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龙被暴揍?好莱坞对功夫之王的真实战斗力,一无所知……(组图)
乐坛不黑黄家驹,影坛不黑周星驰,武坛不黑李小龙。
李小龙已经离开这个世界46年,这样的武学奇才,至今,没有出现第二个。
前段时间,备受瞩目的电影《好莱坞往事》在北美影院上映了。
作为知名导演昆汀·塔伦蒂诺的得意之作,《好莱坞往事》乍一上映便引起了广泛热议,只是热议的内容不光剧情有多么精彩,还有其中对于李小龙的“丑化”:
《好莱坞往事》截屏
影片中,由美籍韩裔演员饰演的“李小龙”称自己的双手为致命武器,可以轻松击败拳王阿里;但真正动起手时,却被布拉德·皮特扮演的特技演员打得落花流水,完全是一个傲慢自大的“绣花枕头”。
对此,李小龙的女儿李香凝在社交网站公开谴责:“昆汀在故意取笑我父亲,并且把他描绘成可笑的笨蛋。在电影院听着人们嘲笑我的父亲,很不舒服。”
李香凝的控诉
而李小龙的遗孀琳达·艾莫瑞也表现出强烈不满,她认为这段戏份“非常糟糕”,它“让李小龙显得愚蠢,并且带有侮辱性,简直看不下去。”
李小龙曾经的弟子丹·伊鲁山度针对影片中出现的傲慢台词产生质疑:“李小龙一直非常尊敬拳王阿里,还让我们学习他的步伐和攻击方式,而且李小龙工作态度非常职业,在片场不可能与人私斗。”
舆论的旋风越卷越大,眼看自己已经骑虎难下,昆汀急忙出面澄清:自己其实是李小龙的忠实粉丝,这一情节只是想对李小龙致敬。
《好莱坞往事》导演昆汀表态
于是,话题又转向了“致敬”与“侮辱”的界限,热度仍然居高不下。
其实,这并非李小龙第一次遭受荧幕形象的争议。虽然距其逝世已过去近半个世纪,然而每每提及这个名字,影迷们仍然不免心潮澎湃,甘愿以一腔热血捍卫着心中偶像的名誉与荣耀。
李小龙之所以会在观众心中占据如此不可撼动的地位,是因为他不仅仅是一位功夫巨星,更是一位桃李满天下的杰出武者、一位用东方智慧影响了世界的武学哲人。
1940年11月27日,粤剧名伶李海泉在美国三藩市的东华医院迎来了第二个儿子的降生。取“振兴三藩”之意,李海泉为儿子取名李振藩,英文名为“布鲁斯·李(Bruce Lee)”。
李振藩三个月大时,当地一名导演拍摄粤剧影片《金门女》,需要一名华人婴儿。李海泉于是抱着儿子走进影棚。也许在冥冥之中,李振藩与电影的缘分早已在那时结下。
《金门女》剧照,李小龙常常打趣:“我从几个月大就开始演戏了”
第二年,李海泉夫妇带着李振藩回到香港。幼年时,李振藩的身体十分瘦弱,每逢刮风下雨,他就容易头疼脑热,家人带着他,三天两头就要往医院跑一回。
虽然身子弱,但李振藩的胆子却比谁都大。彼时的香港日军压境,李振藩的母亲经常会看到5岁的儿子在阳台上来回踱步,对着天空中飞过的日本飞机挥舞着小拳头:
“我要把你们统统砸烂!”
