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不到别人的认可,我还有价值吗?
最近 “谁逼死了小学生缪可馨?”的新闻和报道引起了热议。
2020年6月4日,一个五年级的小女孩-缪可馨,在语文课后,越过四楼的围栏,坠楼身亡。事发后,缪可馨家长注册的微博账号“缪可馨世界第一可爱”公开了女儿坠楼前作文,他的作文被老师评语 “传递正能量”,并怀疑坠楼一事与语文老师袁某教学方式不当有关。
随着新闻不断的传播和发酵,人们不断猜想、挖掘,想要知道一个五年级的孩子为什么自杀,谁该为此负责?
到底负能量和正能量要如何界定,学生的人生价值是应该否收到老师评价的影响,现在的年轻人是不是受挫能力差等讨论一直都在。
而今天我想从另外一个方面去谈一谈,就算上述争论都全盘接受之后,就算当我们被别人否定了,我们是否还有价值呢?
首先一个五年级孩子的自杀一定是令人心碎的悲剧,从可馨小朋友被否定到结束生命的过程可以定义为:童年创伤性事件。当一个孩子不断被老师冷落,被同伴孤立,自然他的某些内在的心理需求就无法得到满足。如果这种无助感无法得到有效的缓解和疏通,就会衍生成慢性压力,甚至是心理疾病。研究表明,慢性生活压力与心理疾病是学龄儿童自杀的一大诱因。
但是学校不是24小时上课的,所以孩子在面对无助感和压力的时候,家长就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我认为,父母如果能做到站在孩子的立场,多倾听孩子,看到孩子的需要,缓解孩子的压力和无助感会有很大的帮助。
知难行易,我们看到很多家长,当孩子出现一些情绪问题,或者出现一些状况时。家长会给孩子讲一些大道理,而忽视了孩子自己的想法;或者家长会要求孩子不要有沮丧的情绪,告诉他没有什么大不了。 也许,在成年人的世界里,确实没有什么大不了。可,请不要忘记,在孩子的儿童时候,他们更加敏感和脆弱。他们需要更多的理解与保护。
在压力出现却被家长告知无视的情况下,孩子学到的都是情绪需要「压抑」下来,而不是找到正确的疏通渠道。那么这样的情绪累积久了,就很可能会内伤或变得暴躁,甚至亲自关系、师生关系出现裂痕,毕竟情绪的能量总是需要找到出口宣泄的。
我们相信,家长和老师都是希望能为孩子塑造正确的观念,更好的管理情绪,更棒的未来发展。那么,当孩子遭受各种意义的价值否定的时候,作为家长,到底该怎么办呢?
第一:保持好奇心。
「发生什么事了吗?」;「可以多说一点吗?」
请先不急着评断对错,听听孩子到底发生什么事,倾听的美德并不只限于成年人当中。
第二:重述。
「你说老师上课时骂你是吗?」 ;「你说同学说你坏话是吗?」
家长可以重复描述一遍孩子的话,已确认你的理解和孩子的理解是一样的。
第三:共情。
「是的,妈妈理解,听起来你受了委屈」
家长用孩子能听懂的语句和方式表达对孩子的理解,理解孩子的感受和痛苦。
第四:开放式询问
「有没有可能是....?」
「老师会不会是....这样想呢?」
当孩子的情绪被照顾到、听见了,再提出问题解决或其他观点,对方较容易接受。 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了解到更多可能在孩子情绪化的表述中忽视的信息。
倾听的方法不仅仅是家长对待孩子,就是我们在生活中,与朋友和伴侣相处也非常重要。、
当很多人回顾自己的童年时期,发现自己或多或少都遭遇过不同程度的童年创伤, 这些创伤或许来自父母的情感忽视,学习的挫折,或者别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甚至否定。童年经历过这种创伤的人,在成年之后,会变得非常渴望被看见,被听见,被理解,被支持,被肯定。
而童年经过创伤的人,有些人会就此沉沦,自怨自哀,埋冤原生家庭,走上歧途。但放在时间这条长河上来看,童年的创伤不一定都是负面的。随着年龄的长大,我们的世界不再依靠别人的评价来判断自己的价值,我们有很多人学习一些有用的方法来克服童年不好经历带给自己的创伤,或者后遗症,从而寻求人生的意义,获得“”创伤后的自我成长“。
最后,当我们成为大人以后,回顾过去的经历,重要的不是我们经历了什么,悲伤也好,愤怒也好,幸福也好,重要的是我们怎样看待过去,怎样活在当下,怎样把握未来。 其实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那个可以看见自己的人,因为「被看见」是治愈自己的开始。
愿你照顾好内心的小孩,成长为有力量的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