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拜会:拜登能否读懂“我将无我”?(组图)
本文转载自多维新闻,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时隔两年多,在11月16日的中美元首视频会晤中,习近平再次宣称其政治追求——“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习近平在向拜登介绍中国发展道路和战略意图时提到了这一点,他说,“作为中国领导人,我能够为14亿中国人民服务,同他们一起创造美好生活,是一个重大的挑战,也是一个重大的责任。我的态度是‘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这是习近平第二次在公开场合作此表述——2019年初的欧洲三国行期间,他在回答意大利众议长的提问时,首次表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这是极具中国传统文化意涵的抽象表达。当年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提问时,是出于对权力掌控的感性好奇——“您当选中国国家主席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因为我本人当选众议长已经很激动了”,但习近平显然给出了一个更加哲学化的、纯粹理性的答案。
而同样身处权力顶峰的拜登,未知是否能读懂这一“中国答案”。
自上任以来,习近平对哲学的关注是显见的。2016年,习近平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这是中共首次召开专注于哲学学科的座谈会。习在讲话中列举了古今中外80余名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等,指出在新形势下,包括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经济发展民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际话语权、提高中共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等方面,都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
中共党媒旗下的微信公众号,则在当年早些时间发文称,习近平的哲学底蕴不断向“哲学王”的境界跃升,党性与心性相统一的哲学思想应用于治国理政实践,使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政治方向得到有力的文化支撑。
2016年5月,习近平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讲话。(新华社)
那么应如何理解“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其中又蕴含了哪些哲学思考?
多维新闻曾发文解读,自以第一人称代词出现在诸子百家的著作以来,“我”便进入中国古代哲学范畴,成为一个重要母题,而“无我”也随之诞生了。
如《论语·子罕》说,“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钱穆翻译为“先生绝无四种心,一无臆测心,二无期必心,三无固执心,四无自我心”。前段时间逝世的哲学家李泽厚则在《论语今读》中译作“孔子断绝了四种毛病,不瞎猜,不独断,不固执,不自以为是”。孟子对杨朱的“为我”深恶痛绝,评价“杨朱取为我,拔一毛以利天下,不为也”,说这样的人“是禽兽也”。
在儒家之外,道家、佛家经典中均对“无我”概念有相关阐释。譬如《道德经》中说“圣人恒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强调圣人永远不要有自我意志,不能有自己的主观意愿,不能以自己为中心,要以百姓的意志决定自己的意志。这已经是对理想德治的政治化想象了。而佛家也说“无我者非我、非我所,非我之我”,意在引导信者破除一切欲望。
很显然,“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是对一系列相关哲学内涵的总结,同时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就像中共党校副教育长韩庆祥曾在其文章中所说,哲学王是能够看到世界本源、真想和至善之道的人,“掌握权力乃至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人应当真正掌握哲学智慧、思维和思想,也只有具备哲学智慧、思维、思想且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找到至善之道的人,才能真正掌握好党和国家的权力,才能带领好人民群众。”
而在哲学场域之外,“我将无我”实则更是一个共产党人理应具有的天然的自觉表达。
这一点不难发现,虽然中共在党内党外仍不同程度存在各种问题,但在理论上始终秉持“初心”——中共党章总纲规定,“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中国共产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本文转载自多维新闻,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