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高考考生3次为不同学校考北大狂赚200万?内幕揭露?(组图)
假如,我们说假如这个事情是真的话,那么这个20岁左右的小伙子3年平均年入就已经能达到60~70万,哪怕是在大城市也是绝对的高端收入了……
大学还没读就能轻松拿下当地的一套房子了……所以这个事情引发了大量的争议,我们也想和大家一起讨论下这个事情。
详细说之前,还是要说一下关于目前的“高考状元”的明争暗斗。
这个事情也是每年都在被很多人议论,因此整个中华民族对于“状元”的崇拜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由来已久。
要知道,古代考取各类考试的前几名是不得了的事情,都是要吹吹打打甚至惊动当地的官员来迎接的。
这个历史我们不细说,但是在现在,早在2018年开始,其实国家就开始禁止炒作高考状元,国家有关部门曾经三令五申,但是在培训机构和媒体等推波助澜之下,每年一到中高考放榜季,状元和升学率炒作蔚然成为教育领域一大景观。
关于这个话题也是争议不断,官方用意肯定是好的,因为高考状元炒作屡禁不止,一方面会加剧人们对应试教育的过分追求,催生更多的“虎爸虎妈”,绑架正常的学校教育;另一方面会让一些名校更加高高在上,破坏教育的均衡和可持续发展。
不制止这种现象,片面追求升学率会越来越严重,“剧场效应”会越来越普遍,“教育内卷”会越来越突出。因此历年来都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隐藏前十几名的高分。
这样的釜底抽薪之策,全国很多地方都在推广。
2021年,云南明确全省文、理科前50名的考生分数屏蔽,不提供查询。如此一来,某些商家、学校乃至个人再也无法拿“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高分考生”、“上线率”等信息作为卖点,搞“高考搭台、经济唱戏”了。
事实上,今年在社交平台上,更多出现的是考出好成绩的学生,他们大多不在高分屏蔽生之列,但通过自己的努力打拼出了亮眼成绩,或喜极而泣、或欢呼雀跃,考生查到成绩时的真实反应,感染了看到视频的网友。这样平凡、真实的情绪,比往年商家组织的高考状元披红挂花走红毯更有感染力,也能鼓舞更多的人。
抛却商业因素,普通人对高考状元更多的是好奇和祝福。但曾经对高考状元的过分炒作,折射出的还是教育功利和对分数的焦虑。
早在今年年初,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22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时就再次重申,要加强对中学、教师等相关主体的管理,严禁以各种方式公布宣传炒作“高考状元”“高考喜报”“高考升学率”“高分考生”等。杜绝炒作所谓的高考状元,高分屏蔽生这种设计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但是在现实中,“高考状元”和“名校”都是客观存在的优势,让人不去追捧也是非常困难,特别是很多学校辛苦培养了顶级学生高分考取名校,你让学校默默无闻什么都不宣传也很难……这是很多网友的内心想法:
而且很多一线的教师对此也是有意见,比如中国顶级语文名师赵老师曾经专门写文讨论这个话题:
赵老师认为,几十万上百万个孩子,人家考了个第一名,学校不能宣传,个人不能张扬,只好猫着腰,就像《马说》里的千里马一样,似乎只能是匍匐在槽枥之间,拿出一副要像最后一名那样的表情。既然有高考,既然有应试,就是比分数,比名次。考第一名的那个,肯定有运气的成分,但更是寒窗苦读的真实凭证。有些激动符合正常的情绪标准,有些表达属于常态的频次波段。
人家考了个状元,却不能开怀大笑,只能偷偷地掩口葫芦而笑,含蓄得连个朋友圈都不能流露。还不如拍个天下第一美景、人间第一美食照片那样晾晒。一个地方,几百所高中,其中有一个高中从古至今,一下子有了一个第一,就是所谓的状元,结果不允许放炮仗,不允许贴标语,不允许发广告,不允许公开说。可想而知,他们多么闷心,多么牙痒,憋得几乎要爆炸,痒得几乎要哆嗦。于是,就像古代那个首富只好背地里数钱,偷偷地吃白面馒头。于是,状元们只好被口口相传,道路以目。恢复了挤眉弄眼的传递方式,开通了道听途说的传播模式。
最后,还是该知道的都知道了,不该知道了依然不愿知道。赵老师用了很多明星的例子,比如谷爱凌获得冠军到处被广告,也赚了很多钱。大报小报宣传,家喻户晓羡慕。许X印成为首富,更是国内外排行榜公开排出来的。尽管欠钱比天上的星星还多,奢侈得比神仙仙女还高。
