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杀的大连理工硕士到抑郁频发的留学生:人生迈不过去的坎,可以不迈的(组图)
2020年,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格外艰难。
留学生们要么在国外严防疫情,担心隔壁那群爱搞Party的老外传播病毒,要么在国内昼夜颠倒地攻读Zoom University,头发掉了一大把。
其实,受疫情影响,今年所有的学生们过得都不容易。
今天,突然冲上热搜的“大连理工研究生实验室身亡”的消息,就让人们再一次关注到了学生群体的精神压力和心理健康问题。
大连理工研究生实验室身亡
生前“再见信”令人心碎
大连理工大学的一位化工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留下的一篇长文,让#大连理工#话题登上了热搜。
简单的“化工实验楼”定位、凌晨两点的发布时间,再加上“再见”二字,透露出了浓浓的绝望和无助。
这篇文章,记录的是一位每天泡在实验室里赶数据的化工生日常,字字温柔,但也令人字字心碎。
他嬉笑怒骂地调侃自己考研的原因,吐槽长达半年的疫情,甚至抱怨那些让他肠胃不适的圣女果,生活中那些琐碎的日常,无一不被在他笔下变得生动形象。
随后,就是几乎每一个研究生都经历过的窘境:试验设备动不动就罢工、如何进行下一步研究全靠自己查文献、千辛万苦跑出来的数据无效、教授们只指出问题却不点拨思路…
即使组里老师们对学生的要求已经相对宽松,但总是没有意义的数据、被疫情耽误的半年时间、赶不上的试验进度,以及组里一直都没有出现过的延毕“优良传统”,依旧生生地压垮了一个人。
分明是一模一样的试验条件,却总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在没有导师指导的情况下,他把一切的问题都归结到了自己身上。
“不对啦!肯定是你自己的问题!”
“我…我哪出问题了?”
“你少玩点游戏,少刷写视频还会这样吗?”
“可…可我确实尽力了啊?”
“那就是你笨,懒,没用。这二十几年家里人给你这么多关怀,结果养了一个废物出来。”
“那…咋办?”
“你这样下去肯定延毕了,真丢人,几百万研究生,不缺你这么一个废物,去死吧。”
“那好吧。”
经历了如此的绝望和无助,在文章的最后,他还不忘温柔地许愿:“希望家人朋友今后顺顺利利,祝愿国家一直繁荣昌盛。”
但全文开头的那句“只是想来告个别,待会我就准备一挂解千愁”,让所有看到这篇文章的人,心里对他接下来要做的事产生隐隐不安。
但大家仍然希望,事情可以有一丝转机,当事人能够平平安安。
很可惜,网友们祈祷中的奇迹并没有发生。
今天下午两点,大连理工大学确认了「一研究生实验室身亡」这一令人心碎的消息。
根据校方的情况通报,这名化工学院的研究生,于10月13日早上7点左右,被发现在实验室身亡。
经过公安部门初步调查,排除他杀,具体情况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按照这名研究生在长文中留下的“想起了之前在美团点外卖时给他们的公益活动捐过一块钱,希望能实现我一个愿望,让我下辈子变成某间猫咖里的一只猫吧”的愿望,网友们也送上了温柔的祝福。
R.I.P 🕯️这个依旧温柔、曾经充满阳光朝气的男孩...
屡见不鲜的学生自杀事件
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在实验室身亡的新闻,让我们再一次意识到了学生群体所面临的巨大压力,但更值得令我们警醒的是,近些年来,国内外学生自杀事件时有发生。
18年10月2日,与美国远隔大洋的祖国,刚刚过完热热闹闹的国庆,美国纽约大学的一名中国留学生却于曼哈顿东村地铁L线第一大道轨道(First Ave)站,在列车驶入站台时的那瞬间,突然俯身跳了下去。
随后,进站的列车隆隆驶来,这名刚刚年满18岁的留学生当场死亡。
根据警方调查,事发当时该学生正在与其他人通电话,并已被证实为自杀。
虽然我们无法了解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但选择用如此极端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一定是正面对着一些难以承受的压力和困境。
纽约大学很快也发表了声明,称学校已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生心理辅导资源,希望各位学生注意释放压力、排解消极情绪。
无独有偶,同年五月,纽大医学院有一位名叫安德里亚·刘(Andrea Liu,音译)的华裔女生在宿舍内上吊自杀,时年26岁,主修放射学专业。
她曾在社交媒体主页上引用了另一位医学生的话:“医学生就是搬砖搬到不能搬为止,但总要从搬砖做起 。” 凸显自己学业压力之大。
如果不是因为自杀,她即将会在九月迎来自己的毕业季。
然而,一个鲜活的生命,就此凋零。
不仅如此,一旦遭遇了只会压榨人的导师,国内研究生和国外留学生们会面临更加艰难的处境。
曾经刷屏的「武汉理工大学研三学生陶崇园跳楼自杀」,就向公众剥开了一些无良导师的无耻面目。
