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从“口罩外交”到“疫苗外交” 中国的变化在哪里(组图)
从一年前深陷“口罩外交”的指摘到如今中国的疫苗输出仍被一些批评者贴上“疫苗外交”的标签,因为种种原因,中国对外援助得到的并不都是感谢。不过,相比一年之前,情况已然大不相同。
国际风评改变
针对“疫苗外交”这样一个争议话题,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副主任郭卫民在2021年的全国两会上,直接斥责“这种说法是十分狭隘”。显示出北京对于“疫苗外交”标签的不满和反感。
对于中国的疫苗援助与出口政策,中国内外有不同的解释。例如一些西方媒体认为北京的疫苗输出“试图把任何有效的疫苗变成外交工具”,“向具有战略意义的国家优先供应疫苗,以期巩固自身在全球的地位”等,但德国之声援引中国防疫专家张文宏的话,解释中国疫苗输出的根本原因是疫情防控。
如果其他国家因缺少疫苗而导致疫情全面失控,中国将持续面临疫情输入的威胁。所以中国当前的策略是,在世界卫生组织(WHO)、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COVAX)等国际协作框架下,构筑全球性的疫苗免疫壁垒,所以中国不仅应该把疫苗供应给自己,还应该把它提供给欠发达国家。这大概也解释了中国官方话语体系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2021年2月24日,泰国总理巴育(Prayuth Chan-ocha)在曼谷展示中国科兴新冠疫苗,目前已有多国领导人接种中国疫苗。(新华社)
此外,包括印尼、土耳其、塞舌尔等国家领导人在内,公开接种中国疫苗,对中国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投下的信任票。与此同时,欧洲国家的姿态和论调也开始转向。
中国的低调与谨慎
即便外界舆论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但中国官方对自己的疫苗输出表现得非常低调,中共宣传系统也显得足够克制且谨慎。
无论是从未掩饰过自己的反华立场的捷克颇具戏剧性的疫情请求,中国官媒也似乎无意渲染,而是一直在淡化“疫苗外交”的概念和说法。
在西方话语权下,所谓中国的“疫苗外交”,本身就带有对中国的怀疑色彩,更附带对中国的负面看法。不过对北京来说,“疫苗外交”实在无须回避,实际上也难以回避。
在新冠疫苗短缺且分配存在纷争的背景下,不仅是疫苗性能和价格,疫苗的自我供应(国内分配)、对外供应(对外援助和出口),无不象征著一国国力以及对外形象重塑。中国通过与他国在包括疫苗在内的供给与获取交流中,获得相应的影响力是自然而然,也是理所应当的。各取所需下,部分媒体和政客对中国“有所求”的警惕与指责太过自我立场化。
新冠肺炎疫情是全球百年不遇的危机,给更多的国家提供疫苗,不仅是为自己国家降低疫情输入的危险,也是为全球疫情防控和经济复苏多出一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疫苗外交”本不应该是一个被嘲笑或者讽刺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