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自住房和买投资房最大的区别
我最常遇到的问题之一,就是有些朋友想把要买的房子给我看,然后问我 “万邦君帮我看一下,这个房子怎么样,划算不”。
我解答几次后发现,如果对方是买自住房的话,你真的没有办法去评价这套房子的好坏,人家问你问题更多是想吃一颗宽心丸,而不是真的要让说好不好。就好象你的闺蜜给你炫耀最新款的名牌包,明明那个款式你看了想吐,但你也只能说好,因为就算站在客观角度,每个人审美的标准也是不一样的,你看不美,不代表真不美。
自住房满足的是个性化的需要,越个性化的东西越是消费品,而不是投资品。
说起消费,有谁知道消费的反义词是什么?不是储蓄,而是投资。现实当中也不存在储蓄,因为当你的钱放入银行那一刻,银行拿你的钱去投资借贷了。
如果说消费和投资是磁铁的正反两极,那么买自住房和买投资房是水火不相容的,这点也是最让人困惑,但又没人说清楚的一件事。我们常说无论投资或自住,买房要买好地段,好学区,好房子,人的居住需求既然都大体一致,为啥买投资房和自住房就不一样了呢?
关键就在一个词:附加值
任何一套房子的价值可以分割成四个部分:
第一是成本价值(土地)
第二是区域价值(周围配套)
第三是设计价值(全新户型装修)
第四是情感价值(你多喜欢这个房子)
除了土地本身,其它都是附加价值。
当你去买一个消费品的时候,你考虑的永远不是这个东西到底值多少钱,你只关心你的预算够不够,我够不够喜欢。例如你去买一块劳力士手表,款式你喜欢,价格承受的起,刷了3万块,表就是你的了。可是当一个当铺去收劳力士表,什么款式,型号,颜色,它都不在乎,当铺只会根据二手劳力士市场的买卖成交价格,给这块表做一个估值,然后以低于估值价格买下它。
现实中房子要比手表复杂的多,因为房子有附加价值,如户型装修都是可以人为生产出来,价格会更便宜。有些附加值会随时时间消失,如情感价值在牛市的时候非常高,熊市的时候,大家都觉得房价会跌时,很多房子就不具备情感价值。
区域很重要,学区很重要,但是在一套房子的价格里,当设计价值和情感价值占据了绝对权重比,那这个就不是投资,而是消费了。
所以有些区明明是好学区,好地段,从自住的角度正合适,但因为这个区太火,新闻天天说,房子涵盖了太高的情感价值,而情感价值是不保值的,站在投资角度,是不能入手这个区的。
再或者别人推倒重建了一套房子,房子装修的特别漂亮,但问题是装修价值是不断贬值的,流行的设计风格也是在不断变化的,而你支付的价格已经是这个区天花板价格,那从投资角度讲也是不划算的,因为你支付的钱一定要花在保值的事物上,就像红酒一样,那些事物留的越久就越香。
现实当中,当大家争相恐后买房子的时候,一般都是市场大热的时候。买的区还都是热门区,买的房子还都喜欢全新或次新的房子,所以大部分钱都支付贬值的情感价值和设计价值。
当你问我这个自住房值不值得买的时候,其实已然是无解之题。一旦你把情感价值和设计价值放上去,最终留下的选择就不多了。
例如你说我要装修较好的房子,我要双校区,我要三房,我要离华人区近,但我预算只有不到100万,那整个悉尼可能只有偏西北一带Townhouse满足这个条件。你一开始的要求就已经把你自己框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再去谈合适不合适,划算不划算,没有意义的,因为除了这,你哪也买不了。
投资是从反方向开始找房的,先从土地我要多大,位置要近哪,这就是区别
很多人平时不舍得花钱,省吃俭用,自诩勤俭持家,但他/她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竟然是一个消费狂,因为你人生最大的一笔消费就是你的自住房,你其实因为无知,所以不知不觉的任性了一回。
这其实和你买黄金钻石首饰没啥区别,买的时候你会安慰自己钻石黄金保值。
就问你一句,买一个你觉得住的舒服的Dockland公寓,但价格几年没涨,你告诉我是消费品还是投资品。
对于普通人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莫不如你平时放开吃喝,但在买房时精明一些,不要盲目跟风,因为钱的大头在那里。
如果一个人年薪6万就去买一台奔驰车S class 轿车,你会骂他/她自不量力,因为他/她还没到那个资格去买Dream Car。
其实比起车来说,很多人还没到资格买Dream House。
你愿意为更好生活和发展,放弃国内的一切来澳洲,来适应这里,为什么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买房不愿意先暂时将就一下呢?
破阶这个词最近很流行,其实我们不用好高骛远,去学编程,去抓下一个风口什么的。
只要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先把第一套房买好,做你能把控的事,这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