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区议会选举】这才是香港民意的正确打开(图)
香港区议会选举落幕,其结果应成为各方的新起点。(Reuters)
11月25日,香港修例风波爆发以来的首次区议会选举尘埃落定。在这次投票率和投票人数双双创历史新高的区议会选举中(投票人数和投票率分别达到294万人、71.2%),建制派败得一败涂地,几乎是遭泛民“连根拔起”,最终痛失240席,仅得59席;而非建制派则由上一届的125席大涨263席达到388席。
这一结果被认为是半数以上香港市民用选票表达对香港政府乃至北京治港系统,尤其是对其在修例风波期间的表现表达不满。
这当然是毫无疑问的。香港特首林郑月娥本人稍后确认尊重选举结果,但是这一结果仍然刺激到了不少亲北京人士,甚至认为这是一种民意示威。北京官方媒体当天迟至25日下午才宣布香港区议会选举结束,但只是就投票过程中的示威者“破坏”做出说明,反而没有就选举结果本身着墨一字。这大概在某种程度上正体现了北京的尴尬。
但是,这就是香港的民主和法治价值体现,或者说“一国两制”的“两制”特色。所谓民主选举,就是如此难以预测结果,所谓民意如流水,选举就是让人难以琢磨。选举结果或者说“民意”或许并非完全理性,甚至可能被刻意的政治操弄或者情绪所左右,对于局势发展也不一定做出正向的票面“反馈”,又或者反应过大,但是坦率承认,这就是民意的正常表达,其所传递的信号需要当局去读解。对此,北京其实不妨坦然面对民主选举所难以避免的现实,客观理性地看待选举结果和选民的不满,将其当作“一国两制”下的一种正常选举现象,哪怕这一结果不利,也应该被视为一种有益的“反馈”和自我检讨的契机。
事实上,对于这一结果,北京应该有所预料,也应该有应对这一极端反转选举结果的预案。毕竟,在过去的5个多月时间里,林郑团队和建制派错误地判断形势和香港民意,香港由此陷入长期社会失序、暴力犯罪蔓延等乱象,曾经“沉默的大多数”借此机会宣泄不满,应该说一点也不出人们所料。
这倒并不是为建制派的崩溃找理由,更不是“愿赌不服输”睁眼说瞎话诿过于客观环境,而视而不见香港的主流民意。而是说,在一个民主选举体制中,这一切都是正常的民意表达方式。投票或者说议会选举尽管有时未必合乎理性,但相对于持续数月的街头暴力运动来说,这才是当下政治斗争正确的打开方式和民意表达方式,也是香港法治秩序下该有的政治斗争模式。一人一票,公平合理,和平表达(理性倒也未必),这不正是真正的“和理非”运动吗?
无论是北京,还是紧密捆绑在一起的香港政府和建制派力量,恐怕都要从这份简单的民意表达结果表中读懂香港民意走向,从容坦然的而不是刻意回避,客观理性而非上纲上线读解它。
这一结果本身虽然是修例风波刺激的结果,但是正如修例风波背后不仅仅修例本身而已,而是香港社会积弊造就的矛盾大爆发一样,区议会选举所上演的惊天“大逆转”何尝不是如此。这次区议会选举涌现出的“沉默的大多数”,应该是庞杂多元的,既有对港府施政的不满,同时也有对香港未来前途的迷茫与困惑,而不见得便是对街头暴力抗争的认可。这一点要理性读解其中的复杂情绪,不要被这一偶然的结果打乱节奏、高估香港社会的官民矛盾、陆港矛盾。
总之,北京、港府和建制派首先得承认这次“真实的民意表达”,其次也不要丧失对“两制”的信心,而应该抱以一种平常性和魄力看待香港民主进程,再次,将选举结果视为一种警醒,对于这样一次极为重要的基层信任投票,首次出现建制派和非建制派的力量对比变化应该成为督促各方自查自纠的动力。
同时,泛民获胜,这意味着在香港现行政治体制之下,通过“和平、理性、非暴力”的议会斗争来改变香港,是可行的,是有机制性管道的;而暴力只会让香港伤上加伤,变成废墟。这已经被历史证明的常识应该打消那些持暴力激进立场的香港人走上街头、捡起武器的想法,换一种理性的问题解决方式正视并着手造成香港各种社会矛盾激化的深层次管治体系问题、贫富分化问题以及后殖民地转型问题,香港或许更有可能持续自己的传奇——骚乱,造就不了一座自由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