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爆了!广州夫妻买下27㎡危房,花40万改成毛坯房,一扇窗都没有!(视频/组图)
阿朱和BUBU是自由艺术家,
2017年初,两人在广州市区
以低于商品房四分之一的价格,
买下了一栋70年房龄的老房子。
房子的结构非常糟糕:
是一个占地27平米,3米x9米的狭长建筑。
夫妻俩请来了建筑师刘洋做改造,
一共花费40万,
改造完成之后,
这里成了一栋全新的4层住宅:
室内面积70平米,
有两个卧室、一个餐厅,
一个工作间,甚至还有一个储藏空间!
不仅能供夫妇二人居住、工作,
还预留了一间宝宝房。
刘洋说:“比起买普通的商品房,
我们希望更多人能住进这样的房子里,
在生活方式上实现更多可能性。”
广州海珠区同福东路附近,有一整片充满历史感的老街区。因为在珠江以南,老广州也把这里称作“河南”,阿朱和BUBU的新家,就在这里。
这里的街区大部分都是民国时期形成的,很多老建筑呈长条形,临街的开间小,但是纵深大,前面的铺位用来经商,后半部分用来满足家庭居住。
阿朱和BUBU是新广州人,2017年初夫妻俩买下这栋老房子,希望父母退休后能来广州跟他们一起生活。
在广州,这种独立住宅叫“私房”,它的价格通常要比商品房便宜1/4到1/5,算上建造的费用,比直接购买商品房要划算许多。对于预算有限的阿朱和BUBU来说,算是在可承受范围之内。
阿朱和BUBU是一对艺术家夫妇,对房子的改造有两点要求:一是希望有两间卧室,给小朋友一个预留的空间;二是希望能有自己的工作空间,但装修费用又不能太高。
为了实现这两个愿望,夫妻俩找到了好朋友建筑师刘洋一起讨论,希望能帮他们设计一个理想的家。
老房子的原貌
原来的房子是一个砖混结构的两层小楼,由两部分组成:一层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建成的,二层是80年代加建的。
房子宽3米,进深9米,宅基地的面积只有27平米。买下的时候整个房子结构混乱,岌岌可危,基本上是无法居住的。
整个改造花费了40万。刘洋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高度限制,因为一些市政的规定、周围复杂的邻里关系,新建筑的轮廓被限定在了原有房子的轮廓之内。
于是,建筑师刘洋干脆把两个檐口的高度差,变成了一个斜面。
这里的外部条件很混乱,南北两侧紧挨着邻居家的外墙,东西向的巷子仅有1.6米宽,刘洋做了十几个模型,最终设计了一个有“包裹”感的家——四面都是墙,只在斜屋顶上开了两个“洞”。
入口选在了巷子最里面的一侧,走到路的尽头,要折一下才能进入到房子。
混凝土结构、灰色的洗米石外墙……让整个建筑看起来很整洁,仿佛在这个地方存在了很多年一样。
很多人都会觉得三楼很压抑,为什么不开个窗户?刘洋的解释是:越朝西面,越不应该开窗户,封闭之后反而可以隔热。
房屋剖面图
原来的房子有8米的高度,为了能尽可能获得更多空间,刘洋把房子设计成了4层。
一楼和四楼有2.2米的层高,二楼跟三楼的层高只有1.9米。建好之后,室内面积加起来一共有70㎡。
一进门,是一个小小的庭院,然后是餐厅兼会客区,最里面是厨房。
通过狭窄的楼梯到达二楼,二楼布置了一间主人卧室,浴室、洗手间。卧室的窗外可以看到一楼庭院的景观。
三楼布置了一个小卧室,另一边是两人的工作区。
四楼是杂物储藏、晾晒区,以及猫睡觉的地方。
令人意外的是,这个“密不透风”房子的里,大部分的空间都是半户外的。
刘洋通过天井和庭院来解决采光和通风的问题。比如庭院、餐厅厨房、会客办公的空间,都不是完全封闭的,甚至连厕所和浴室也是半开放的空间。
刘洋觉得,在城市里生活的人,基本会依赖空调环境,习惯用设备去处理跟自然的问题。“我想用一个相对古老的方式去解决宜居的问题,而不是通过一个简单的设备或者技术。”
一楼的东侧有一个百叶窗,可以通过调节叶片的角度,来控制空气流通。
巷子里面的冷空气进入后,空间里的热空气再通过屋顶的天窗排出去,这样形成了一个内部的循环气候,哪怕是在没有空调的半室外空间,也不会感觉到闷热。
设计师还在斜屋面上面铺设了一层隔热砖,作为隔热层。
四楼顶部有一个大的天窗,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气候去调节开合的角度。
刘洋把卧室面积压到最小,把多出来的空间都留给了公共区域。
“大家只会在休息的时候使用卧室,但其实休息的时候占用的空间是很少的,卧室可以放在最中心、最安全的位置,但不一定是面积最大的。”
室内用到的材料很随性,刘洋希望阿朱和BUBU入住后,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去改变一些使用空间,不被限制住。
地面的处理方式,是直接打磨结构楼板,而不是选择铺新的地面材料,看上去有点像粗犷的水磨石,还能节省层高。
室内的天花板保留了原有的混凝土模板,看上去就像一个未完工的毛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