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绩最好的孩子远走美国,撕破国际教育的最大谎言(组图)
2018年,当我离开工作好几年的美国低龄留学平台加入国内国际教育行业时,老想孩子想到哭的美高家长们跟我感慨:
要是国内国际化学校做得好,你和孩子以后不用像我们一样这么早经历分离之苦。
让原本仍需要放在手心呵护、成绩优异的十三四岁孩子远渡重洋,是为了追求顶尖教育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图片来自FS调查,超过一半学生成绩位于年级前10%,托福要求105分+,录取率比藤校还低。
美国国土安全局(DHS)和美国教育协会(IIE)2017年数据显示,十年间赴美就读高中的中国学生人数增长高达98.6倍,远超研究生的1.6倍和本科的14倍。
这场低龄留学潮随着国际化学校选择增多,疫情等原因有所降温,2021年数据显示同比下降53%。
但国内国际化教育的越发昂贵,谣传的外教高离职率,课程和评价的不连贯,大学申请不如美高等等,前两个月,美高迎来了久违的旺季。
已经在国内享受了顶尖教育的他们为什么选择「出走」?美国学界这些年也一直在反思的精英教育,又有什么代价呢?
国际化学校VS美高
我第一次去美国高中探校之时,所受的震撼至今仍记得。
这里有类似桃花源一般的求学「理想国」。
顶尖美高Hotchkiss的校园,风景如画,师资一流,资源顶配。
Groton的阶梯图书馆,让人一走进去都不想出来。
这里有动辄几百年历史的教育沉淀,路过的一道拱门都有上百年历史。
创办于1856年的圣保罗,至今只有500余名学生,开设超过150门课程。
这里有不亚于大学的顶尖学术、艺体等全人教育的资源,博物馆、高科技实验室文理兼备。
顶级名校Exter的科学大楼,科研设备的齐全和深度可比肩部分大学。
加州的Webb School校内的古生物博物馆。
除了高规格的艺术教室和各种体育场馆外,这里还有各有特色的项目,满足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几乎每个学生都要饲养马匹骑马的撒切尔。
海边学校Tabor,开设帆船等运动课程。
我后来在国内也走过了上百所国际化学校,也有惊喜,有感动,却再也没有这样各美其美的震撼。
“国内学校修得非常漂亮。但是除了这些看得见的东西,教育更重要的是看不见的东西,头部双语学校与胸部寄宿美高比,有着不小差距。”
南外初中毕业后,成为建校1875年的顶尖美高The Hill School的第一位中国大陆学生的90后Max,校园里珍稀的”大熊猫“,感触比我这个旁观者深得多。
差异在哪儿呢?
一是不少国际化学校家长最为担忧的水平层次不齐,流动率巨高的外教水平差异。
毫无疑问,本土美高有着最好的外教师资,比如Max的母校学生人数不到300人,有63名全职老师,9人有博士学位,26人有硕士学位,平均教学年限超过15年,在Hill平均呆了10年。
一所美高里有25年教学历史的老师挂满了一面墙
不少美高学生说,受之影响最深的就是老师们。
比如就读TOP3美高的E同学提到,毕业伯克利博士的文学老师让他爱上了经典文学,在仅活一次的人生里叠加无数不同生命的厚度。
二是开设课程和广度和深度远超想象的多样性。
美高各有“性格”,光是男校、女校、混校、教会学校、大规模学校、小型学校、严谨学校、家庭氛围学校,各有特色。
光从课程来看,有AP,有荣誉课程,有先修课程,有实习课程等等。美高的课程简介在官方列得清清楚楚,一个几百人的学校,课程目录都是50页,乃至100页以上的PDF文档。
个性化的「一生一课表」是美高的特色。
有学生4年选2门语言,分别学两年西语和法语也没问题,有学生对物理特别感兴趣,那他的大部分时间都可以花在物理上,进行深度研究。
Exete最新的课程大纲,共有85页,超过450门课。
与藤校一脉相承的美高非常重视博雅教育。
9年级起学生们要进行大量的阅读,两周啃完一本如《简爱》一般的大部头。Max说他高中时候学的最苦的一门课就是宗教学,把世界宗教史啃了个遍。
国内9年级的学生要准备衔接国际课程,还得准备中考,进入10年级就开始准备美本申请,进行标化考试和背景活动等,留给阅读的时间并不多。