6岁那年,李振藩进入香港拉萨尔书院就读,同时步入香港影坛,在《细路祥》等20部影片中饰演童角。由于出生于龙年的辰时,生肖与地支相对应(辰也就是龙),漫画家袁步云为他取了“李小龙”的艺名。
童年李小龙
李小龙异常聪慧,演起电影也十分敬业,可他却厌恶读书,不愿遵守学校纪律,经常因赖床而迟到。
除此之外,他还喜欢搞恶作剧,捉弄人的花样层出不穷。为了使李小龙旺盛的精力得到宣泄,父母为他报名了恰恰舞培训班,没想到这一招歪打正着:李小龙从此痴迷跳舞,成功消停了一段日子,并且在14岁那年获得了香港恰恰舞冠军。
可惜太平日子还没持续多久,李小龙惹是生非的本领又升级了:
那时香港九龙街头的混混们主要分成两个派系——一个是蔡李佛派,另一个是由叶问弟子组成的咏春派,两派之间经常发生街头斗殴;
李小龙以自己在戏班子里学到的几招花拳绣腿加入其中,常常将比他年长的孩子打的头破血流,很快成了远近闻名的小混混。
有一天,自视甚高的李小龙遇到了一个看似营养不良的对手:对方比他瘦弱矮小,不过交起手来后,出招奇快,以至于李小龙还未做出任何反应就被打翻在地。
李小龙旋即爬起身来,放弃舞台上的花架子,拿出斗殴的看家本领,以重拳向对方疯狂打去。对方灵巧地躲闪着,只出了一招,便把李小龙打得弹飞起来,撞到了一堵墙上。
少年李小龙
这次街头较量,可说是促成李小龙以武入道的关键一役。李小龙深刻体会到,自己从前学的那些花招并不是防身克敌的武术,他下定决心,要从此认真学习武功。
“我是为了安全感走上的习武之路。我一直在想,如果没有遇上那些痞子,我会变成什么样。”
他“舞林高手”的身份于此时发挥出了作用:
为了习得“真本领”,李小龙以教授恰恰舞作为交换条件,向香港精武体育会的元老劭汉生学会了一套北派“节拳”的宝贵功夫;
与此同时,其父李海泉还通过朋友请求一代武学宗师叶问将儿子收为门徒,李小龙因之又习得了南拳功夫代表“咏春拳”,身体素质也越来越好。
李小龙向叶问讨教武艺
在那之后,除了拍电影,不务正业的李小龙仍然在香港到处滋事,对方一旦动武,他便旋风般地使出咏春拳,直到将对方打得鼻青脸肿才罢手。
有一次,一名英国高级警官的孩子前来挑衅,李小龙出手便打,险些酿成大祸。为了防止李小龙继续树敌,李海泉决定将儿子送往美国。
于是,1959年4月29日的晚上10点,李小龙辞别家人,怀揣父亲给的100元美金,独自乘“威尔逊总统号”客轮远赴重洋,开启了他在三藩市的读书生涯。
事实证明,李海泉的这一决定十分正确:抵达美国后,李小龙一改从前的逃学作风,辗转于三藩市与西雅图等地,一丝不苟地认真学习。
与此同时,他还像许多刚踏上美国大陆的中国青年一样勤工俭学,以洗碗、送早报和教授恰恰舞为兼职来养活自己。
然而过了还不到半年,李小龙便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他在西雅图开设了一间武馆教人武功,不仅作为谋生手段,更准备以此独创一个门派,将中国武术发扬光大。
他将自己的武术命名为“截拳道”。
所谓的“截”,就是迎击、以攻为守、先发制人,而这恰好是中国古代武学最为重要的精神理念。
为了给武馆进行宣传,李小龙到处宣扬截拳道的优点,毫不客气地对其它武功评头论足。此举激起了当地一名叫山本的日本武师的强烈不满,他执意要与李小龙一决胜负。
于是,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短短11秒内,李小龙以自己创立的截拳道将山本打得倒地不起,而自己却毫发无伤。
这位山本是日本空手道的黑带三段,在当地名气颇大,此番被李小龙轻而易举击败,等于是为截拳道做了一次成功的广告。经此一战,李小龙声名鹊起,慕名投到李小龙门下的学生越来越多,武馆大有起色。
一边将武馆做的风生水起,另一边,李小龙也没把功课落下。1961年秋天,21岁的李小龙考入了华盛顿州立大学,主修戏剧表演,辅修哲学和心理学,将自己的校园生活经营得丰富多彩:
戏剧课上,他演话剧、写剧本,在校期间,已有剧本被美国导演看上;
李小龙手迹
哲学课上,他熟读苏格拉底和尼采、萨特,并且将中国的老庄思想与其融会贯通。大二那年,他受邀到西雅图加菲尔德学校,结合中国功夫讲授道家文化。
美国教授Martin曾说:“李小龙身上有着东方哲学家的思考,他的学术水平完全可以胜任大学教授。”
除了学校课程,李小龙的业余爱好也十分广泛:
他喜欢音乐,时常在放假期间摆弄DJ,尝试自己创作乐曲;
他还喜欢画画,犹爱以绘画形式将武学招式的要点阐明纸上,构图清晰,惟妙惟肖;直到他逝世以后,他所留下的七本学武笔记与六本著作手稿也依然是学武之人的宝贵参照。
最令人津津乐道的,是李小龙还是个热爱写作的诗人。他将大量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成英文诗,在同学中广为传阅。其中,他翻译的元代才女管道升所作的《我侬词》还被美国文学刊物发表:
Who knows when meeting shall ever be
你侬我侬,忒煞情多;
It might be for years or
情多处,热如火;
It might be forever
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
Let us then take a lump of clay
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
Wet it, pat it, and make an image of you
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
And an image of me, then smash them, crash them
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
And, with a little water, knead them together.
