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金牌背后:10万中国弃婴在北美野蛮生长(组图)
这届奥运会,有许多外国选手的华裔面孔引起了中国观众的关注。但令人吃惊的是:这其中有三名华裔,都是出生于中国、后被外国父母收养的弃婴。
年仅21岁的加拿大选手玛姬·麦克尼尔,就是其中之一。
到达终点后的麦克尼尔
麦克尼尔在100米蝶泳项目中摘获金牌后,媒体奔走相告:
麦克尼尔是被一对加拿大夫妇收养的华裔,亲生父母是中国人,骄傲!
只说麦克尼尔出生于江西九江,却闭口不提她也是在江西九江被亲生父母抛弃:
国内媒体乱蹭遭到网友吐槽
甚至有「热心网友」跳出来想要帮她寻亲:
多少有些魔幻了。另外还有两名曾是弃婴的华裔选手,来自美国体操队:出生于2001年的摩根·赫德,年仅16岁就在体操世锦赛中获得了女子全能冠军;她曾是一名广西弃婴,在两岁时被美国父母收养。
出生于2002年的卡拉·艾克,15岁就在全美锦标赛上拿到平衡木冠军;和麦克尼尔一样,她也是在江西九江被遗弃,1岁时被收养。
仅仅一届奥运会上,就出现了三名中国弃婴,很难不让人心生疑惑:被遗弃的女童基数该有多大,才能以这样的比率出现在镜头前?这个问题的答案,很难不让人揪心。
01
弃婴从何而来?
根据2010年发布的《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报告》保守统计,中国每年大约有10万名儿童被遗弃,其中绝大部分是残疾儿童或女童。
但并非从来如此。
1980年代,弃婴数量在每年5000名;到了1990年代,这个数字就激增到了每年5万;2010年再次翻倍到每年10万。
明明这段时间里,全国的经济水平是在逐渐得到改善的,为什么弃婴量却只增不减呢?
一方面,1979年开始施行独生子女政策,但许多农村家庭没有跟上科学节育,仍然会生好几胎,但又交不起罚金,这就导致很多孩子生下来就成了黑户,于是很多人选择了弃养。
另一方面,在选择遗弃哪个孩子的时候,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在农村父母的考量中,占了很大的比重。
说到这里,想必就要有许多人跳出来大骂爹妈没良心了。从传统道德角度看,抛弃亲生孩子确实是极尽残忍的行为,甚至是有违人性的。
但如此大面积的弃婴现象,真的只是父母个人的私德有误吗?
许多父母在丢弃女孩时,或许也会有不舍,但在现实社会中,尤其是在几十年前的中国农村,女孩的经济价值就是不如男孩:养儿能防老,养闺女只会赔本。
女孩在主流社会中缺少机会,难以拥有独立于男性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自然也会让她们在原生家庭眼中「贬值」。
这样的社会现实和偏见是相辅相成的。
就算女性带来了实际经济价值,她们仍然会被根深蒂固的偏见所压迫,比如《欢乐颂》里被原生家庭「榨干」的樊胜美。
这是一种结构性的厌女,绝不止是父母个人的观念问题。
这两个因素推动下,大量的女婴被选择性遗弃,这不仅导致了弃婴数量逐年递增,还连带对全中国的性别比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据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局2015年的调查显示,中国的男女比例从1980年代中期就开始快速上升,其影响一直持续到2010年才逐渐缓解。
中国的性别比例地图:江西河南失衡最严重
根据几年前的数据统计情况,中国的总体性别比例,在世界范围内名列前茅。
性别比例越高,男性占总人口数越多(性别比例100=男女比例1:1)
但无论是当年新生儿中的男性比例,还是青少年中的男性比例,中国都是压倒性的第一。
纵轴:新生儿性别比率,横轴:5岁儿童的性别比率。2015年数据现实,中国在这两项上的排名都是世界第一。(来源:Our World in Data)
这些数据都表明:未来几十年内,男多女少是中国社会要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而且这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数字问题。
因为前几十年选择性遗弃女婴更多地发生在农村,这也导致了大多数「过剩」男性都会集中在乡镇地区,他们无论是受教育程度还是经济水平,在婚恋市场上的竞争力都更为薄弱。
于是近十年来,就有许多农村单身汉花重金从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买老婆」来组建家庭。
而这,只是中国几十年弃婴史所造成的的恶果之一。
02
她们去向何方?
而伴随着弃婴量增加的另一现象,就是大量的中国孩子,通过一条完整发达的产业链,被输送到了世界各地的陌生家庭里。
自从1992年实施《收养法》,开放境外收养以来,中国就迅速成为了跨国收养的输出大国。
单是北美地区,至今已接收超过十万的中国弃婴。
在美国,每三个跨国收养的孤儿当中就有一个来自中国。
而在加拿大,中国孩子在魁北克省收养的儿童当中占比曾一度过半。
为什么美国、加拿大这些国家的家庭,酷爱收养中国孩子呢?
