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1月10日 16.6°C-18.7°C
澳元 : 人民币=4.73
珀斯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谁来供养艺术 | 富婆还是自己?

2022-10-27 来源: 腔调阿朱patrickzhu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最近在新州美术馆逛,又看到Maragaret的画,还是很有感触的,我把前些年写的文章改写再推一下。

Margaret Olley是澳洲慈善家,她的信托基金会收藏购买了很多艺术品,捐给澳洲各大美术馆和博物馆(她于2011年去世)。她在澳洲艺术界很有名,自己本人也是专业画家,而且作为模特两次,让画家赢得了澳洲头号艺术大奖Archibald Prize的第一名。

第一次是在1948年,澳洲画家William Dobell给她画了一幅肖像,获得了当年的Archibald Prize 1948,这是Dobell致敬Thomas Gainsborough和Renoir风格的名作。现在新州美术馆重新布展之后,这幅画(oil on linen 114 x 86 cm)挂在当代馆朝着新馆/港口的墙上。

谁来供养艺术 | 富婆还是自己? - 1

第二次就是在她去世的同一年,澳洲著名画家Ben Quilty给她画了一张肖像,夺得了当年的Archibald Prize的大奖 2011(oil on linen 170 x 150 cm)

谁来供养艺术 | 富婆还是自己? - 2

Margaret上中学的时候,她的绘画才能引起了美术老师特别关注,老师说服Margaret的父母送女儿去艺术学校进修,一开始她在布里斯班中央技术学院上课,后来搬到悉尼,在East Sydney Technical College(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National Art School)学习艺术文凭课程,1945年以优等成绩毕业。来看一下她自己的作品。

Boobah landscape 1962,这幅很塞尚

谁来供养艺术 | 富婆还是自己? - 3

Basket of orange, lemons and jugs 1966

谁来供养艺术 | 富婆还是自己? - 4

这些都是她画的

谁来供养艺术 | 富婆还是自己? - 5

虽然我是业余的,但还是认为她显然不够称为大师吧,职业优秀画家好了。即便史上的大师,靠画技出类拔萃活一辈子也是屈指可数的。这里面有个很残酷的事实:靠艺术吃饭,太不靠谱了!所以在现实中,大家看到父母吭哧吭哧的让孩子弹琴拉琴、足球、芭蕾、体操、绘画。。。等等等,都是自己比孩子还要体育、还要音乐、还要鸡血和非艺术至上,离开音乐就不行了那种。然而,孩子突然有天回家来说要将来当音乐家、要当运动员,要当画家。。。成为专业运动员,要走艺术的道路等等,结果家长当场吐血昏倒,原形毕露,终于暴露了自己是叶公的事实。不过,这,真的不能怪家长是“叶公好龙”的,我自己这些年是越来越理解家长们的。

看看Margaret Olley的艺术之路,给家长们的想法背书。

Olley在悉尼上美术学校时,有个同学闺蜜叫Margaret Cilento,1940年代她们两个一起租了Mchahons Point的一个unit里(可以想象那里肯定风景一流),Olley就认识Cilento的爷爷Howard,Howard是一个生活简朴而且当时住在boarding house,但是却在买艺术品捐给学校,Olley后来成为艺术品捐赠者就受了爷爷Howard的影响:buy...and give it away,想不到吧,世界上居然有这样的人!

下面一幅是Margaret Cilento 1954年画的Olley的肖像,另外一幅是Cilento画的静物(1947年),我个人觉得画的比Olley好很多,嘻嘻。

谁来供养艺术 | 富婆还是自己? - 6

谁来供养艺术 | 富婆还是自己? - 7

1964年Olley在Newcastle开个人画展卖出了画,有了一点钱,她就开始买房子。她的第一个投资在悉尼(好像是在Paddington),买一个house,改成了两个flat,同时她自己住在加建出来的阁楼上,而把楼下两个flat全都租出去,是不是大家很熟悉,这不就是华人的路子吗?哈哈。她有了持续的租金收入,就继续买房子,在随后的五年内在Newcastle买了8个房子,全部都重新翻新再租出去,从此她的现金流就开始牛逼了,而且稳定而持续。

Olley画的Newcastle Harbour (1970-1971)

谁来供养艺术 | 富婆还是自己? - 8

投资房给她追求艺术的自由,给了她时间的自由,最终成为一个画家/艺术家,更让她成为很多画家的mentor(估计那些画家都很穷)。最了不起的,有了钱,她开始成为更多公共美术馆和博物馆艺术品的捐赠人。

她一辈子都保有在Newcastle的一套房子,她自己就住在老房子里并在那里画画,她家里自己都舍不得装电话,所以每次要走到她住那条街另一头的公共电话亭,打电话给自己妈妈,打电话给各种handyman和中介,管理她的一大堆投资房。同一条街的邻居William Bownor回忆说,他有一次邀请Olley来家里打电话,因为她太多次路过他家去那个亭子打电话了,实在看不下去了。

William对olley影响巨大,因William也是一个慈善家,买入艺术品然后捐赠出去。Olley自己写的很意思:it was exciting to think of him at the end of the street collecting art - when I was only collecting mortgage. 人,当你在做自己喜欢事情的时候,真的会激励到别人。

这应该是她的转折点,原先她年少时在悉尼学画时,闺蜜的爷爷给她种下种子萌芽了。她后半生巨大的成就,原点就在这里。她靠一直买房子积累了财富,供她自己继续画画和持续不断地外出旅行,交友看画买画,她一生开了90多次个人画展,没有投资房的收入是肯定不行的。所以,少年立志要搞艺术的人,我觉得还是要好好学习,不要放弃有一份正经主业收入,或者在投资上用心经营,这样才好。现实世界需要理性爱艺术的人。

网友Sandy说:“她绝对是真爱艺术的的人。因为爱艺术,所以对生活的其它要求就低,只要住阁楼就行。自己又是理智的投资者,保证了自由追求艺术的条件。同时又捐赠艺术品给博物馆,让艺术滋养大众。良性循环,太赞了。”

我看到看到Sandy给我朋友圈里留言,突然想起了纪录片【局部】里提到的大都会博物馆大堂五个巨大鲜花的捐赠者 - Mrs. Lila Bell Wallace -读者文摘杂志的老板娘,她1922年就捐了400万美金给大都会美术馆,并承诺永久负责鲜花供应,算一下她身前身后100年来这些鲜花已经花了四亿美元。

网友Alice说:“任何科学、艺术、慈善背后都需要持续稳定的金融运营、基金、房地产等管理。诗和远方都需要现金流的强力支持。” 我觉得说的太对了,从我们个体来说,在培养孩子平衡现实工作、真爱艺术等各种方面的时候,还是要理性而坚持,不狂热也不放弃。

关键词: 富婆慈善艺术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