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厕所的“中国居里夫人”,我们欠她一个热搜(组图)
翻开一张泛黄的书页,开启一段尘封的往事,当何泽慧的生平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我常常会感到震撼与熟悉。
何泽慧是谁?
“两弹一星之父”钱三强的妻子,“中国的居里夫人”,中国核物理学的奠基人。
中国第一位物理学女博士,中科院第一位女院士,中国第一代核物理学家。
了解这些头衔后,再向我们徐徐走来的是一个更真实生动的老人。
沿着时间溯流而上,生于翰林世家的少女何泽慧没有选择学艺从医,而是将“科学报国”作为自己终生的志向。
“没什么兴趣不兴趣,就为国家。”
2005年中秋夜,一个大领导突然出现在北京中关村一个破旧的老小区里。
院子逼仄破败,堆积着杂物。走进楼道,里面昏暗不堪,还贴满了疏通下水道的小广告。
他要找的,是住在这里的一个“普通”老人——何泽慧。
她年过91岁,头发花白,独自蜗居在这座小小的宅子里。
家里没有任何奢侈物件,拥挤简陋,只有一幅大大的遗像挂在客厅,久久凝视着她。
这幅遗像上的照片很好认,是著名的“两弹一星之父”钱三强。
但没有人知道,低调了一辈子的他的夫人何泽慧,为祖国做出的贡献并不比他小——
她被称为“中国的居里夫人”,是中国核物理学的奠基人。
更是中国第一位物理学女博士、中科院第一位女院士、中国第一代核物理学家.......
她历经了中国一个世纪的战乱与复兴。为家国大义,为抗日而学习读书,一生忧国忧民,心系祖国。
然而因为时代的局限,身为女子的何泽慧曾在求学路上历尽艰险,备受磋磨。
01
何泽慧出身“五世翰林”之家,是真正的书香门第。
外祖父是明朝宰相王鏊的后代,清朝进士,蔡元培的恩师,苏州三大才子之一。
外祖母王谢长达是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创办了新式西学振华女校(今苏州第十中学)。
晚清时期的何家,简直就是个学霸大本营。先后出了15个进士、29名举人、22名贡生。
民间流传“无何不开科”,就是何家制霸清朝科举的证明。
父亲何澄在日本留学时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是山西第一个剪辫子的人。
何泽慧从小在外祖母开办的振华女校读书,英文极好。
高中毕业时,本打算报考自己喜欢的艺术或者父亲属意的医学专业。
然而彼时是1932年,内政混乱,日本成立伪满政权,国难当头。
何泽慧考虑再三,决定“科学救国”,考入了清华大学,学习最实用的物理专业。
因为这与军工关系最密切,她要练好本领打跑侵略者。
她在写给大姐何怡贞的信里说,“哎,一张硕士文凭,一张博士文凭,给现在的中国又有何用?!读物理对于中国是需要的......”
“没什么兴趣不兴趣,就为国家。”
然而在当时的情形下,身为女子,这条科学救国的路着实不好走。
这一年,清华物理系一共招收28名学生,其中有十名都是女生。
谁知一入学,女生们就被教授们轮番劝说——要么退学,要么转系。
因为他们认为,女生学物理,必定难有所成。
何泽慧不服,大骂教授,“我上物理系,碰着一个老封建,谁呢?叶企孙。他说不要女生,咱们就造反了。为什么不要女生?那时候几百人考物理系,有几十个人考上,女生都不要,我们就造反。”
她跑到清华办公室,据理力争。
“你们为什么在考试成绩之外,设立一个性别条件?你当年没有公布,招生的时候没有说女生不能读物理系,所以我才报了,报了来了,你又动员我们转系、转校,这个是歧视女性!”
“你越不让我来,我越要来,你们不让我念我偏念。”
老教授们没法儿了,同意她们暂时留下,但实行淘汰制,最终留下的女生,只有寥寥3人。
最后,何泽慧以90分全系第一的成绩毕业,第二名则是她未来的丈夫钱三强。
彼时日本全面入侵,中华大地生灵涂炭,亟需军事人才。
可即便如此,系里的男生们都被各地的军工署、研究所抢着招完了,她却还是因为女性身份,无人问津。
教授们也对女生毕业的去向不甚关心,尤其是推荐给弹道研究所时,压根就不考虑女生。
她很着急。
“不是中国兵发炮不准,放枪不准吗?其实只要我一算,一定百发百中,他们不请我,不然日本兵早已退还三岛了!”
言辞虽激烈,却是拳拳的报国之心。
恰巧此时她得到消息,山西省出了个政策,所有从国立大学毕业的山西籍学生,都能获资助3000大洋的留学费用。
何泽慧立马申请了与德国军事工业有密切关系的柏林高等工业大学,专业——弹道学。
“我留学为什么选择弹道学,当时只有一个念头,为了打击日本侵略者。”
然而这个专业,接触的可是一国机密,怎么会让一个外国人来学,更不要说招收女学生了。
何泽慧不放弃,她听说有位系主任曾在南京军工署工作,跑去找他辩论:
“你可以到我们中国来当军工署的顾问,帮我们打日本鬼子,我为了打日本鬼子,到这个地方来学习这个专业,你为什么不收我呢?”