除了学术课程外,体育、艺术和社会服务的重要性也与学术课程相当。每年光是体育就有三个季度的活动。
美高Deerfield的运动队,校级洲际都有联赛。
在看得见的师资、课程背后,是看不见的文化差异。
教育是灵魂影响影灵魂,但有的学校一方面教导学生要成为正直的人,一方面却以不同的标准对待学生。
比如有学校大量扩展导致校舍不堪重负,为了升学榜单好看,让早申拿到录取的学生,违规提交常规申请,占用其他同学名额等……
Max说在顶尖美高,遵守规则是从校方到学生的底线。
”当年我读书时有个美国同学,他有一个famous last name,来自华尔街老钱家族,在我们学校已经是第四代了,很有势力。但有一次他考试作弊被发现后直接被开除。“Max现在想起来都佩服学校的定力。
我听说过有成绩特别好的学生,去了美高后天天迟到,提醒过几次后仍不上心,最后因为这一件小事被开除了。
最令Max敬佩的,是寄宿美高面对诱惑的不动摇。
毕业后,他选择回国成为业内难得一见亲身经历了顶尖私校的从业者,也是母校校董。前几年来国内资本最红时,无数人找上门来,望引进一所顶尖美高进中国:
”你可能都猜不到,美高每个月收到自中国财团、基金的商业计划书如雪片般飞来,承诺拿地办学资质,他们只要冠个名就行,都被拒绝了。现在没有一所顶级寄宿高中在中国落地。
学校最在意的是自己的名字,这是最宝贵的羽毛。他们连扩招都不肯,何况开一所自己完全无法控制教学质量的分校。”
也正是这种有点不合现代商业浪潮的坚守,支撑他们屹立过几百年的风雨。
图片来自北野山官网,学校670个学生来自53个国家,国际学生占比26%,中国学生每届不超过12人。
对美国教育的误解
教育是需要沉淀,我们需要给国内的国际化学校更多的时间,也看到了融合课程模式的发展。
但除了一些优质学校,仍有不少机构打着国际教育名号,却“只学个了表象。”
Max目前担任顶尖美国私校申请机构融尙南希伙伴的合伙人,帮助上千位来自顶尖国际化学校学生去往美高读书,他从这些学生看到了一些对于国际化教育误解带来的后果。
其一,就是对于基础学科的忽视。
打个比方,很多学生去了美国后才发现,曾经被忽视的语法非常重要。
在Max在美国求学近十年的时间里,他没有遇到过一个老师说语法不重要。一旦出现拼写和语法错误,老师直接让学生重写。
“还老有家长来问,老师我们决定去美国了,是不是就不用学中文了?数学是不是也不用特别重视?“Max听了都非常无语:”恰恰相反,数学、英语语法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融尙南希伙伴创始人,Max的同事Nini在樊登拍摄的纪录片《世界的孩子》,推荐一看。
Max发现反倒是英语语法基础打得牢,数学扎实的公立学霸,在9年级会比较轻松,进入10年级会在文科上有些吃力。这种吃力跟国际化学校的学生会有些不一样。
另外,很多学生中文不好,是Max最焦虑的事情之一。
“走出去只是第一步,游子出去后如何活得幸福,很重要的是脚下有根,有安全感。文化认同载体就是语言,咱们小时候学唐诗宋词,背诵经典篇章,有足够深厚的本土沉淀,才能长出看待世界的胸怀,才能行走在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世界。”
其二,就是被Max称作本世纪关于美国教育的最大谎言——快乐教育。
很多国际化学校宣讲常常把快乐教育与创造力结合在一起。
但他说身边从没人提过快乐教育这个词,学到凌晨都是常事。从高中到大学,他经常学到两三点,大学时遇上暴风雪凌晨往宿舍赶也不少见。
“我们在美高被教导,创造力的第一步就是只有通过努力坚持获得成就之后的成就,才是真正的、深度的快乐。”
其三就是被断章取义的「贵族教育」。
有些家长说自己交了这么多钱上学,应该享受贵族般的服务。
顶尖教育从不是培养温室里的花朵的教育。
有难之时先上战场,代表独立的自我意识和强大的社会责任感。我曾经探访过英国顶级私校,学校最神圣的地方就是二战时为国捐躯的学生纪念碑。
和平时代里,社区服务贯穿美高。
除了寄宿生活中的自理能力外,各年级学生轮流在食堂帮忙,假期去社区做公益活动,一旦犯错了则会被罚除草、倒垃圾等。
美高毕业4年的大四学生跟我说,她进入大学后发现,美高毕业的学生普遍更关注社会正义,也更愿意参与社会事务,而也跟人文底蕴分不开。