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能文能武、融贯中西的李小龙很快吸引了一批迷妹的注意。在这其中,一位叫琳达·艾莫瑞的爱尔兰裔美籍白人姑娘特意跑到李小龙租作临时武馆的停车场来向他学习中国功夫,为了讨好这位师父,她每天闭馆前还主动帮他收拾武馆。
当时并没有几个女孩喜欢练拳。李小龙也注意到这个爱武术的女孩,与她交流得越来越多。他们一起漫步校园,一起上课,关系变得逐渐微妙,最终不可遏制地坠入爱河。
那时的美国还没有取消异族通婚禁令,跨人种的结合十分罕见,但李小龙并不畏惧别人的眼光,他对琳达的母亲说:“我一定会娶琳达,我们是天作之合。”
李小龙与琳达
而琳达也甘愿冒着顶撞母亲的压力,与彼时还一穷二白的李小龙坚定地站到了一起。她全力支持他的事业,还为了他专门去学习如何制作广式料理。
1964年,李小龙跟助教的夫人借了一枚戒指向琳达求婚,到了门口却发现自己连西装都没有,于是又急忙去租了一套。经过几番周折,两人终于喜结连理。
1964年8月,婚后的李小龙移居洛杉矶,继续开办武馆。在这所“振藩国术馆”里,不论来者的种族、宗教与民族,只要是对中国功夫感兴趣、诚心请教的习武者,李小龙一概接收为徒。
在当时背景下,他的这一做法很快招致了许多中国武师的竭力反对。他们警告李小龙信守武术行规、好自为之。李小龙于是改为只教自己创立的截拳道,而不是遍传中国武术,但依然有许多武林人士对他不满。
这天,一位叫做黄泽民的功夫教头向李小龙发起挑战。挑战书中,黄教头声称,如果李小龙被打败,就必须关闭武馆,停止将中国功夫传授给外国人。
比武的地点选在一座废弃的仓库。黄教头将多种拳法融为一体,变化多端、步伐灵活、移动迅速;那时,李小龙的截拳道尚未完善,于是以从小练就的咏春拳与对方拆招。
在黄教头凶猛诡异的拳法面前,李小龙暂处下风。激烈搏斗三分钟后,突然,李小龙大喝一声,铁拳快速打向对方。黄教头踉跄后退,还未站稳,又一轮拳脚狂风骤雨般紧跟而至;黄教头壮硕的身躯被李小龙一脚踢飞,像巨石一样坠落在地,他就势一滚,翻身而立。不料李小龙的拳头又劈打而来,再次狼狈倒地的黄教头只好认输。
这次比武尽管胜利,但李小龙对自己的表现并不满意。他认为咏春追击敌手太过迟缓,比武时间拖得太久,不能在数秒内决胜负。
“击败对手的时间越短,自身的安全性就越高。这要求传统武术必须与先进的现代搏击技术相结合,精简、直接,讲求效率。”
于是,他收集了大量资料,在房间里反复细看拳王阿里的胶片电影,一丝不苟地研究拳理。他在保留咏春精髓的同时提升实战性,进一步将截拳道完善为没有任何花套招式、追求一招制敌的拳术。
李小龙大战黄教头的故事,在美国唐人街广为流传,然而离开了这个地区,他的名字仍然鲜为人知。为了宣传,李小龙开始在美国巡回表演截拳道,可前来观看表演的还是以亚裔移民为主,真正的美国人很少问津。
李小龙演示“寸拳”的力道
有一天,朋友西蒙忽然问他:你功夫这么高强,为什么不去参加全美空手道大赛,去展示自己的实力呢?
