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老太捡花生被卷机器身亡:她被骂,我想不通…(组图)
01
10月23日,河南周口发生一起惨剧。
一位老人在捡花生时,被卷入机器,当场身亡。
可围绕着这起悲剧,舆论却争论不休。
事发当天,魏大爷和老伴儿,到了村东头的田地里捡花生。
他们到达时,地里已经有其他村民在捡了。
魏大爷的老伴儿年纪大了,容易累。
她坐在地上,套上手套,准备干活。
意外,在此刻发生。
手套还没带好,一台旋耕机从身后出来,翻起田中的土,连带着,将坐在地上的老太太一起卷入其中。
一切发生得太快,所有人都没有反应过来。
当察觉到不对劲时,被卷入机器的老太太,已经当场身亡了。
魏大爷根本没想到,只是一个寻常的早上,居然就和老伴儿天人永别。
他趴在地上,抱着老伴儿还有余温的身体,失声痛哭。
很快,视频在网络上疯传,同时,对老人的抨击,也开始了。
有人质疑,机器还在运作,老人为什么要去“捡”花生。
有人直接定性为“偷”,并且幸灾乐祸地说她没抢过收割机。
还有人说这是贪小便宜,百般嘲讽。
说实话,看了这些评论,我心里很难受。
一个老人的不幸离世,竟引来了这么多恶意的揣测。
在他们看来,离世的老人和从前很多新闻一样,是到别人的地里去抢东西,所以活该。
事实真是如此吗?
据九派新闻报道,事发的那片田,已经承包出去,田地里种的花生已经收割完了。
地收完了就要耕,以便下一季的作物播种。
地里还有一些零散的花生,埋藏在土中,当机器翻土时,就会被翻出来。
这些花生,数量也不多,承包者不要了,可对当地村民来说,却是一份额外的收入。
并不多的收入,对魏大爷和老伴儿来说,十分重要。
他们并不富裕。
魏大爷老两口,住在有些破败的老屋。
70多岁的人,日常的生活来源,就是一亩多地,种些小麦花生。
老人的儿子儿媳,常年在外地打工,赚的也都是些辛苦钱。
老人有几个孙子,渐渐到了适婚年龄,都没有结婚。
在农村,儿子结婚,一般是父母操持,包括建房、给彩礼、操办喜宴。
每一个流程,都是一笔大开支。
这对一个以打工为生的家庭来说,就显得很吃力。
厄运的到来,往往没有征兆。
就在今年正月,老人的儿子意外离世,一个家庭的顶梁柱,轰然倒塌。
孩子们的婚事没有着落,自己养老也没有依靠。
钱,成了最紧要,也最紧缺的东西。
为了多挣几块十几块,这对古稀老人,在清晨离开家,走向田间。
只是谁也没料到,穷苦了一辈子的老人,最后也倒在了田野上。
这桩彻头彻尾的悲剧里,没有谁应该被抨击。
我不想指责那个司机,在视线盲区之内,我不相信他是有意的。
我更不可能嘲笑那个离世的老人。
如果条件允许,她不必冒着风险,去捡那些挣不了几个钱的花生。
如果老有所依,她完全可以安享晚年。
只是没有如果。
她的生命,消失在轰隆隆的机器下,连带着,对世间无尽的眷恋,也消失了。
02
河南这个不幸离世的老人,其实也是很多老人的缩影。
澎湃新闻报道,今年上半年,一名年过六旬的老人被抓获,原因是他购买了8张身份证,供自己打工。
这位姓李的老人,从2021年起,屡屡找地方打工,但屡屡碰壁。
因为他已经超过了60岁,又没有别的一技之长,只能找一些工地之类的体力活。
但年纪大了,什么工地敢招他?万一出了事,还要担责。
万般无奈之下,他以150元一张的价格,购买了8张居民身份证伪造年龄,供自己打工。
直到被抓获时,他已经干了两年了。
而他不惜铤而走险的原因,是因为他是家中唯一的劳动力。
在他那贫穷的家庭里,还有一个残疾的妻子和子女需要他照顾。
如果这次侥幸没被抓,他还要干到什么年纪才能停歇?
在本该儿孙绕膝,共享天伦的年纪,他又何曾和这些美好的词汇有半点联系?
难以想象,如果他倒下,他年老又残疾的妻子,无法自立的子女,该怎么办?
这样的老人,还有很多很多。
他们是南京暴雨中不幸身亡的66岁绿化女工。
儿子赌博离婚,孙女和自己相依为命,她每时每刻都在外面找活干,补贴孩子。
他们是陕西不幸被车撞倒身亡的64岁女环卫工。
为了得到一份收入微薄的工作,她“冒名”入职,直至死亡,也难以被承认身份。
他们是去青海摘枸杞,却不幸侧翻在高速的老人。
一天干满10个小时,年纪最大的有72岁。
他们还是吉林那场事故中,不幸离世的12名老人。
他们从凌晨5点出发,去40公里外种植洋葱,干满一天,不过上百元。
或许很多人无法想象,为了一天几十上百的工钱,老人们怎么把命都豁出去了?
可是,看多了灯红酒绿、一掷千金的人,是无法理解,这世界上,还有人为生计在苦苦支撑。
还有人,为了一块八毛,始终和生活较着劲。
03
前几个月,我回老家,村里不少盖房子的。
施工队带来的工人,大多是上了年纪的人。
一个工地做完了,就马上转到下一个地方继续干。
没有假期,没有合同,缺乏保障,但是想进施工队干活的老人,甚至还要说好话,走关系才能进。
看着他们消瘦的身材,饱经沧桑的面容,长满老茧的手,我有一种难以言喻的触动。
就是这些已经老去的老人,依然要在脚手架上爬上爬下,扛起早该卸下的重担。
这就是我们父辈这一代人,他们做着最艰苦的活,拿着最微薄的薪水。
在中国广袤的农村,这样的老人何其多!
我一些亲戚,60岁、70岁依然到处打听着哪里有事做,工地上高强度的体力活,一干就是个把月。
只要还能干得动,只要还有地方能赚到钱,他们就一刻不会停息。
我见过80岁,还在替着儿子种田的老人。
见过近70岁,还在做小工补贴儿女的老人。
他们劳碌一生,不是为自己吃香喝辣,而是依然肩负着照顾家庭的重任。
父辈那一代人,好像从不知享受为何物。
大饥荒、十年浩劫、上山下乡……
很多年轻人逐渐陌生的名词,却是他们真实经历过的时代,切身体会过的苦难。
可是,他们什么都不说,像他们脚下这片沉默的土地,只是将最好的东西留给我们。
如果有条件,谁不想在家含饴弄孙,只是,不是人人都有那个条件。
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2亿,占总人口的14.3%。
他们见证过中国从贫穷到腾飞的过程。
他们为社会的进步,奉献过自己的青春。
他们是一个时代的印记,历史的车轮飞速运转,数以亿计的老人,也应该是我们最关注的群体。
不要嘲笑那些满身泥泞的老人,因为他们身上,可能撑起的是一整个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