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后,我在图书馆假装上班
作者:尘埃
编辑:尹磊
他们和上班族看起来别无二致,甚至连家人都不知道他们除了公司,还有别的目的地。当他们穿梭于早高峰,抵达图书馆,你可能大概猜出了打工人中间另一个秘密的群体——假装上班的失业人群。
当年轻人诉求的“躺平”真正变成了“失业”,就不再是一个轻率的玩笑,至少在主流的奋斗观念里,在城市的交际圈子中,失业意味着面子、票子、房子……物质的流失。
2021年的应届毕业生达到了909万,这是一个逐年上升的数字,去年是874万,前年是834万。他们正在嵌入这个拥挤的社会,人才的一部分替代不可避免,大厂受困于996和大小周,但多数人知道那里的机会意味着什么,更多人义无反顾地卷进去,难以统计数量的一批“倒霉蛋”从里面挤出来。
失业的年轻人和中年人,藏到图书馆里,安静且适合充电,到处都是书籍,他们可以找到无数个理由形容憩息这里的好处,连刷抖音都好像有了正能量。
打工人们在工作日在这里出没,大体知道彼此的处境,都是职场失意的人,在事业的谷底相遇,不问在哪高就,只是各自过来喘口气。
01
@追风:失业后,我在图书馆度过的那两个月
直到现在,每次去图书馆,我还是会想起那一段失业的时期,而且到现在我也没跟家人和朋友说过那时候的事。
2019年前后,国内的互联网金融经历过一波轰轰烈烈的“雷潮”。我所在的那家平台,撑过了2018年,不过2019年秋季的一个周日,经侦警察上门给我们贴了封条,几个加班的同事也被带走,接受例行调查。
我是在立案之前就被裁了,当时很失落,但立案时又觉得庆幸,否则我也会被带进去“喝茶”。
但失业的压力很快替代了所有情绪。
离开公司我就四处投简历,因为找工作一般也是找同行,但同行全倒了,所以一直也没有找到,从没料想到失业的日子会这么漫长,所以我根本没告诉家人。
而且家里的房子小,我和太太、女儿还有岳父母一起住一个70来平的小两房,过去早出晚归,不太打照面,但失业后如果天天待在家里,他们也许会表面上安慰你,但心里是不是瞧不起你,你是不知道的。
所以我每天照常在上班时间出门,躲进附近的星巴克,叫一杯咖啡,坐一上午,刷刷手机、投投简历、看看行业新闻,中午吃一顿简餐,下午再来一杯。平均下来一天要花100块左右。
但这样产生的日常开销,也逐渐给我带来了压力。原来有收入的时候没觉得贵,但现在没收入,花一分少一分,花钱会让我有负罪感。
我必须得换个地方。
偶然发现了社区图书馆,有空调、有WIFI、有热水,更重要的是——免费。书是最不缺的,小说一大把。每天节省了两杯咖啡的钱,开销显著下降。
看了好多原来一直没空看的小说,但这种愉悦感逐渐消失,紧迫感随之而来,我再次去网上查阅工作相关的信息,一个月下来,老同事们另谋高就的消息陆续传来,但我依然没有找到工作。
我太老了,35岁是职场的一道坎,而我已经37岁了。
同样的简历,几年前我发出去至少还有面试,但现在很少有人问津,我开始每天都在心里念叨:神呀,给我个被996、PUA的机会吧。
泡图书馆的时候,我看到好几个人几乎天天来,30~40岁样子,他们可能是自由职业,或者跟我一样,没有工作。
没有任何理由让我在图书馆里一直耗下去。
我在网上买了一套关于大数据的教程,每天固定上两节课,然后对照每一家要投的公司,专门制作一份简历,附上一封自荐信。
斗志燃烧起来了,但这不代表一定会有回报。在图书馆熬到第二个月,我心态有点坏了,我投的大厂没有一个要我的,找我面试的只有小公司,希望我干的也是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数据审核,待遇也很低。
但每次拒绝小公司,我又会后悔,至少“骑驴找马”先凑合下。每个月的房贷摆在那里,拖得越久,我的选择权其实就越少。我开始琢磨在找到工作前,注册一个滴滴司机,要是再找不到,我就去跑车挣点钱,到那时,我也必须跟太太坦白了。
就在这个节骨眼,一个老同事内推我去了一家智能家居企业,做资深数据分析师,我拿出原来分析贷款客户资质的十八般武艺,把他们的产品分析得明明白白,前后面试了三次,终于拿到了这个岗位,虽然薪水比过去低了大概四分之一,但这个工作属于传统制造业,没有任何风险,跟互联网企业比起来,加班少,收入稳。
