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1月10日 10.6°C-14.4°C
澳元 : 人民币=4.73
珀斯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FT:2021,中国经济政策大变局(图)

2020-12-22 来源: FT中文网 原文链接 评论4条

本文转载自FT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徐瑾:中央经济工作有什么信号?面对中国经济的老问题,如何处理?当强调内循环甚至需求侧时,意味着中国开始了战略转移,即面向内在。

FT:2021,中国经济政策大变局(图) - 1

FT中文网财经版主编、公众号《徐瑾经济人》主理人 徐瑾

走完见证历史的2020,百年一遇的疫情,十年一次的熔断,更不用说国际政治与经济纷争。昔日乘风破浪的梦想也开始褪色,996、躺平、内卷,逐渐成为普遍心态。

2021会好么?每个人都报以厚望,理想美好,而现实却会以无情逻辑展开。2020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给市场什么信号?

一定调:新局面中的老问题

每年岁末的中央经济会议都是万众瞩目,其最大作用之一,在于揭示高层对形势的研判。从中央经济工作通稿(以下简称通稿)来看,总体结论是内外结合,对内谋求稳定底线,对外强调多边主义。

从通稿定调来看,首先是肯定成绩,尤其强调“制度优势是形成共克时艰磅礴力量的根本保障”、“科学决策和创造性应对是化危为机的根本方法”。

这意味着,关于疫情应对以及2020年整体局势,高层基本是肯定态度。

疫情中,各国面对疫情的表现不一,而中国的表现在国内舆论中得到不少肯定。从经济表现看,中国经济从负增长回归常态增长,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长3.2%,三季度增长4.9%。

这一成绩背后,其实也付出了一定代价。经济恢复基本依靠投资、尤其是基建与房地产的投资,来拉动形成——这意味着,过去的老问题,比如不赚钱的僵尸企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以及更大的金融风险,并没有随着经济恢复而消失。

从国外来看,随着疫苗陆续推出以及拜登当选,困扰市场的最大不确性正在消失,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风险的消散。

我曾经在《徐瑾经济人》专栏中谈到中国经济未来面临的内外趋势,首先是中美纠纷长期化,其次是在国内投资回报率下降。可以说,这两点是中长期趋势,目前并没有根本改善的迹象;这两点最终引发第三点,即城市中等收入阶层的下滑,亦即所谓软阶层社会形成。

也正因此,高层研判国内外形势,结论并不乐观。“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明年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复苏不稳定不平衡,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要增强忧患意识,坚定必胜信心,推动经济持续恢复和高质量发展。”

所谓经济的持续恢复与高质量发展,面对中国经济的老问题,如何处理?这就留给了宏观政策很多想象空间。

二 趋势: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如何走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通稿来看,宏观政策强调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

其中,一句“不急转弯”引发金融机构不少解读。注意,这不是不转弯,只是时机未到。

既然提到急转弯,自然表明决策层已经看到了2020年抗疫形势之下具备必要性的宏观政策,不再应该,也不再能够以原有轨迹继续执行,不论是大幅增长的社会融资总额还是宽松的财政政策,都有调整的必要。以怎样的力度与速度,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进行调整,考验着决策层的智慧,也搅扰着市场人士的忧思。

通稿这样定位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保持适度支出强度,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在促进科技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调节收入分配上主动作为,抓实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工作,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

“更可持续”意味着,财政宽松力度将会弱于2020年,这比较容易理解;而保持适度支出强度则封闭了开支下行空间。

对地方政府隐形债务风险的重视得到延续,暗示将有更多政策与措施出台,一方面将隐形债务显性化,另一方面杜绝债务无序违约风潮。

而对货币政策则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关系,多渠道补充银行资本金,完善债券市场法制,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的金融支持,深化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

“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意味着货币供应量与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比2020年将会出现较为明显的下行,对于市场来说,一个更紧的信用环境呼之欲出,对企业、银行都是挑战。一方面,信用边际收紧往往对应经济上升动力的边际减退,另一方面,银行在此环境中往往需要面对信用大跃进之后资产质量恶化的压力。

“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的表述让之前的担心有所缓解,2021年预期不会重复2018年“去杠杆”政策的做法与力度,也呼应了前面“不急转弯”的表述。

有意思的是,2020年岁末,前财政部长楼继伟对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批评,引发系列争论。债券市场衔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确实折射了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的核心。

有争论总是好的,让决策层与市场提前看明白问题,准备预案;同时这也意味着,未来政策协调难度会更大,各个部门之间博弈,也会更直白。未来,各个监管部门,一个方向可能是走向新一轮合并,即所谓“统一规则,统一执法”。

三 结语:未来经济重点是什么?

对于未来经济,通稿提出了八大任务: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全面推进改革开放、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通稿中“自主”二字出现频率很高,比如“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这与强调十四五规划强调“安全”,底层意识一致。

中国经济类似一艘大船,当中国经济体量变为全球第二,人均收入迈过10000美元大关时候,意味着中国经济已经“出圈”,不能隐匿自身的存在感,在世界舞台也引发更多侧目。

此刻,不能仅仅以发展中大国来定位自身。在这个时候,审视中国十四五规划或者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应该换个框架——不仅应该超越一时一地思考,甚至不能局限于几年的维度,而是站在中国经济更高的延长线上,去思考中国经济政策变化。

当我们强调内循环甚至需求侧时候,意味着中国经济其实开始了某种战略转移,即面向内在。这种转变,有国际形势的变化,也有内在的安全需要。如果不存在意外因素,这是个中期趋势。

这意味着,接近战略重点的行业和机构,未来有更大政策倾斜机会,而体制外野蛮生长的资本力量,会面临更强大监管。

至于普通民众,疫情的冬天虽然已经过去,经济的春天却还没有来临,换而言之,在整体投资不振的情况下,内卷化或者软阶层化,还会加剧。这个时候,活下去是第一选择,更加谨慎消费、杜绝盲目投资、思考更多职业赛道,将是更明智的选择。

本文转载自FT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4)
流动的城市
流动的城市 2020-12-22 回复
人均收入啥时候迈过10000美元大关的,10天以后的全面小康那天吗
丝思求人品
丝思求人品 2020-12-22 回复
算一算今年进出口占国民经济总量的比重就会发现“越来越依靠外需”了!这是必然的!我们什么时候出现过国民收入倾向于民众?!因此,提高内需就是空空空!以疫情为例,全世界都在直接给民众派钱含香港!!!我们给民众派过一分钱了吗?!不过,还是让官员们手里有些可以“抽油”项目吧,否则,那些“黑手”就更直接伸向民众了!社会“爆发力”就更大了!
Sara_赛赛
Sara_赛赛 2020-12-22 回复
对抗内卷唯一的办法就是 攀登价值链,并且到国外去赚钱,这两点是中国人能否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
吉吉木--
吉吉木-- 2020-12-22 回复
中国经济今年的表现够亮眼了,全球唯一正增长的大型经济体!也不是光靠投资和房地产拉动,出口表现也远超预期,南方城市为加班加点赶订单都供电不足了。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