系主任哑口无言,竟被说服,破例接收了何泽慧。
1939年,何泽慧以“一种新的测量子弹飞行速度的方法”的论文,拿到了博士学位。
02
学有所成,何泽慧正打算回国一展抱负,不料二战爆发,她被迫滞留德国,只得先进了西门子工程弱电流实验室参加研究工作。
一次大学同学聚会,何泽慧得知自己清华同班同学钱三强,正在法国科学中心做研究员,跟随居里夫人学习镭学。
她很高兴地写了封信过去,大意是问他安好,托他有机会代她向家中父母报平安。
这信一通,便一发不可收拾,两人书信往来、暗生情愫。
1945年二战末,钱三强终于鼓足勇气,向身在德国的何泽慧写信求婚:
“我向你提出结婚的请求,如能同意,请回信,我将等你一同回国。”
何泽慧回复:“感谢你的爱情,我将对你永远忠诚。等我们见面后一同回国。”
1946年,二战结束后的第一个春天,两人在面貌一新的巴黎举行婚礼,平日深居简出的居里夫妇亲自到场,为他们致辞。
他俩的结合,对科学界来说简直就是王炸。
他们共同发现和证实了核裂变的三分裂、四分裂,一瞬间震动国际物理学界,被外国人称为“中国的居里夫妇”。
在欧美科研圈,他们几乎可以名留青史,先进的实验设施,能够让他们继续大展身手。
但他们心心念念的,还是风雨飘摇的祖国。
钱三强曾字字铿锵地说:
“我和泽慧都很清楚,回到战火纷飞的中国,恐怕很难在科学实验上有所作为。不过我们更加清楚的是,虽然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正因为祖国贫穷落后,才更需要科学工作者努力去改变她的面貌。
“我们当年背井离乡,目的就是学到先进的科学技术,好报效祖国,我们怎能改变自己的初衷呢?
”应该回到祖国去,和其他科学家一起,使原子核这门新兴科学在祖国的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
1948年,何泽慧抱着襁褓中的女儿,跟钱三强一起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祖国。
03
回国后,他们参与筹建北平研究院原子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很快建成了中国第一台核反应堆及回旋加速器。
何泽慧领导的研究小组,在简陋的条件下,竟成功将中国原子核乳胶研究提升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新中国成立后,何泽慧还把先辈辛苦积累的全部家产捐献给了国家,包括她出生的祖宅网师园,如今已成了苏州的景点。
她自己则住在北京中关村破旧的小区里,每天骑着自行车,在旧货店和废品收购站寻找可以利用的旧五金材料和旧电子元件。
彼时新中国刚成立,国际形势处在冷战时期,美苏都对中国虎视眈眈,中国急需研发自己的核武器。
“两弹一星”团队筹建工作,很快提上重要日程。
何泽慧原本就在名单里,却因为她是钱三强的家人,又是女性,最终被除名。
她没灰心,以自己的方式参与了两弹一星工程。
1955年,在何泽慧的指导下,物理研究所研制了出了中国第一台物理探测器。
1964年,何泽慧被任命为原子能研究所的副所长。氢弹研发时的一个重要数据,就是何泽慧带人完成验证的。
这一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两年零八个月后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
这两爆,是震惊全球的奇迹,甚至引发了世界格局的变化。
然而好景不长,何泽慧与钱三强都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夫妻俩的研究彻底中断。
那是个偏远农村,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扫厕所、养猪、锄地、施肥......日复一日地敲钟。
日子很辛苦,钱三强焦躁起来,何泽慧却很豁达,好整以暇地说:“着什么急,听天由命吧。”
确实,五年后,两人又回到了中国科学院工作。
1999年,国家授予钱三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而低调的何泽慧却并不为世人所知。
甚至国家科学出版社编写《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大辞典》时,她也坚决不同意为自己立传。
她身上有老一辈科学家艰苦朴素的品质,生活简朴到了极致。
一辈子穿老式解放鞋,衣服上全是补丁,提着人造革书包,带子断了就用绳子系住,革裂开了就用针缝起来。
饿了就去食堂买包子馒头,渴了就喝点白开水。
丈夫离世后,何泽慧还一直住在那栋破旧的小楼里,她拒绝搬到国家分的新院士楼居住,也拒绝单位派的专车,每天骑自行车坐公交去科学院上班,一直到92岁。
她常教导年轻人的一句话是:“不管对不对得起自己,对国家有益的,我就做。”
这一年,她因为一次意外摔跤淡忘了一些往事,每天坐在小区的躺椅上,仰着头看蓝蓝的天。
女儿问她,“回家吗?”“再坐会儿”。
2011年6月20日,何泽慧走完了她97岁的一生。
将近一个世纪,她把自己奉献给祖国的发展。
我们应该记住这些如明星一般熠熠生辉的先辈,记住我们如今的和平与优渥——那是他们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
请记住,她叫何泽慧,是中国核物理学的奠基人,不是谁的夫人,更不是谁背后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