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模式的弊端:贫富分化(组图)
北京时间8月18日,中国官方媒体新华社公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全文,提出“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将深圳的战略定位从此前的“经济特区”升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舆论解读,普遍将此与香港局势相联系。不必讳言,《意见》肯定有对标香港的信号,但绝不仅仅于此。1979年,邓小平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多年后,“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表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40年后,习近平重新在南方画下了一个圈——深圳,不只是特区,而是示范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未来,对内对外,深圳都将是全世界观察中国模式的窗口。
在改革开放的政策下,深圳经过40多年的发展,成为中国最发达的现代化城市之一,然而,在深圳高歌猛进的繁荣底下,日益凸显的贫富分化和社会福利滞后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也暴露出这一城市存在过于资本主义的弊端。
高房价与土地财政
最典型的,莫过于房地产。1987年12月1日,深圳学香港搞起了土地拍卖,那是中国石破天惊的第一槌,深圳却开创了使用权出让的历史先河。而且深圳还在房改过程中,从香港那里搬来了预售制、银行按揭贷款、分期付款等等。这一招,彻底激活了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也催生了后来的“土地财政”。
深圳的高速发展伴随着房地产业的畸形扩张,凸显了该模式的一大弊端。(VCG)
而另一面就是,比如,近些年来深圳的房价上涨之快也远超其他城市,高房价让深圳工作的年轻人置业困难、生存压力大,深圳的住房自有率仅有三成多,而内地城市平均近8成。
一篇深圳前副市长张思平剖析深圳楼市的文章,流传甚广。他的文章指出,深圳已经是全球“最难买得起楼”的城市,高房价造成绝大多数工薪阶层买不起房,高租金拉高消费价格降低中低收入者民生水平,恶化经商环境,使制造业物流业面临挤出产业、濒临空心化,高房价让青年成房奴降低深圳人才吸引力……
社会民生短板
这些话,句句在理,又句句扎心。此外,深圳的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存在较大缺口,和它“一线城市”的地位并不相适应,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和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张……
根据《意见》规划,深圳需在经济上推动结构性转型升级,走向高质量、绿色和可持续的发展,成为“高质量发展高地”;政治上要全面推动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城市示范”;社会民生方面,需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加快补足民生短板,“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建成为“民生幸福标杆”;文化上建成社会主义的“城市文明典范”;生态践行“可持续发展”。
深圳需要首先解决居民的住房和社会保障等棘手问题,践行社会主义的施政。(多维新闻)
这几个战略定位是很有意思的。比如说,“民生幸福标杆”就是一个很所要实现的“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某种程度上像是对标新加坡的社会福利制度。
新加坡政府实行居者有其屋政策,80%以上的新加坡公民住进了政府组屋,当地居民住房自有率超过90%。虽然新加坡房价非常贵,但整个城市的经济并没有被房地产绑架,人口活力不至于被房地产搞到窒息。
深圳为了落实房住不炒,2018年8月出台《关于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供应与保障体系的意见》,提及未来住房供应总量中商品房只占40%,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公共租赁住房要占60%,而且未来18年内供应不少于100万套。
教育和社会保障
教育方面,深圳基础教育面临巨大缺口,而且还严重缺乏高水平大学群和顶尖科研机构。对此,《意见》要求深圳“高标准办好学前教育,扩大中小学教育规模,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充分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加快创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补足教育短板。
此外,深圳在医疗、社会保障等众多领域同样面临资源分配不均衡,社会保障覆盖面不足,户口限制等问题,《意见》针对此提出要“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建成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不要小看这些安排,这都是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正如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大后首次亮相记者会时所说的那样:“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