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霸在海外去世,朋友圈曝光!网红单亲爸爸被骂惨:他该为儿子之死负责吗?(组图)
前几天,中国广州和美国乔治亚州埃默里大学收到了一则相同的消息:
在该校牛津学院就读的大一中国留学生 Dave Zhang(张一得)3月5日突然去世。
据悉,张一得秋季学期一直在苏州的家中上网课,春季返校上课,没想到出了意外。
张一得去世后,父亲给他的同学写了一封信,名为《致埃默里大学Dave的同学们》,信中说:
“一得一生中所有的决定,我都是无条件地尊重、认同、接受,包括这一次,他最后的这个决定。”
“谢谢你们对Dave的关爱,陪他走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站。躬谢了。”
由于没有透露张一得去世的原因,也没有后续报道,很多人纷纷留言询问,各种猜测也随之而来。
有人说他得了肺炎,有人说他得了抑郁症,更多的人则将矛头指向了张一得的父亲——一个拥有百万粉丝的育儿网红、独自教育一得14年的单身爸爸。
张一得的父亲“老得”曾是一名企业高管,在一得刚刚出生后不久,老得和妻子离了婚,一得则跟着老得生活。
彼时的老得虽然不是育儿专家,但长期的管理经验,让他很快摸索出一套自己的理论:
从情感上极致投入,在生活上又洒脱放手。
为了给足儿子陪伴,他先选择辞去高管职务,成为一名全职爸爸。
然后老得带着一得从市区搬到了郊区,住房也从楼房换成了农家院。
之后的家庭运转,全靠老得开垦、种菜、卖鸡卖鱼、捡破烂,以及好心人不时的帮助。
琐碎的农耕生活在老得的巧思下,过成了田园牧歌:
小院子里有花草虫鸣,也有木制的小火车、小船、博物馆,还有滑滑梯,小院美丽得像个农庄。
作为英语系毕业的高材生,一得的学前教育,老得亲力亲为。
他把知识做成了一得的一日三餐,有大象造型的泰式菜,有仿造刚参观过的半坡遗址建筑的哈密瓜,甚至一个土豆,都要削成英文字母的形状。
在一得成长的十多年里,一得爸爸累计创造了近万道菜,每天菜肴造型都不曾重样。
同样,那些关于一得成长的难忘瞬间,比如换牙、打疫苗、拖地、打理花园……一得爸爸也用镜头拍摄了下来。
十多年间,一得爸爸不同时期的数码相机里足足存下了二十万张照片。
还编了一本记录儿子成长过程的书,书名叫做《诗一般的生活,诗一般的父子》。
这些点点滴滴,老得都上传到了公众号上,他也因此成了一个网红。
尤其在一得成功考上高中后,家长们更是慕名而来,让自己的子女认老得做“干爹”。
根据统计,老得一共收了150个干孩子,其中自闭症儿童居多。
为了接纳这些孩子,老得在农家院开辟了一个感统训练场——星星园。
又用公众号的收入购买了建材,亲自打造出各种器械,以帮助自闭症儿童训练视听能力,提高运动能力。
老得将自己对儿子的养育经验,传递给了更多的孩子,据说效果不错。
那么“教大毕业”的一得,长大后过的怎么样呢?
采访过一得一家的广州日报记者用“多姿多彩”概括了一得的成长。
在平时生活中,一得想学什么,老得就教他什么。
做饭,农活,只要他感兴趣,老得就会一遍遍教他,不亦乐乎。
甚至,连一得想要学杀鸡,老得也会一遍遍不厌其烦地教他,颇有种古时私塾教六艺的感觉。
在这种氛围下长大的一得,身体健康,头脑聪明,也很用功。
年少时期就独自旅行100天,高中拿了20万奖学金,完全承担了学费和生活费,早早实现了经济独立。
暑假在耶鲁大学学习,修美国的学分,托福更是差2分就满分。
高中毕业,考入有“美国南部哈佛”和“新常青藤”之称的埃默里大学。
个性鲜明,选择冷门的哲学专业;喜欢踢球,酷爱皇家马德里,成为学校足球队队长。
喜欢骑摩托车,考了驾驶证;考下了红十字会义务急救证书,在红十字会帮忙。
值得一提的是,张一得是喜欢骑上摩托车帮助救护车开路,然后才考了驾驶证和急救证。
逻辑分明,并行发展,标准的精英式思维。
对此,老得非常欣慰,说:“儿子已经走出了自己的一条路,不需要自己操心了。”
“与其说是我成就了儿子,不如说是儿子成就了我。”
学业成功,前途可期,人生传奇,如果张一得没有意外去世,老得的教育或许能称得上一段佳话,也会成为无数家长的榜样。
但凡事没有如果。
虽然张一得去世的原因,埃默里大学并未指明,但张一得生前的经历,无疑显示出他是一位优秀的留学生,更与英年早逝之类的意外挂不上钩。
于是网友们自发扒出了张一得去世前的种种细节,试图还原这个精英的另一面。
一得的一位老同学爆料说,一得曾多次在朋友圈表示自己的烦闷心情:
在做毕业演讲的时候让大家监督他,激励他振作起来,好好表现,不要懒散。
2月份更是发文说“生活还要继续,还得继续”,随文配了一幅在石头上摔碎酒瓶的图。
老同学推断,这是他自杀的前兆。
还有人扒出了张一得对父亲的态度:
他指责父亲“从不对自己说No”;留意爸爸究竟为什么从不对自己的“贫困”感到伤心。
当年采访张家的记者透露,老得曾在朋友家跟朋友讨论,张一得在美国买了一部宝马。