为什么允许宣传他们的第一,特别是体育,获得头名,简直就是意志的化身,成功的标志,赚钱的理得。更多的明星们,每天都在排名,昭告第一。歌曲排行榜,歌手排行榜,棘排行榜,美女排行榜。
尤其是美女排行榜,他们这些排行,社会效果也不好,对孩子们影响也偏颇。况且排名前面的明星,很多都是偷税、吸毒、嫖娼等,既然这些都可以排名,为什么正儿八经的辛辛苦苦高考优秀学生反而不允许宣传?因此,很多地方都出现了一些“植物、水果”大丰收的场面,令人忍俊不禁。
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看懂?哈哈哈哈哈。
据说这不是学校写的而是家长们口口相传的,大概意思就是1320名学生上本科线,其中600分以上的有100多个,当地的“状元”是顾同学,分数达到了696分~
类似还有玉米,我们都要笑死了。
显然,当地“状元”就是那个678分的,其他还有排名前列的11位同学分数还没公布,但是基本上都是可以进名校的。
广西好像特产超大芒果?
各地的“果园”收获颇丰,这个“果商”就是名校了:
除了水果还有向日葵:
各种水果:
桃子熟了:
还有荷花:
甚至还有螃蟹……最高分是715分。
甚至还有“米粉销量分析”:
还有“小吃街分析”:
显然,不管国家层面再三令五申不允许炒作,但是现实中,“高分、状元、名校”的影响力实在是太大太大了,毕竟大家都知道,高考绝对可以改变甚至扭转一个人的人生。
可能大家都不知道,很多地方对于当地的高考高分和“状元”之类的都有非常高额的奖励!甚至在有些地方,你高考高分之后一把就能赚回过去所有的学费等。
给大家看一个官媒的发布:
看到没有?官媒哦,不是什么私人号,还不需要你考得多么靠前,只要考上985、211直接几万块的大红包奉上!
具体就是这个地方:
6月24日,骆家庄社区和美学堂助学金奖励细则经股民代表大会表决同意后生效,即将为参加2022年高考的骆家庄户籍学子发放奖金。
奖励细则:1、当年考入(含分配)市重点高中前三所的奖励8000元;
2、当年考入(含分配)市重点高中前八所奖励3000元(不含前三所);
3、当年考取(含保送)第一批(不含985、211院校、军事类重点院校)的高考生奖励6000元;
4、当年考取(含保送)985、211院校、军事类重点院校的高考生奖励6.8万元;
5、当年考取(含保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高考生奖励16.8万元;
6、博士及以上高学历人才创业的,给与扶持奖励金18.8万元;看到没有?只要你考上本科就能拿6000元,考上985/211直接翻10倍,达到六万八,清北更是不得了,直接16万8,这可是拿到手的钱,直接秒杀很多社会人的年薪了。
其实各地给当地的优秀考生奖励绝对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数年前,各地为了奖励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大都设立高考奖学金,比如考上“211”高校奖励1万,考上“985”高校1万五,因为这样不仅能够激励学生,学生们取得的优异成绩还能为母校打响知名度。
如果你觉得上面的十几万奖励算是多的话那就真的太小看人了,事实上,历史上拿到大几十万的学生比比皆是。一次性拿60万你敢信?事实上有,2017年的事情:
韦凌云、梁靖东在2017年高考中发挥出色,凭借优异的成绩被清华大学双双录取。根据以往惯例,学校给予了每人10万元奖励,再加上当年董事长基金会为了支持优秀学子奋发上进,所以来了一个“质”的飞跃,每人奖励了50万元,综合起来就是60万奖金。
再早的也有,2016年,廖明洋、李湛,来自广东廉江市实验学校,两人分别是湛江市2016年的文理科状元,廖明洋是湛江市文科第一名(高考成绩676分),李湛是湛江市理科第一名(高考成绩698分)
两人最后双双被北京大学录取。为了表示两人取得优异成绩的鼓励,这在当地是了不得的大事,非常重视,奖励他们每人70万。(教育发展促进会20万+学校50万=70万)
要说高考单次“赚钱”最强者,不用说,大家都应该听过这个女孩子,叫黄亦陈。
黄亦陈是2018年的福建考生,她之所以后来成为家喻户晓的名人,就是因为她成为了当年的文科状元。最难得的是她的数学考了148分,她的英语得了满分,最终她的高考总成绩是687分。
此外,2016年中央电视台《中国谜语大会》上,黄亦陈与另外两位队友唐沁兰、蔡彧联手夺得了全国冠军!