图片来自教会学校PAS,学生犯错就要接受生教育类的处罚,如清晨除草等。
「独立」是美高教会学生的第一课。
就拿交作业来说,在美高,老师会仔细解读课程大纲、分数构成和扣分规则,并对作业进行详细的规定,如行间距、字体字号、引用文献的格式等,绝不重申。据我所知,大多数国内学校在写作格式上几乎没有严格的规定。
从美初回到国内国际高中学生告诉我,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国内老师无时无刻不在“盯”着他,选课也会开家长会而不是学生会:
“把我们当做了小宝宝。”
2016年与孩子们、FS同事们一起出版的美高相关的书,分享美高真心话。
精英教育的另一面
美高每年50万人民币左右的开支,放在全球都是一个小众选择。
然而在中国,中产家庭也愿意为了教育一掷千金,尤其当国内国际教育越发昂贵,费用赶超英美后,有些遇冷的低龄留学今年又有所升温。
往年仍有空余名额的学校,5月后也都招满了。
但优质教育的名额相当之少。
Hotchkiss2022届毕业典礼
一般来说,寄宿高中的国际学生比例为20%左右,中国学生占一半。如果用学校的总人数乘以8%就得到中国学生的总数,多则十几人,少则三四人,还要平衡男女生。
名额少,学霸云集背后是申请美高和美本的双重内卷。
申请美高分数早已经不值钱了。
Max打了一个很有趣的比方:
要申请前30和前50的寄宿美高,托福110分或105分是门槛,能考到这个分数的学生太多了,这就像咱们在上海买一个新房,分数就是你的预算,预算不够根本就不用考虑。
纵观这些被顶尖美高录取的申请者,小小年纪都具备了一个字“硬核”。
“大家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学校如果不录取你,谁会思念你?用英文讲会顺畅很多——If I don't take you ,who's gonna miss you?”
只有面试官有遗憾是远远不够的,文学老师、棒球教练、乐团指挥等会不会想念你?各个都身怀绝技。
这种内卷,也体现在四年后的大学申请上。
过去三年融尙南希伙伴统计的学生托福分数,67%的初中学生成绩在100分以上。美高排行榜👉2021年最新美国私立寄宿中学排名
为了照顾学生的多元化,哈耶普斯麻在同一所学校可能只招收1位中国面孔的学生,族裔与族裔之间的竞争越发明显。被哥大录取的E同学就说过,校内每个中国学生都很拼,就看谁睡得晚,拼得久,熬得住。
Max说在一些名校还见过cut throa「抹脖子」竞争,比如说考试了有人去图书馆把相关文献全借过来,其他同学就借不到了。
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丹尼尔·马科维茨在《优绩主义的陷阱》写道,为了进入名校,获得一份好工作,精英阶层原本只需要每周工作50小时,现在最少工作时长超过80个小时,陷入无休止的竞争循环中。
曾经有小留学生做的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同龄人都求助过心理医生。
在美高,压力不止来自学术,更来自青春期在异国他乡的孤独、思乡等。
到底要不要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在花费千万,骨肉别离,第一批低龄留学家庭后悔了吗?里,几百位家长的投票几乎打平。
针对2000多名低龄留学调查显示,学生心理问题主要来自哪儿?
毕竟,哪怕是反思批判精英教育的经典书籍《特权》,也从未否定其育人初心:
“这些年轻人在圣保罗,不再比拼知识的占有,不再关注表面的“高大上”和 “你认识谁”,取而代之,他们开始真正关心一个人认识世界的方式,和以何种角色为社会做出贡献。”
这也是我从无数美高学生身上看到的真实改变。
回想起来,我第一次美高访校时震撼,大多来自于「看得见的东西」。当国内国际化学校越修越漂亮之时,我也怀疑为「出走」付出代价值不值?
从事国际教育行业这些年,见多了乱象后,我越发珍惜这些看不见的东西,才能谓之「理想教育」,这需要时间和初心双重沉淀。
大多数的国际化学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