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上车,比亚迪智能化被“救赎”(组图)
DeepSeek带来的泼天富贵,在视流量为生命的车圈里,涨起了一波“上车”大潮。
每年初都要吹响降价号角的比亚迪,也没免俗在智驾发布会的末尾,官宣全面接入DeepSeek的“标准化”好消息。
早在比亚迪竖起“智驾平权”大旗之前,包括吉利、东风、智己、长安在内的新老车企,已经争先恐后地贴上DeepSeek标签。可随着行业一哥比亚迪都放下身段,剩下的新势力第一梯队如蔚小理、华为、小米,反倒一致保持了沉默。
事实上,在大模型原生的互联网产品领域,即使是自家旗下有着竞品的腾讯、阿里巴巴、百度,都对DeepSeek敞开了大门。如此两极分化的DeepSeek“上车潮”,撞上了比亚迪掀起的智驾价格战,AI挽救车企于内卷泥潭的美梦,难道成真之时就近在眼前?
01
大模型再次上车
从吉利、奇瑞到智己、零跑,第一批吃到DeepSeek红利的车企,不约而同地把应用方向,聚焦在了智能座舱场景。
比如,吉利方面称融合后的AI系统能更精准理解用户的模糊意图,准确调用约2000个车载接口,大幅提升智能交互体验;零跑则作为首个接入DeepSeek的新势力成员,宣布部署DeepSeek-R1的零跑全新座舱即将上线,“小零GPT”大模型当前已接入了DeepSeek-R1。
汽车界的这一轮行业革命,除了新能源带来的动力迭代,另一个重要维度,就是系统的电气结构所支撑的智能化体验。智能化又分为用户驾驶过程中,更加人性、便捷的座舱功能,以及把L4级别无人驾驶当作终极目标的智驾能力。
前者接入大模型,本质上是把过去的语音控制指令,升级为更自然的人机交互,甚至由被DeepSeek赋予推理能力的车机,能够先人一步,主动判断车内外环境和用户状态,询问是否提供服务。
岚图汽车CEO卢放形容为,“搭载DeepSeek后,用户与车机的关系不再是‘命令与执行’,而是‘朋友式的对话’。”
另一个让车企们纷纷优先选择智能座舱场景的原因,也可能在于把开源的DeepSeek部署到车机端的后台服务器中,不管是全面替代还是与自家产品融合,更容易快速落地,以及让用户感知明显。
事实上,大模型的上车潮,并非以DeepSeek为始,早在2023年下半年就刮起过一阵旋风。2024年4月的北京车展上,据不完全统计就有二十多个大模型上车项目亮相,既有智能座舱交互大模型,又有应用端到端技术的智能驾驶大模型。
2024年6月,辰韬资本发布的关于大模型上车的行业报告显示,46%的人认为大模型是终局,50%的人认为大模型是未来的技术方向之一。到了8月,字节跳动旗下的豆包大模型还与奔驰签署了战略合作备忘录。
DeepSeek的特别之处,除了其自带的“网红体质”和开源路线,还有独一无二的算力节约能力,可以方便车企在未来产品的座舱端进行本地化部署,以实现更流畅、定制、安全的智能化体验。
不过,智能座舱的产品体验并无可量化的标准,用户的使用习惯和主观感受存在着天差地别。哪怕是面向C端的大模型应用,不管是国内的DeepSeek、豆包,还是国外的ChatGPT,在不同提示词输入的情景下,产生的结果输出可谓是判若云泥,甚至催生出提示词工程师等新职业。
DeepSeek再度掀起的大模型上车潮,想要真正涌现出重新定义行业的价值,就不能止步于智能座舱场景,而是需要深入到目前以端到端为主要技术路线的自动驾驶技术当中。
02
智驾不可能免费
虽然跟风官宣接入了DeepSeek,但是比亚迪发布会的重心,仍然放在了智驾平权的重磅大招之上,喊出行业的下半场智能化时代已至。
新能源汽车的价格战连续多年不曾停歇,比亚迪曾依靠自身的动力电池技术沉淀和一骑绝尘的规模化效应,在一众价格屠夫中常年属于佼佼者。
蛇年春节假期复工之后,打响价格战第一枪的其实是特斯拉和小鹏,以及一众合资品牌,补贴力度从数千元到数万元不等,这本质上也有赖于上游电池原料和元器配件的成本持续走低。
根据乘联分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24 年国内市场共有227 款车型进行了降价,其中新能源车型的平均降价1.8 万元,幅度高达9.2%。
同行步调趋同的统一降价,比亚迪这个往年的先锋,则成功把市场的注意力转移到了全系标配高阶智驾,而非保持原价不涨,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价格战。
更何况,高阶智驾除了硬件层面不同类型雷达配件的固定成本,技术研发和软件运维方面的投入,边际成本可以随着用户规模的扩张趋近于零。当硬件上的不降价等于涨价,免费的智驾还有那么香吗?