在当时,日本国术空手道是在美国流传最广的东方功夫之一。美国有全国性的日本国术大赛,却没有全国性的中国武术大赛,这都是由于中国武师不愿将功夫传授外人所致。
李小龙拳速
听闻此言,旨在弘扬中国文化的李小龙毅然终止了巡回表演,火速赶回加州,以空手道的规则参加了全美空手道大赛。他一路打进淘汰赛,轻松如同探囊取物,以致观众都分不清这是比赛还是李小龙的个人表演。
在当时,赛场上夺冠呼声最高的种子选手是金发碧眼的罗礼士选手。最后的总决赛在李小龙和罗礼士之间展开。比赛伊始,李小龙以咏春应战,出手凶狠泼辣;罗礼士不曾遇到这种打法,最终落败。
李小龙与罗礼士不打不相识,
后来成为至交,还在电影中演对手戏,
一起打造了《猛龙过江》
后来,李小龙又在1970年的世界搏击大会上用截拳道横扫了各国功夫高手,获得冠军,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名气打响之后,包括罗礼士在内,世界上的许多著名格斗高手都争相拜他为师,另还有诸多好莱坞武打巨星(如占士亨宾和史提夫)成为了他的门徒。
杰森斯坦森曾直言:李小龙是我的偶像,没人能打得过李小龙
拳王阿里也曾登门拜访,与他交流经验。正如他的太太琳达所说的那样:“如果还有人质疑他的实力是作秀,那么可以取问问这些当时被他打败的各国高手。”
就这样,李小龙以一己之力将中国武术传播到国外,被很多外国人视为了心中的神。
虽然已经在弘扬中国武学上有了极大贡献,然而更加令外国人心生敬佩的,却是李小龙所习武道背后的哲理。
拳王泰森曾公开表示:
“我很佩服李小龙的哲学,这种哲学是武士的最高哲学,生命如水,格斗如水,我觉得李小龙境界很高。”李小龙的武学哲理到底是怎样的呢?
简单归纳,就是“何柔似水,然水磨石消。”
他曾这样说过:
It is like a finger pointing away to the moon
就像一根指向月亮的手指
Don’t concentrate on the finger or you will miss all that heavenly glory
别把注意力都放在手指上,不然你会错过整片星空的美好
Do not believe in styles
不要拘泥于形式
empty your mind
放空你的思想
be formless, shapeless, like water
无形,无状,像水一样
you put water into a cup, it becomes the cup
遇杯,呈杯型
you put it into a bottle, it becomes the bottle
遇瓶,呈瓶型
you put it in a teapot, it becomes the teapot
遇壶,呈壶型
water can flow, or it can crash.
水能涓涓流淌,也能猛烈撞击
Running water never go stale
流水不腐
So you gotta just keep on flowing
生生不息
Be water, my friends.
成为水吧,我的朋友
“似水”的智慧,正是中国道家思想的精髓之一,它不仅适用于武道,也同样适用于做人。正如李小龙的墓碑上所刻的那句话: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
1971年,一位日本武术大师来向李小龙登门请教,想要见识真正的截拳道。
李小龙看了看他,问:“你是愿意做高山上挺拔的青松,还是池塘边纤细的芦苇?”
武士不假思索:“当然是青松了。”
李小龙道:“青松虽然挺拔,大雪照样可以把它压垮。芦苇看似弱不禁风,但它依然可以在风雪中屹立不倒。真正的力量从不是形式上的强大,而是内在的韧性。”
听闻此言,武术大师不禁感叹:“我原以为你只是中国的一介武夫,没想到你竟有如此境界。”
随着在美国生活的时间越长,李小龙越发深刻地体会到美国人对中国的误解与偏见,并且意识到这都应归咎于那些错误表现中国愚昧落后的某些影片。
“应该有能够反应中国人真实面貌的电影。”
这样想着,从小就与电影结缘的李小龙开始踏足好莱坞电影,吸取美国电影技术的先进经验。
他以儒雅却不失锐利的表现通过了好莱坞演员面试,先后在《青蜂侠》《蝙蝠侠》《盲人追凶》等大片中饰演了功夫角色。
李小龙在面试期间表演中国功夫