朋友还劝他要跟儿子说不能太张扬,并询问那辆二手宝马是不是得8000美元。老得说花了15000美元。
他的初中同宿舍好友则认为:和原生家庭有很大的关系,从小父母离异, 让他内心缺失。
虽然优秀,但是他的伤痛从来没被治愈过。
教育专家则表示:中国学生在外国上学常常会出现多种不良的生理和心理反应。
而在一得的申请书中,曾有这样一个细节:在一次SAT考试失利后,一得的妈妈去机场开车接一得回家时,他妈妈对他说的:
“当你长大后,你会发现你和其他人一样平凡。你也会健忘、平庸。别再觉得自己那么特别了,只要做你期待的就好。
如果人们都在做他们应该做的事情,世界上所有的问题都会得到解决。”
对母亲的话,一得在申请书中进行了反驳。
他甚至认为,“就在这个时候,我意识到了妈妈为什么在我还只有1岁的时候就离开了我爸爸”。
值得一提的是,一得去苏州上高中的手续,还是妈妈帮忙办理的。
妈妈劝一得正视平庸,老得让一得做自己,大相径庭的价值观放在一个佼佼者身上,令人倍感矛盾。
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张一得自始至终走的是爸爸的“路”。
知名心理学家武志红在他的畅销书《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中有这样的分析:
“我们都想与别人亲近,但很多人只学会了一种与别人亲近的方式:支配者学会了权力的方式,依赖者学会了示弱的方式,而迎合者学会了奉献的方式。
迎合者只相信迎合的方式,所以当对方疏远迎合者时,他在恐慌中会更加执着地迎合。”
这似乎和“老得”与一得之间的父子关系十分契合:
一得逐渐成为“支配者”,而“老得”却不折不扣地沦为“迎合者”。
在老得的精神世界里,只有自由,没有平等,只有孩子,没有自己。
但一得的自由是建立在成绩之上的,而维护“学霸”的地位是需要承受压力的。
因此人们推测,老得为了贩卖他的育儿经,他唯一的筹码就是孩子本身,因此肯定会通过各种方式逼迫孩子优秀。
或者,孩子感受到了父亲那种牺牲自我的爱,为了成就父亲,因此无法面对自己的失败。
无以为报爸爸十几年牺牲自我的爱,我就把我的生命还给你……
但通过看他的育儿公号,看媒体采访他父子俩的视频,很容易发现,这个定论证据不足。
从他的育儿公号的内容来看,不过就是生活的零零碎碎,大致是想到什么就发什么。
如果为了换取商业上的利益,他至少需要成体系的营销。
而且,从他的公号的内容来看,的确如同网友所形容的“牺牲自我的爱”,但并没有任何信息可以看出,他在逼迫儿子优秀。
更多的是一位用本能在教育孩子的父亲的形象,他对孩子极其用心,同时又喜欢显摆。
所以,要在张一得的自杀,与他父亲的教育之间,建立起因果关系,未免有些牵强。
而到底什么才是压倒张一得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个问题恐怕也难以有答案。
作家龙应台在《目送》中写到: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父母生下了孩子,孩子选择了父母成为了自己的父母,一切的牵绊就从这种关系开始。
但是这种关系无论多么紧密,两个人都应该是属于独立的个体。
一旦全部重心都放在孩子身上,特别是当孩子长大以后还是如此,那么这种爱对于孩子来说,其实是一种负担,也是一种迷茫:
失去自我的父母,还值得尊重吗?
所以,本质上,父母无权干涉孩子过多的事情和决定,也不能帮孩子规划好未来。
而父母也应该有自己的事情和自己的骄傲,不应该全部围绕着孩子。
都说,今生能够成为一家人,拥有父母子女的缘分,是机缘,也是福气。
但亲子路上,要自由,也要平等,更要尊重。
不心急,共成长,才能渐行渐远。
如今,距离张一得离开已经过了十天,既然张一得的亲友呼吁网友们“不要追问,不要推断”。
那么大家也不要再给当事人冠上一些主观上的罪名。
如果硬要做个结论,也许是因为“大家都在追求完美”。
从虎妈、狼爸到哈佛刘亦婷,再到清华武亦姝,我们看过了很多完美的故事,也让很多为人父母者,不断的修订对孩子的规划。
但教育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任何教育方式,都会无可避免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把所有资源都投给孩子,为孩子制定好一切的“鸡娃”,可能培养出常青藤学霸,也可能会让孩子产生抑郁。
放任孩子自由生长,坚持无拘无束的“放养”,可能会让孩子找到自我,可能会让孩子误入歧途。
总之,万物皆有裂痕,而那才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接受不完美,才是健康的教育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