因为导师的长期骚扰和精神压迫,陶崇园,一个年轻的生命,本有着大好的前途,竟在自己的母亲的面前,纵身一跃,从高楼坠下。
他留在世间的最后一句话脆弱又无助:“妈妈,我受不了了,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摆脱王攀老师。”
而在国外,导师压榨和不公平对待学生的案件,也并不罕见。
2017年10月,美国犹他大学女博士唐晓琳,意外失踪,随后被发现非正常死亡。
而在半年之后,犹他大学公布了长达6页的案件报告,揭露了导师对其的压榨。
在导师的压力下,超负荷的试验工作与经常性的深夜和周末加班科研,不仅严重影响了唐晓琳的正常研究节奏,还导致了整个实验室人际关系的紧张。
唐晓琳
甚至,该导师还违反了系内在“第3年学习结束之前完成博士生资格考试(Qualifying Exam)”、“必须在7年内完成博士学位”的规定,让唐晓琳在入学的第七年,才参加博士生资格考试,成为博士后,唐晓琳也没有明确的论文计划……
可气的是,去世的唐晓琳,并非唯一遭遇课程拖延的学生。
该系还有部分研究生,在第4-5年才参与资格考核,一直到第8-9年才能毕业。
这些或是来自学业本身,或是来自无良导师的压力,宛如一条条蚀骨毒虫,蚕食着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和精神状态,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排解和疏导,后果不堪设想。
和“大连理工研究生实验室身亡”一样令人心碎的消息,已经够多了…
2015年1月,耶鲁大学中国留学生从金门大桥跳入旧金山湾自杀;
2016年1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就读的研究生张某疑跳崖自杀,半年后警方才找到她的尸体;
2017年3月,密歇根大学在读博士、中国留学生荣某跳机自杀;
2017年6月18日,刚刚毕业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中国留学生赵某在科罗拉多大桥跳海自尽;
……
人生迈不过去的坎
其实可以不迈的
每每看到类似新闻时,主页君都很难过,因为,我也曾经历过读书时期的“痛苦挣扎”——
被写不完的paper追着跑的时候、被peer pressure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深夜纠结步入社会还是继续读研睡不着的时候....
但幸运的是,我慢慢学会放过了自己,学会向生活“妥协”,去忘记那些廉价的、所谓的“正能量”——
什么“你见过凌晨四点的图书馆吗?”;
“千万别让同龄人把你甩在起跑线上”;
“以后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拼命的你”
......
请你也学会放过自己——
如果图书馆学累了,那就打个盹,GPA拿不到4.0,你的人生不会因此完蛋;和导师、教授交谈出现了瓶颈或是有了分歧,别去钻牛角尖,先去好好睡一觉,要么去参加个party放松下,捋清楚思路再回来“啃”这块硬骨头...
正如作者@胡不黑说的那样:
读书不该是件没有退路的事情,学业也从来不是决定一生的最终落脚点。
人生要学得无耻一点,糊弄一点,该过坎过坎,该认怂认怂,不要自责要逗比。
如果单靠自己的力量没有办法战胜这些负面情绪,那么请及时“呼救”,多和家人朋友朋友沟通,或者去寻找专业的心理医生。
你需要知道“看心理医生绝不代表着你有心理问题”,就当自己去找个人聊聊天,发泄下情绪、疏解疏解压力。
之前有一篇名为《那个在耶鲁自杀的年轻人》的文章在主页君的朋友圈刷屏。
文章的主人公黑尔·罗斯(Hale Ross)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耶鲁大学本科生,但因患重度抑郁症而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他的父亲杰克·罗斯事后撰文怀念儿子,他在文章中写道:
“在儿子大一发生意外(从宾汉大楼(Bingham Hall )的四楼一跃而下)后,我最不关心的就是黑尔能否回归耶鲁。
我只想要他健康。”
黑尔父子合影 图源:耶鲁校报
主页君相信,这也是所有父母、爱你们的人最大的心愿——不求拥有世俗上的成功,只希望你能健康平安地过完一生。
除此之外,这位父亲说的这两段话也让主页君思考颇多,我们可以努力去做好,但也要接受自己本来的模样:
“你一定要明白,其实存在不止一条通往幸福生活的途径,而你的最终真正价值并不是由职业成就或物质收益来衡量,而是通过你在人生旅途中所遇见的生活。
做那个现实情况下能达到的最好自己,而不要活在什么柏拉图式的理想主义。最重要的是你是什么样的人,而不是你已经取得的成就。”
所以,请大家一定要在那个“撑不下去”的黑暗时刻,允许自己偶尔的软弱。
你没有任何错,你只是需要休息。
如果迈不过去这个坎,大不了咱们就不迈了!
最后,希望你们都能好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