其中,他在《青蜂侠》中饰演的加藤以高超的身手盖过了主角光环,导致当时的美国小孩都对青蜂侠不感兴趣,而对加藤感兴趣。
青蜂侠(左)与加藤(右)
1971年开始,李小龙回到香港,先后拍摄了以中国武术为题材的《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龙争虎斗》4部电影。这些电影的票房纪录在全球居高不下,首次使西方百姓对中国功夫刮目相看,也使中国电影走向了世界。
一开始,李小龙打斗时发出的“啊打,我打”被制片人嘲笑,说他听上去就像个猴子,但李小龙坚持保留。影片播出后,他的招牌声音很快风靡全球,招致无数人竞相模仿。他的人生哲学,正如他曾说的那样:“于己真诚,勇于表达自己,相信自己,不要妄想复制他人的成功。”
李小龙的旋风迅速刮遍了全世界,使功夫电影成为好莱坞新的电影类型,也使得Kung Fu(功夫)一词被写入英文词典;一些西方国家将他所擅长的双节棍定为警用器械;许多美国人至今以为中国人个个都会功夫。
他凭一己之力,以势不可挡的姿态向世界输出了一个勇敢、不屈、拥有钢铁般意志的华人形象,为长久以来饱受蔑视的中国人赢回了久违的尊严。
有人说,那些能清楚听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并把它做到极致的人,要么成了疯子,要么成了传奇。
若真如此,那李小龙恐怕二者兼而有之。
李小龙天生的身体素质并不算高,为了充分调动自身潜能、追求体质极限,他长期施行超负荷训练。据洪金宝叙述,在那个技术不甚成熟的年代,他还曾通过极端的电击训练来提高肌肉性能。
李小龙发明的健身动作“龙旗”,至今很多人依然还在模仿
“外面来叫嚣挑战的人太多了,他必须时刻让自己保持在最佳状态。”李小龙的妻子琳达曾说。
有一次,李小龙在进行危险的弯腰伸展运动时,忽然感到背部传来了极度疼痛。经检查后,他被医生下了“再也不能正常行走”的判决,并且劝他放弃功夫。
可李小龙岂是轻言放弃之人?他在自己的名片背面写到:“坚持下去”,并且将它们贴在了家里任何一个能看得见的角落。经过长达数月的痛苦的康复训练之后,他奇迹般地恢复如初了。
李小龙表演的单手拇指俯卧撑
可不论寄宿了怎样顽强的意志与灵魂,血肉之躯也终有其难以突破的极限。据李小龙弟子透漏,李小龙早年在美期间就曾出现过突然呕吐、抽筋及头昏等症状;为《龙争虎斗》配音时,他还曾因劳累而陷入半昏迷状态,后经医院抢救才逐渐醒来。
1973年,事业已经到达巅峰的李小龙,正为了拍摄他的第5部功夫电影《死亡游戏》而积极准备着:这是一个关于一场夺宝游戏的故事。影片中,令世人趋之若鹜的藏宝匣里并没有所谓的稀世珍宝,只有一张纸,上面写着一句古老的偈语:“生是一个等待死亡的历程”。
《死亡游戏》剧照
没想到,这部有着“不吉利名字”的电影竟成了李小龙未完成的遗作——7月20日11点30分,李小龙在香港猝然离世,死因众说纷纭。
写就惊世骇俗传奇的李小龙,又用一个未解之谜结束了自己的神话。
李小龙的妻子与儿女在他的葬礼上
李小龙只活了32岁,他的一生就像一颗划破天空的流星一样,短暂而耀眼。他不仅是第一位闯入好莱坞的华人明星,更是创立了截拳道的一代武学宗师,一位将中国武文化带向了世界的民族英雄。
李小龙生前曾经说过:“死亡只是一个过程的结束,另一个过程的开始。无惧死亡,才能更明白生命的意义。”
结局,也许是新的开始。
时至今日,他的声望依然在全球范围内延续着,国内外向他致敬的作品不计其数,他已然成为了“功夫”的化身。
他是周星驰、成龙、甄子丹等人的启蒙偶像
1979年,美国洛杉矶市政府将他的遗作《死亡游戏》首映日,6月8日,定为“李小龙日”;在国外,有专门研究李小龙的大学,还有城市专门为他供奉雕像;
近年大火的综合格斗(MMA),更是将李小龙奉为先驱。
因为李小龙,许多外国人至今都对中国功夫尊重有加,而这也正是他们之所以不能接受李小龙被拿来当作反派调侃的原因。
坊间有句话:乐坛不黑黄家驹,影坛不黑周星驰,武坛不黑李小龙。
李小龙已经离开这个世界46年,这样的武学奇才,至今,没有出现第二个,至今,他都在被无数人怀念。
他的形象,不应作为小丑来被调侃。正如这张图片上的英文所述:
“为什么不可以拿李小龙开玩笑?”“因为李小龙不是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