稳定是我现在最需要的。
2020年疫情来的时候,我其实捏了把汗,如果我2019年底都没找到工作,可能去年一年都找不到了,那是我不敢想象的。
拿到新公司的Offer之后,我跟太太说,我换工作了,她觉得挺好。
但在新工作之前,躲在图书馆的那两个月,我和她从来都没有说过。
02
@立夏:图书馆可能最适合我这种人
每一次听到人说罗永浩是“行业冥灯”,我都想说,我也是呀。
罗永浩是连续创业者,我是连续失业者,相同的是干一行倒一行,我承认能力有点问题,但运气也是真的背。
每次失业,图书馆就是我的避难所,那里面除了小孩和老人,真正去看书的人其实不多,考研和考资格证的倒是不少,我喜欢在里面观察他们,他们各行各业都有,但可能都没有我这么跨界。
大概从2014年前开始,我的每份工作都不得善终,之前都是我辞工作,每次都能无缝衔接,但14年之后就是被工作辞。
失业、泡图书馆、跨界求职——这几乎是我这几年最主要的生活轨迹。
那一年我还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市场推广,从怀孕的时候就不招待见,因为公司里同时出现了6个孕妇,老板私下告诉行政,以后尽量不要招女的了。
孕期公司没有办法,等我生完娃回来,部门都没了,本来市场推广部跟销售部是独立的两个部门,现在整个变成了销售部门的一部分,要求我们都搬到销售那边办公,而我司销售都是电话销售,每天都在哇啦哇啦的打电话卖会员,吵得人脑壳发昏。
只听还不够,公司很快要求我也打销售电话,有业绩考核,完不成就要扣工资。我当时还在哺乳期,每天被搞的很压抑,最后接受N+1赔款离职了。
离职后我打算转型电商,那段时间我每天都在图书馆看关于电商的书籍,而且专门投电商企业的职位,过了一个多月果然成功了,对方公司并不大,老板是国企出来创业干电商的,专门做户外用品电商,比如帐篷冲锋衣之类的,已经做到了天猫细分品类的TOP10,看起来很有前途。
我自认为找到了好地方,每天工作的很卖力,可惜这个老板太有理想了,不满足于开店,还要搞O2O加盟,准备发展户外领队开微店销售户外产品,为此还成立了技术部开发App,商务部到处找户外俱乐部拓展。
干这些都没问题,问题是他没钱,而为了加快融资,他接受了对赌,结果很不幸,他输了,公司倒在了O2O的浪潮中。
然后我就又失业了,因为家里太吵,我依然选择了去图书馆“避难”。
这一次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在图书馆充电的过程中,我被此前服务过的一家客户看上了,他们是做P2P的,这行业现在看罪不可赦,但15、16年还是很正面,到处都在讲互联网金融创新,央视都在打广告,于是我乐呵呵的又去了,还是做市场推广,经常参加和举办各种峰会,看起来蛮风光的。
这次干的比较长久,一直做到了18年, P2P“雷潮”之下,我干的那家倒是没“雷”,但是根据政策要全面退出,不干了,曾经的几千家P2P公司,都灰飞烟灭。
于是我又又又失业了,只好继续去找了曾经的老相识——图书馆,因为干P2P的时候,我开始和很多媒体有接触,发现他们的财经记者写金融稿件往往并不专业,有时还会找我探讨,然后有家媒体刚好要招互金条线的记者,一切都是刚刚好。
媒体记者有个好处,就是不坐班,所以图书馆又成了我办公的地方,除了外出采访开会,我很多稿件都是在图书馆完成的。
但这么多年下来,我逐渐有了“行业冥灯”的属性,就是在我到了那家媒体后,先是因为发稿问题他们被网信办下架了,后来又因为平台上有大V荐股,他们很多的付费业务又被叫停了。
我估摸着自己又要在图书馆蛰伏了,这么多年交的税,如果其中有给到图书馆的,那我还真的交的不冤。
03
@王源:被蛋壳房东逼到图书馆
蛋壳暴雷的时候,我正好没有工作,房东每天跑到家里来想把我们耗走,无奈之下,我跑到图书馆避了几天,但我的生活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出现了转机。
