《流浪地球》火爆登陆北美 华人扎堆抢票(组图)
【文/观察者网 高雪滢】《流浪地球》在国内口碑票房双丰收之际,也冲向了国际市场,成为首部登陆美国院线的中国科幻片。然而,在一片赞誉声中,也有外国观众表示,影院里似乎全是华人。
其实,这也算是导演郭帆“意料之中”的,早在《流浪地球》上映前,他就曾说过,这部电影并没有考虑国际市场,在北美上映也是为了照顾海外华人的观影需求。“管他们(外国观众)能不能接受呢,我先服务中国观众。”
此外,他还表示,目前还没有能力去做全球视角的电影。
《流浪地球》毫无疑问成为了春节档的爆款,口碑和票房一路走高。许多观众观影后表示,该片的特效完全超出预期,感到十分惊喜。还有网友甚至加入了二刷三刷的队伍。
根据猫眼电影数据,截至2月12日上午7时,《流浪地球》的票房已经达到23.9亿,成为当之无愧的春节档逆袭黑马。
这部中国科幻片也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关注。
据观察者网此前报道,《纽约时报》以“中国电影终于加入了太空竞赛”为题,将中国科幻电影与今年中国太空探索取得的巨大进展联系起来,说,中国是太空探索的后来者,也是科幻电影的后来者,但这种情况即将改变,《流浪地球》将成为中国电影制作新时代的开始。
印度媒体“News18”则认为,《流浪地球》中“把地球带到另一个太阳系”的情节前所未见,印媒由衷地发出了一声“哇!”,并表示“由于中国的科幻电影仍处于萌芽阶段,宝莱坞肯定能从中得到启示”。
香港《南华早报》更不吝惜夸奖,称《流浪地球》是一部史诗级的中国科幻电影,特效堪比好莱坞太空大片《星际穿越》和《地心引力》。
中国科技界的风云人物都对这部电影赞不绝口,称它预示着中国科幻电影的新黎明。
曾执导《阿凡达》《泰坦尼克号》等大片的导演卡梅隆也对《流浪地球》表示祝贺,他在微博上祝电影上映顺利,也祝福中国科幻电影事业。
2月5日,《流浪地球》陆续登陆国外院线,在美国22个城市、加拿大3个城市以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上映。
电影上映后,IMDb上共有2900余人为电影打分,评分达到8.0。
不少观众在短评中表达了对电影的喜爱:
“这是我迄今为止看过的最好的中国科幻片,我甚至觉得它比好莱坞的同类型电影都要好得多。如果你可以接受中文(有字幕),去看吧,一定不会后悔。”
“在观看了一大票好莱坞科幻电影和超级英雄电影之后,我对中国科幻电影本来没抱太大希望。但是这部电影确实让我大吃一惊,迫不及待想二刷。”
“这个故事不是常见的好莱坞套路:超级英雄拯救世界,其他人围观鼓掌。而是让观众开始思考一个严肃的问题:当我们的文明面对不可避免的灾难时,你会做什么?电影里的所有人都是普通人,他们都用闪亮的人性给出了答案。这是科幻爱好者的盛宴,你一定不能错过。”
但上观新闻发现,也有外国网友吐槽:“除了我之外,电影院里似乎全是中国人”。
的确,随着《流浪地球》在国内口碑爆棚,海外华人们也想一睹为快。从目前北美地区网友的反馈来看,《流浪地球》IMAX 3D的上座率很高,但影片在北美的排片量整体很少。随着海外华人扎堆抢票,影院也进行了加场。
除排片外,另一个影响因素可能与电影的展现形式有关。
导演郭帆曾在微博晒出的美国影院线上购票界面图显示,《流浪地球》在国外采用的是中文对话,英文字幕。
这种形式让大多数外国观众无法适应,据上观新闻,一位名叫“Nerys”的网友在看了预告片后就激动地表示:
“美国公映版会是配音还是加字幕呢?我恐怕很难适应边看字幕边看电影,这让人很抓狂,但是这部电影真的看起来太厉害了!!!”
有趣的是,底下有不少网友为他支招,“适应字幕是基本生活技能”,也有人留言,“去学中文吧”。
但说到字幕,《流浪地球》对外国观众似乎也“不太友好”,来自美国的B站UP主@NathanRich火锅大王 在总体肯定电影的前提下,提出了一些问题,其中一个就是英文字幕错误太多。他担心这一问题会影响国际市场,建议找专业人士校对。
而从郭帆2月10日在微博晒出的和美国观众合照也可以发现,观影者大部分是华人。
这一结果似乎在主创人员的意料之内。
导演郭帆在2月2日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就曾说过,他们并没有考虑国际市场,在北美上映也是为了照顾海外华人的观影需求。“管他们(外国观众)能不能接受呢,我先服务中国观众。”
郭帆认为,目前还没有能力去做全球视角的电影,“全球有一半人说中文的时候,(中国电影)自然而然就出去了。”
郭帆还提到,电影制作中只有四分之一的团队来自海外,在实际合作中,不仅在沟通上存在文化问题,而且也拿不到最顶尖的海外特效资源,因此,“我们中国的团队真的很争气,让我很骄傲,他们非常用心。是因为用心让他们做的东西特别牛,海外团队就会有压力。”
对于这部电影,郭帆说,中国人对家的理解,绝对不是一个物理空间,“当我们把地球推离的这一刻,我们推离的绝不是物理的一块石头,推离的是我们的家,我们情感的载体,这个东西不是西方的,是特别中国的。它酷的来源是我们自己文化给予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