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即若离的中俄关系对中国有利(图)
本文转载自FT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中国要充分权衡本国立场,实行理性与克制的对外战略,才能减少崛起进程中的战略透支风险。
最近国际形势和舆论对中国相当严峻。3月15日,美国土安全部下属海关及边境保护局(US Customs and Border Protection, CBP)发布公告,宣布从3月14日起在美国所有口岸扣押中国李宁体育用品公司生产或制造的货物。公告表面提出的理由说,这一行动是基于美国海关的一项调查,该调查发现,李宁体育用品在其供应链中使用了朝鲜劳动力,违反了美国对朝鲜的制裁法律。哪怕是“莫须有”的罪名,这次这个信号也很明确,即美国可以随时对中国抡起制裁“大锤”。
“五眼联盟”成员之一的澳大利亚近期也警告,如果中国支持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就将面对制裁。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说,在中国和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问题上,他支持美国的立场。“如果有任何关于中国军事支持俄罗斯行为的话,美国已非常清楚地表明他们的立场,我们的观点也完全相同。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与伙伴及盟友步调一致。”而在国际社会,就俄乌冲突,美国及盟国对中国施加了罕见而密集的政治威胁和舆论造势。
中国既要兼顾与俄罗斯的传统友谊,也需处理好来自美国的威胁,但现实往往很难完美。3月13日,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Jake Sullivan)对中国发出警告称,如果中国帮助莫斯科规避因俄乌冲突受到的全面制裁,中国将面临后果。英国《金融时报》和《华盛顿邮报》援引美国官员的话报导说,自2月24日开始入侵乌克兰以来,俄罗斯已请求中国提供军事装备,这令白宫担忧北京可能破坏西方帮助乌克兰军队保卫国家的努力。
目前看,一些国际舆论有离间中俄两国关系的指向,也有故意将俄中绑在一起的舆论造势,最终目标不仅为打击俄罗斯,同时试图寻找一切理由将中国塑造成美国的对立面和“文化他者”。甚至有外媒分析认为,在欧洲本地的反俄思潮下,欧盟最终会跟美、澳连成一线,令本来希望与中国进一步开拓经济来往的欧洲诸国在面对外交和经济压力下,与中国越走越远。在这种种考虑下,相信北京不会为了巩固中俄战略伙伴关系而“轻举妄动”。
在中国扎根的部分跨国公司,要面对国内存在的“反美亲俄”民族主义,主观地认为必须向内地局部民众交代。2月26日,滴滴表示在俄罗斯当地的业务不会关闭。滴滴曾在俄乌战争爆发前,通过其官方社交媒体账号宣布,会在3月4日退出俄罗斯市场。但路透社指出 ,滴滴这一决定在中国国内遭遇公众强烈反弹,社交媒体用户指责滴滴屈从于美国对莫斯科的压力。滴滴最后表示在俄罗斯当地的业务不会关闭。
反之,在制裁威胁下,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中国科技企业和被中国公司收购的国际品牌担心受到制裁牵连,力图规避俄罗斯市场,则选择将部分业务撤出俄罗斯。字节跳动公司旗下的短影音平台抖音国际版TikTok加入了主流国际社交媒体阵营,在3月6日宣布暂停其在俄罗斯的上载新内容和直播服务。原因之一是俄罗斯颁布了一部严苛的审查法规,威胁将传播有关俄罗斯军队“虚假信息”和数据的个人判处15年监禁。中国吉利控股集团收购的沃尔沃汽车也于2月28日宣布暂停向俄罗斯市场出售汽车,称担心美国和欧盟制裁带来的潜在风险。在中国国内,在俄乌冲突下中国应持什么立场,这一议题产生了激烈讨论,几近将中国民间舆论场撕裂。冲突爆发以来,美国、英国、欧盟、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地区等都对俄罗斯实施了对应的制裁。其中,美国一连串的出口管制措施尤其严厉。而这些制裁可以通过中国跨国公司将压力回传。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马永哲(Martin Chorzempa)向《华盛顿邮报》表示,中国大多数大型机构都不愿冒被美国制裁的风险,因此,任何违反制裁的行为都可能由损失不那么大的小型机构来完成。言外之意是说中国在“援助俄罗斯”,但为降低风险,中国采取“化整为零”的策略,以小型公司执行对俄援助。即使受到美国制裁,中国也可以较快脱身和控制受损面。但对这一系列指控,中国并不认可。
