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欧关系紧张之际,中国寻求改善与欧盟的关系(图)
本文转载自美国之音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在美国与欧洲盟友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张的背景下,中国展开了新一轮对欧洲国家的外交接触。在上周末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美国高层官员与欧洲领导人在价值观、民主以及乌克兰问题上产生分歧,与此同时,中国外交部长王毅与多名欧洲高层官员举行了双边会谈,包括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娅·卡拉斯(Kaja Kallas)、德国总理奥拉夫·朔尔茨(Olaf Scholz)和北约秘书长马克·吕特(Mark Rutte)。
资料照片: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和德国总理奥拉夫·朔尔茨在第61届慕尼黑安全会议 期间举行双边会晤。(2025年2月15日)
“中欧之间不存在根本利害冲突,没有地缘政治矛盾,”王毅在星期六与卡拉斯的会谈中表示,并补充说,北京“支持一切有利于和平的努力,支持欧洲在和谈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欧盟方面的回应则相对谨慎,卡拉斯表示,欧盟愿意“继续对话,并在贸易、经济事务和气候变化等特定领域开展合作。”她还敦促北京停止向俄罗斯出口军民两用产品,称这些出口助长了莫斯科对乌克兰的战争。王毅的表态与美国副总统JD·万斯(JD Vance)对欧洲国家的批评形成了对比。万斯没有强调俄罗斯和中国构成的威胁,而是批评欧洲政府审查右翼政党,并未能控制移民问题。
万斯副总统说:“我担心的是内部威胁,欧洲正在背弃一些它最基本的价值观、与美国共享的价值观。”他在慕尼黑发表的这一强硬讲话令欧洲官员感到震惊。数位欧洲领导人迅速反驳了万斯的言论,德国国防部长鲍里斯·皮斯托留斯(Boris Pistorius)表示,美国副总统对欧洲政策的描述是“不可接受的”。
美欧之间发生罕见的公开争吵之际,美国国务卿马尔科·卢比奥(Marco Rubio)、国家安全顾问迈克·华尔茨(Mike Waltz)以及特朗普的中东特使史蒂夫·维特科夫(Steve Witkoff)星期日前往沙特阿拉伯,与俄罗斯外交官就乌克兰战争问题展开会谈。
让许多欧洲领导人感到意外的是,美国乌克兰与俄罗斯事务特使基思·凯洛格(Keith Kellogg)在慕尼黑表示,欧洲国家不会参与由美国主导的俄乌和谈。分析人士指出,中国加强与欧洲接触的努力是北京对华盛顿与其欧洲盟友之间分歧加以利用的策略之一。
“中国的立场就是利用任何一届美国政府可能犯下的错误,”法国智库蒙田研究所(Institut Montaigne)国际研究主任杜懋之(Mathieu Duchatel)表示。他在接受美国之音(VOA)电话采访时表示,美欧当前的矛盾为北京提供了一个机会,以“在中国政策方面削弱跨大西洋联盟。”考虑到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已警告要对欧洲国家征收关税,其他专家表示,跨大西洋关系的紧张可能迫使欧盟在有关中国的政策上做出调整。
“由于欧洲无法同时承受两场贸易战,欧盟及其成员国将很难维持对中国的强硬政策。”中欧亚洲研究所(Central European Institute of Asian Studies)执行主任马杰(Matej Simalcik)在台北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表示。
最近几周,之前推动欧盟对中国采取更强硬政策的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多次表示,欧盟愿意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欧洲必须与中国进行建设性的接触--以找到符合双方共同利益的解决方案。”她在上个月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时表示。美欧关系预计仍将保持稳定尽管欧洲国家可能考虑调整对中国的政策,一些欧洲分析人士认为,这些调整不太可能导致欧洲对中国以及对美国的政策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美欧是彼此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因此我不认为会出现(彻底的)跨大西洋裂痕。”英国皇家联合军种研究所(Royal United Services Institute)副研究员英莎丽(Sari Arho Havrén)表示。她在接受美国之音电话采访时指出,欧洲国家“正在试探,看看能做什么,但与此同时,欧洲官员已表示,无论与中国发生,都必须是公平的。”她补充道,这些因素将阻止欧盟“彻底改变”之前对中国的立场。
此外,蒙田研究所的杜懋之指出,北京任命前驻法大使、知名“战狼外交官”卢沙野为中国欧洲事务特别代表,意味着中国在对欧关系上不太可能做出重大让步。“卢沙野的任命代表着在所有关键问题上的不妥协立场。”
他告诉美国之音,并补充说,一些欧洲外交官认为,这位新的中国特使可能会“将任何外交会谈变成某种意识形态对抗”,使得北京和欧洲国家之间“无法达成共同立场。”尽管中欧在中国对俄立场和贸易不平衡等核心问题上的分歧仍未解决,一些中国学者认为,美欧关系越来越紧张仍为中国与欧洲提供了“增进互信”的机会。
“跨大西洋关系越来越紧张为中国改善与欧盟的关系创造了新的环境,但这并不意味着欧洲国家会减少对北京与俄罗斯的合作伙伴关系或者中国人权问题的批评。”上海国际关系学者沈丁立在接受美国之音电话采访时表示。
本文转载自美国之音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