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发表声明期待一份大型协议 西方舆论猜测习近平会否让步(组图)
本文综编自德国之声、法广网、多维新闻、胡锡进观察,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星期一,中欧视频峰会将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欧盟轮值主席、德国总理默克尔、欧盟理事会主席米歇尔以及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之间举行。欧盟能够向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施加足够的压力,终结谈判七年之久的投资保障条约谈判,欧盟能够迫使中国在人权等问题方面做出让步吗?
欧盟:期待达成大型协议
欧盟理事会9月14日在声明中指出,“欧盟和中国2020年7月举行的高层对话就全面投资协议问题取得了一定进展。欧盟领导人计划在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会谈中强调激活其他问题谈判的重要性,以便在2020年年底前达成大型协议”。
据法广网消息,法国战略研究基金会研究员波恩达兹接受采访时表示,欧盟面对中国时往往低估了自己的能力同时高估了中国。欧盟必须清醒意识到,它拥有向中国施压的条件。在这位学者看来,中国需要欧盟,欧盟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尤其在今天,在中国与美国、与澳大利亚、与加拿大对立严重,甚至与英国关系也开始紧张的大背景下,无论是在经贸合作,还是在科技领域共同研发等方面,中国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欧盟。
这次中欧峰会,谈判七年之久的投资条约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议题,内容涉及中方向欧盟企业开放市场、提供更好的准入条件等,但是谈判一直止步不前,至今未能签约。北京继续逼迫外国在华投资企业向中企转让技术,北京同时继续向国企提供大规模补助,许多先前的承诺成为纸上谈兵,以至于布鲁塞尔有种幻灭感。波恩达兹则指出形势转换情况正在朝有利于欧盟的一面发展。
除了其他因素,这次峰会重中之重的投资谈判严重影响到欧盟对中国的认知:布鲁塞尔对北京空洞的承诺,对北京不遵守自己的保证,早已感到愤怒。从今而后,欧盟明确寻求迫使中国接受对等互惠。
这次峰会上,除了投资条约能否签署,另外一些棘手的问题无可避免的进入到欧盟领导人与中国领导人习近平的谈判中。欧盟27国会利用这次峰会的机会再次对中国镇压香港民主力量以及中国把百万维吾尔穆斯林关在集中营表示关切。
德国经济界:欧盟应加大对华施压力度
在欧中视讯峰会举行前夕,法国经济部长勒梅尔呼吁,欧盟必须对中国采取“明确的姿态”。他认为,欧盟至今没能形成一致的对华立场,而现在这是当务之急。德国工业联合会则要求欧盟方面加大施压力度。
在接受柏林《每日镜报》采访时,德国工业联合会(BDI)的亚洲事务专家施特拉克就说,五年前,绝大多数在华德企都对现状感到满意,但是如今依旧感到满意的德企数量已经显著减少。施特拉克指出,在华外国企业并没有获得与中国本土企业相同的待遇,中国市场依然是全球最为封闭的市场之一。"习近平刚上台时,外界还认为中国会逐步开放、逐步自由化;但是2017年党代会后,大家都明白,习近平治下的中国不会向开放、市场化方向发展,而是会走向国有经济导向的特有模式。"
德国时代周报9月10日报道:西门子总裁Joe Kaeser对中国也表达强烈不满,他说:“我们对新疆以及香港正在发生的事情非常关切。我们强烈谴责所有形式的镇压,从侵犯人权到强迫劳动”。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对环球时报表示,跨国企业高管应该认识到,香港和新疆事务是中国内政。其他国家和个人无权干涉。
对于此次视频峰会,德国外交部国务秘书安仁预计欧盟与中国之间的投资协议谈判不会取得突破。“中国仍然必须做出深远的让步。到目前为止,我们在谈判核心领域尚未取得足够进展”。
此外,安仁反对美国的对抗性中国政策,强调“我也反对将中国妖魔化”。语言是外交中的重要工具,甚至可能是最重要工具,人们必须保持对话。安仁警告不要将西方经济与中国脱钩,否则“这会在经济关系中引入全新的逻辑,这是保护主义的一种新形式:是相互竞争、相互排斥的制度”。德国工业联合会同时也反对美国总统特朗普意图与中国"脱钩"的做法,认为这不符合德国利益。该组织认为,欧盟方面应当加大对北京的施压力度,从而达成一份公正的欧中投资协议。
胡锡进:欧盟不会在中美间选边站
对于此次中欧视频会议,中国官媒环球时报总编胡锡进表示,中美战略博弈激化,欧洲的战略空间面临了新的外部条件。但欧洲不可能完全倒向美国,因为那不符合欧洲人的利益。
胡锡进认为,中欧意识形态分歧是长期的,双方在这方面磕磕碰碰,实际上形成了管控这些分歧的诸多默契。经贸摩擦是扩大合作的伴生物,不断解决它们是双方共同致力于的方向,中欧投资协定处于紧锣密鼓的谈判当中,一旦它能在今后最终达成,我看欧洲有分析说最快今年底就能达成,那将是对各种议论和杂音的最好回应。
据多维新闻报道,两周之前,为了给欧中峰会做预热准备,中国外长王毅曾访问了欧洲。中国官媒中国网曾发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蓓的观点称,相信王毅这些有针对性的表态和面对面沟通,能改变疫情以来欧洲一些人士对中国的误读和误解,缓解欧洲对中欧关系、中美关系走向的焦虑。但香港《南华早报》发表分析文章称,分析人士表示,在“承诺疲劳”的拖累下,王毅在谈判中只取得了有限的外交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