首先,北美家庭想要收养本国的孩子,往往要承担非常昂贵的费用,且相关手续极其复杂,从申请领养到真正把孩子接回家,整个过程相当漫长。
与之相比,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收养制度更为简单,中间机构所征收的费用相对低得多,且程序也没有那么繁琐,提出申请后很快就能把孩子领回家。
其次,与很多非洲国家相比,中国的境外收养产业链相对更规范,比较少见官员腐败、人口贩卖等触犯法律、有违公德的丑闻。
美国国际收养数量各个输出国排名1990-2016(紫色虚线代表中国)
因此,在2005年美国家庭收养的中国孩子达到历史峰值,有将近8000中国儿童在美国找到新家。
2019年纪录片《独生之国》:讲述了弃婴是如何出现,又是如何在美国找到新家庭的故事
这些在美国被抚养长大的华裔孩子来自中国各个省市,但江西、广东、河南在近十年来先后成为对外输出儿童的大省,它们同时也是全国青少年性别比例最为失衡的几个省份。
图片来源B站@白夜菌Dream,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但在2007年之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对跨国收养做出了规范化建议,中国也修订了《收养法》,提高了跨国收养的门槛,于是外国家庭收养中国孩子的数量才逐渐下降。
如今,北美家庭要收养中国孩子都要经过非常严格的筛选,中国民政部门会从年龄、家庭收入、家庭成员健康状况等各个方面考虑适配度。
例如30岁以下或49岁以上,人均年收入低于一万美元,净资产低于八万美元,身心健康有问题,或是体重指数超标,都会被判定为不具备收养中国儿童的资格。
但目前,美国依然是收养中国孩子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女婴仍占压倒性的多数:根据美国政府统计,从1999年到2019年,被美国家庭收养的8万2千名弃婴中,超过84%是女孩。
03
十万中国弃婴在北美野蛮生长
关于被收养的弃婴,我见过最令人咂舌的评论是:
她们的运气也太好了吧!
不是不能理解这样的发言。
比如麦克尼尔,可能很多人会羡慕她被收养后的人生:
她的养父母为她提供了衣食无忧的生活,她在加拿大西南的一座小城长大,8岁就开始游泳,潜能得以被及时发掘与培养。
在加拿大收看奥运直播的麦克尼尔一家人
父母在支持她的体育生涯的同时,也没有忽视她的文化教育:麦克尼尔在几年前被美国密歇根大学录取,计划今后继续在法律或医学领域深造。
她今年才21岁,就已经成为了奥运冠军。但或许比这更重要的,是她如今拥有一个平凡、幸福的家庭。
妈妈苏珊像大多数家长一样,不允许麦克尼尔去刺纹身,但因为女儿拿到了奥运冠军,她咧着嘴说:这次只能特许破例了。
麦克尼尔如今的生活,确实容易让人忘记她曾经的不幸。因此我们或许更需要提醒自己:
宏观来看,麦克尼尔和许多其他曾经被抛弃、如今因为被收养而获得正常人生的孩子一样,她们的「幸运」,只是不幸中的万幸。
有太多被抛弃的女婴,早早就夭折了;还有很多在被送到福利院之后,久久等不到一个被收养的机会,也就从来不曾拥有过完整的家庭。
即便得以选中被收养,孩子们也从来没有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力。
路透社曾报导,有相当一部分被美国家庭收养的孩子,无法拥有正常的童年。
有些人会在收养一段时间后「反悔」,于是把孩子「转手」给其它家庭,常有孩子会在辗转于不同家庭的过程中长大成年。
而这个过程往往会导致一些不符合条件的成年人获得孩子们的监护权。他们对收养的孩子轻则忽视,重则虐待,但孩子们并不具备向外界求救的能力。
比如在美国曾被广泛报导的Nora Gateley,就曾因此经历噩梦般的童年。
她原本是一名广东弃婴,13岁被佛罗里达夫妇收养,1年后被「转手」至田纳西。
新妈妈收养国际弃婴成癖,在当地媒体被报导为大善人,实则她酗酒成性,在家装满监视器,让17个收养来的孩子为她服务,常常体罚、虐待孩子们。
有一次,她还让Nora「挖个坟把自己埋了」,Nora一边挖,她就站在一边看。
Nora Gateley成年后接受媒体采访自述儿时经历
幸而这一切被一位意外造访的护士发现,这位收养人才得以被起诉判刑。
但那段经历对Nora造成了毕生的阴影。
即便是被正常的家庭收养,很多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往往缺少身份认同感:比如美国体操运动员摩根赫德,虽然如今是世界冠军,但在她的成长过程中,往往因为身为亚裔被嘲讽排挤。
但她的养母雪莉本身是白人,并没有过相同的经历,无论如何深爱自己的女儿,也时常在这些问题上捉襟见肘。
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养父母往往要有耐心和意愿,或是去了解孩子的原生文化,或是去教导孩子作为少数族裔该如何自处,尽最大努力感同身受。
2011年纪录片《Somewhere Between》(中间地带),聚焦被领养的中国孤儿群体所面临的文化双面性。
所以,一个曾经被遗弃的孩子,要重新拥有正常的、幸福的人生,并非想象中那般轻易。
比起感叹如今站在镜头前的她们是如何「幸运」,或许我们更应该想起那许许多多没有能够幸存下来的孩子。
近十年来,弃婴问题本身虽然已经逐渐得到改善:2011年开始普及的「婴儿安全岛」,设在儿童福利机构门口,岛内设有婴儿保温箱、延时报警装置、空调和儿童床等,尽可能地保证弃婴的存活率;随着2015年独生子女政策的终结,弃婴数量也明显回落。
但「重男轻女」的观念、「厌女」的社会结构,这些造成弃婴涌现的根本问题,仍然留存于世。我们很可能需要用下一个十年,去面对这个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