不过,纵然用户侧还未体验到10万级别智驾的落地效果,但友商们的被动应战已箭在弦上。
2024年,小鹏汽车的MONA 03以“20万以内的唯一高端智驾”之名,成功翻身摆脱了掉队的困境。今年的同行,更怕比亚迪的智驾平权,把自己剿灭于火力覆盖之下。比如长安汽车就火速发声,不再开发非智能化新车。
比亚迪的新年大招,其背后仍未脱离大力出奇迹的范式。短短不到一年时间,智驾研发团队就从几百人扩充到五千多人,有内部员工在社交平台上留言称,为了赶在年后发布春节期间也满勤在岗。
面对龙头的黑云压城,DeepSeek则可能恰好扮演了雪中送炭的角色,进一步降低自研智驾的投入成本,让捉襟见肘的二线车企也能有望拿到智驾入场券。
开源证券最新的研报指出,DeepSeek-R1模型的诸多优化方法有望为智驾行业所借鉴。目前自动驾驶玩家推动大语言模型甚至视觉语言动作模型(VLA)上车提升智驾算法的认知能力,DeepSeek-R1有望作为优秀的教师模型,将其性能蒸馏给车端模型,进一步提升车端模型的能力。
有第三方机构进行测算,传统车企训练自动驾驶模型需要至少三个月到半年的时间,而在DeepSeek的MoE(混合专家)架构下,可将训练周期提效缩短至一个半月。
曾经被特斯拉、小鹏汽车所仰赖的自动驾驶技术壁垒,后续接连遭遇理想、比亚迪的现金流砸门。眼前的现实案例,或许才是以智能化见长的造车新势力们,不愿过多提及DeepSeek的痛处。
03
AI结束不了内卷
不管是“软件定义汽车”,还是“AI定义汽车”,车企们只想不被“价格定义汽车”。
即使是王传福喊出过“不怕价格战”,比亚迪也在去年下半年放缓了低价策略的节奏。在年初的秦L与海豹06 DM-i两款新车吃尽了价格红利之后,后续发布的宋L、海豹07 DM-i等几款新车,其售价都高于市场预期,比如2025款宋PLUS DM-i,起售价从12.98万元上调至13.58万元。
特别是以蔚小理、华为、小米为代表的新势力,他们的产能和销量不足以与传统主机厂的规模化效应抗衡,天生就在价格战上处于守方,就必须把智能化挂在嘴上,并不断拉高其背后的价值含量。
在特斯拉于2023年下半年推出引领行业的端到端自动驾驶技术路线之前,行业内的智驾实现路径都采取了模块式方案,分为感知、预测、规划、控制四个主要环节。
于是,彼时才会出现车企们疯狂卷激光雷达数量的纸面配置大战,而小鹏、华为等国内智驾领先者,则通过技术人才的优势,在后端流程中的算法规则上掌握了先机。
无奈还没等到消费侧的普遍接纳,曾经对自动驾驶不屑一顾的理想和比亚迪,就实现了弯道超车快速跟上。这与智驾方案改弦更张到端到端路线密切相关。
大模型技术在智驾领域里的应用,直接打通了传感器和驾驶控制的两个首尾模块,统一利用神经网络的自主学习特性,把前端摄像头和雷达收集的数据,输入持续不断训练的模型,生成适应场景的最佳方案。比起技术人员事先输入的生硬规则,端到端路线下的自动驾驶,更贴近人类司机日常的驾驶习惯。
从工程师数量和能力的比拼,变成了算力、算法和数据的较量,马斯克终于在特斯拉销量趋缓的困境中,讲出来全新的故事,也给了理想、比亚迪这类有钱买算力、有销量支撑数据的车企,后来居上的机会。
不过,DeepSeek的横空出世又宛如一盆冷水浇下,算力迷信原来可以被更高效的算法打破。过去被自研智驾拖累的车企,以及囤不起芯片的智驾方案提供商,都可以平等地尝试重新证明自己。
全面拥抱DeepSeek的传统车企,也不能做到一键切换高枕无忧。适用于智驾领域的大模型,必须可以理解和处理包括文本、语音、图像等在内的各种模态。DeepSeek曾推出过Janus Pro多模态模型,可以将文字生成图片,但应用范围仅局限在娱乐领域。
有国内智驾企业的技术负责人公开表示,相较于ChatGPT-4o大模型来说,DeepSeek目前尚不稳定,对高并发情况的处理还不如前者稳定。
这场由DeepSeek引发的全民狂欢,绝非拯救车企于水火的万能药,但也再次指明了一个通往大道的方向。那就是真正对用户产生价值的智能化,才是比亚迪们走出价格战的高维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