先是她的母校奖励了她30万奖金,紧接着她所在的区县又奖励了她30万奖金。后来还有福建省的恒安集团和安海商会,都分别给予了她30万元和10万元的奖金。
这些奖金加在一块整整100万元,对她来说这可是一笔巨款,父母辛苦几辈子都未必能够赚到。
可以看到,虽然国家层面并不支持“炒作状元”,但是一个地方如果产生了“状元”或者大批的优秀学生,都是大事情。而接下来要说的也是让我们非常的惊讶……
这个事情还没定论,正如我们文章开头叙述的那样,如果是真的话,这孩子怕是目前中国历史上的极少数“职业顶级高考选手”了。大家感受下这个标题和热度……
这个人早在2020年就考上北大…不去,复读……然后换家学校依然考上北大……不去,再次复读,在今年又换个学校继续考上北大……
结合前面的各地、各学校、各个商业集团的奖励等等,下图说他3年3个地方可以拿到200万左右的奖金。
如果按照回报率来算,真心是秒杀绝大部分的打工人了,很多打工人十几年累死累活都未必赚得到200万……对此引发了大量的质疑:
主要消息来源是这张图:
要知道 ,这么一个高考状元对于很多学校来说意义非凡,特别是那些民办学校,出一个高考状元或者清北考生都是了不得的大事,不知道能吸引多少生源,媒体也去做了调查。
此人确实曾经出现在衡水的校报中:
这是另外一家学校的喜报:
这个事情其实蛮严重,引发了当地的关注:
这个事情引发了大量的争议,很多网友不理解这个事情,觉得似乎没有违规?那么为何去调查?
有网友指出,这个事情如果是真的话,极有可能违规,因为这个人不是从头到尾在广东读书,而是去了衡水“培训”后回来参加高考的,这样的做法是违规的:
目前这个事情还在调查中,媒体的研究下,除了200万奖金还没明确之外,其他的内容基本属实,确实3次高考3个学校。
我们在网上也看到了澄清,但是这个说法似乎比较苍白无力,有点“硬洗”的感觉。
这个学籍问题怕是绕不过去的……最终如何处理我们也只能等待当地的调查报告,无论如何,人籍分离、空挂学籍肯定是不对的,对于当地的考生而言是极大的不公平。
但是无论事情真相如何,从根本上反应的依然是我们文章开头讨论的“状元”示范效应,如果彻底不宣传,那么恐怕也没这个事情,如果事实属实,学校真把他“买回来考试”,目的性也是非常明确的,就是打响自己学校的知名度。
这个事情也暴露出一个很大的矛盾,一方面民间要求宣传高考状元,体现出很好的示范效应,让学子们更加努力学习,一方面官方要减少“内卷”消除越来越激烈的高考恶性竞争避免宣传高考状元,那到底怎么去看待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