去年年初,疫情大爆发,我处在疫情最严重的湖北,一直封锁到4月份才回到上海。回来的过程也不顺利,回到公司上班,好像也事事不顺。
我工作的那家电商代运营公司,其实并没有受疫情太大影响,快递恢复后,还创了新高。我在湖北的时候也坚持每天线上工作,公司一直没说什么,但年终奖拖到了5月份才发,数额也比之前讲的差了好多。
如果公司受疫情影响,赔钱了,那缩水我可以理解,但明明还多赚了,凭啥还要扣钱。跟领导争执没有结果后,我一气之下辞职了。
刚开始是想休息一下,然后再找个新工作,我93年的,还不是互联网公司的嫌弃对象。每天醒了投投简历,出去跟朋友约饭,偶尔干个兼职赚点生活费,还是蛮逍遥的。
但人倒霉的时候,喝凉水都要塞牙,我住的蛋壳长租公寓,当初为了优惠付了一整年的房租,而且没用租金贷,但房子还没住完,房东就想催我们搬出去。他也没来硬的,就是天天来家里,往沙发上一坐就不走了,打算把我们耗走,要不就是逼我们去找蛋壳,再催蛋壳给他打钱。
我住的是个三室,另外两间房的都是996程序员,一天到晚不在家,所以房东每次来就只有我在,天天絮絮叨叨的,我没法在家待,就想到了去图书馆避两天。
结果一去就喜欢上了,那地方非常正能量,每个人都专心的看书、用电脑,你自己都不好意思刷抖音、快手或者吃零食什么的。
我在那除了找工作还看了不少行业书和网站,就在那一段时间,我发现了一个新的商业机会,叫无货源电商,就是我在淘宝或者拼多多等平台开店,但自己不需要有产品或仓库,而是直接帮厂家做代运营,我卖掉了货,厂家直接发货,中间的差价就是我的。
这个生意我之前一直知道,但忙着上班没做,电商那一套我玩得很熟,就直接找了我们之前的客户,做他的线上代理。我自己去做投放引流,折腾两个月后,发现收入比我之前上班都高,这还找什么工作呀。
既然不找工作自己创业了,就没必要一直待在上海,所以房子到期之后,我直接回湖北老家了,除了之前的老客户,我还打算在湖北找几家线下工厂,给他们做线上代运营,今年我的投放重点都放在了拼多多上,因为更适合我那些低价走量的产品。
回湖北后,找图书馆就没上海那么方便了,于是我又切换回居家办公模式,感觉效率还没在图书馆高,而且饿得特别快,老想着吃东西。最近把房子换到了一个大学附近,就为了有空的时候去泡在他们的图书馆里。
04
@王凯:我在图书馆,重仓张坤
每天到图书馆炒股,是不是有点荒诞,但我每天都这么干的。
毕业后我就在一家美资企业做财务,业余炒股、炒外汇,直到2017年发现我投资的收益是超过工资的,就放心的裸辞了。
当时我每天在家,一边自己做外汇,一边给一家外汇管理平台做代理——代客理财。但炒外汇是个昼夜颠倒的活,而且遇到了骗子平台,一段时间下来,我赔钱还赔身体,损失惨重。
2018年我痛定思痛,开始把重心转移到A股和基金上来。因为有财务功底,选股我一般会看它的财务三张表,看他的利润、现金流、负债情况,还会分析它的竞争对手以及行业政策,这两年抓对了两波行情,一波是猪概念股,买了“猪茅”牧原股份,还有一波白酒,我不但自己买了茅台和山西汾酒的股票,还重仓了张坤的基金,所以从18年到现在收益非常好。
我原来也是在家干的,但有段时间爸妈从老家来看我,在老人眼里,自己在家炒股不上班肯定是不务正业的,所以他们在的时候,我到点就背着双肩包出来,找个图书馆进去看盘,发现那里很安静,适合做分析,图书馆离我家开车五分钟,徒步也就20分钟。后来父母回去了,但我爱去图书馆的习惯已经养成了。
开盘时间我并不是一直都在盯盘,也就偶尔看下,毕竟还是要价值投资的。有时我还会写点分析稿,我的稿子一般是发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和雪球号上。因为研究范围小众,所以公号粉丝并不多,但雪球上有一些长期的追随者,有几个一个城市的还在线下约过饭。
未来,我是希望能成为冯柳那样的私募大拿,现在每天的研究都是在积累吧。
我觉得图书馆这样的公益设施是一个城市对中下层人民的最大福利,比如在上海,恒隆、太古汇可能你天天经过,跟你都没什么关系,但图书馆里任何一个人都会得到尊重,都有平等进入的权利,包括失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