目前看,中国政府和跨国公司处于一种困境:要顾及中俄相对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并争取可能的经济利益,或者趁欧美企业撤离之际,中国公司扩大市场份额,但是,美国政府释放的明确威胁信号,使中国政府和公司不得不有所顾忌。因为美元依然是全球核心结算货币,中国尚未能冲破美元体系下的结构性权力体系,中国政府要规避美国力图将中国与俄罗斯绑在一起或者一并施加制裁威胁的可能。中国与俄罗斯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主要面向区域安全协作、能源合作以及在国际事务上的协同;俄罗斯还是中国重要的周边国家,确保周边国家稳定是中国外交政策的重点目标之一。相比于中俄关系要素的相对有限性,中美关系更具全局性,中美关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平稳增长以及国际环境的松紧。在2022年开年之际,中国政府以及复旦大学等学术机构较为隆重地庆祝了中美《上海公报》签署50周年,并表达对改善中美关系的愿望。
对时下的涉华负面报道,中国政府以各种渠道,包括与美国高级外交官会面、元首视频以及中国驻美大使刊文的形式,进一步阐述中国外交立场,澄清外界的危险“误判”。中国政府力求使中俄保持一定的“距离”,并试图让国际社会相信中国没有军援俄罗斯,而是奉行促和立场,一直在尽己所能推动国际社会和平。
美国对俄罗斯的制裁和脱钩、孤立,在事实上塑造了一种新的大国博弈形态,即大国“无战事”下的螺旋式冲突。拜登无论是在战前还是战后都坦言,没有派遣军队进入乌克兰与俄罗斯军队作战的计划。美国国务卿和国防部长也多次宣布,不向乌克兰派出一兵一卒。美国更多地是发挥美元、跨国公司、盟友、威慑、军售与援助等非直接对抗手段,着重于从财富上沽空俄罗斯,在道义上谴责孤立俄罗斯,在合法性上瓦解俄罗斯军事行为的正当性,在国际组织里排挤俄罗斯。美国力图动员所有“工业民主国家”配合对俄罗斯的围堵和制裁。但越往后,美国的“离岸平衡政策”越受到一些国家和跨国公司的抵触和质疑。目前,这种对俄罗斯的围堵政策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和裂痕。
冲突往往表明结构力量的失调。在体系结构下,任何国家都是一个原子,原子间碰撞会影响到体系。现实政治中,任何国家的冲突都会产生对应的体系冲击。回顾国际关系史,美英等善于推行“离岸平衡”的国家,往往选择最后一刻决定自身的立场,在战争即将收场之际加入战争,在激烈的战争时期反而不动,大做战时贸易生意,多面下注,成为各国拉拢和争取的对象。目前,美国依然是这样。而俄罗斯更偏好陆地进攻,以控制关键的地理节点推动领土扩张为主要特征。通常,由俄罗斯参与的战争往往成为改变体系的战争。
中国与俄罗斯存在相对特殊的关系,美国一些力量挑动局势,力图使中国与美国走向“修昔底德陷阱”,近期国际舆论的压力就明显地指向了这一方向。俄乌战争加剧了中美在战略互动上的不确定性。中国老一辈政治精英很明确地指出,中国的核心利益是争取并延长战略机遇期,以获得充足的发展空间。现实看,这一机遇期依然存在,但具有不稳定性和高风险。包括美国在内的竞争大国并没有明确做出将中国拖入正面交锋与战争状态的选项,但尝试将俄罗斯在战场的所作所为延伸至他们针对中国的形象描绘上。中国与俄罗斯同作为崛起国,俄罗斯在对乌克兰进行了一系列军事试探,侥幸得手部分地盘后,在国家崛起的路径选择中,不是选择对地缘对抗风险的规避,而是选择激发螺旋冲突的大国武力对抗模式,这一点,也确实令多番在外交层面上主张和平解决问题的中国非常难堪。
中国的历史与战争始终伴随,中国当然很清楚“卷入”冲突的风险。中俄并非是实际意义上的坚实“盟国”,中国除了表面的“中俄友好”传承以外,并没有义务为俄罗斯承担受美国制裁的风险。本质上,中国坚定改革开放,就不大可能选择任何可能危及或中断中国发展战略机遇期、使本国出现“战略透支”的选项。俄罗斯在国际关系史中一贯坚持现实主义作风、“铁血政策”以及对疆土的极度贪婪,这促使俄罗斯最大面吞并乌克兰,最小面力保克里米亚等亲俄势力继续归于俄罗斯。俄罗斯若战胜,会改变国际规则,乌克兰匍匐在地,若战败也会力守克里米亚、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奉土地为“圭臬”的俄罗斯,无论怎样,都可以把战争宣扬为俄罗斯的胜利。
俄乌冲突导致现实主义在国际政治中走强,自由主义受到约束,中国更要充分权衡本国立场,实行理性与克制的对外战略,才能减少崛起进程中的战略透支风险。在非核心利益的区域事务上,中国不应对俄罗斯抱过高的期许。固然,中国有必要顾及并守护与俄罗斯的基本战略及经贸合作关系,但更要在各方博弈之中发挥作为大国应有的风范与作用,积极主动地着力安排国际社会能轻易看见与观察到的协调与和谈过程,尝试在俄、欧、乌、美四方中找到一个适度的平衡点。
俄罗斯与中国一样在寻求崛起,但中俄崛起的动力完全不在一个轨道上。俄罗斯的国际关系观基础乃是军事占领与攻略。中国崛起的缘由乃是其与国际社会的经济、金融融合,以及对国际社会的可信承诺,中国以这样的承诺换取信任。无论俄罗斯是否可以成为这场战争的胜利者,其强悍的进攻意志都让世人印象深刻,令文明汗颜。未来中国外交努力的方向应当是六大行动纲领:推动俄罗斯撇除对“帝国荣耀”的偏执热衷;务实抗衡北约与西方诸国部分过分的要求和地缘霸思;体面地寻求各方克制和平;积极审视自身在综合国力上的积贫积弱一面;降低美国极端派将中国引至“修昔底德陷阱”边缘的风险;推动世界重回多边且积极的对话。由此可见,中国与俄罗斯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实行对俄务实、现实的道义主义外交,确实有其必要。
本文转载自FT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