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代妆饰文化:首饰多寡、妆容浓淡皆是女性命运之关键
自古,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无论男女,对于美的追求都是一致的。如今现代的女性,对美的追求已经不局限于外在的妆容、衣着打扮等事情上了,更多的是追求内在自身的魅力、气质、学识等。
相对比,古代男权社会,女性地位低下,她们追求美除了自身爱美天性外,大多都是为了取悦自己的夫君,取悦男性。
宋朝的诗人苏轼在他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中写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可见古代男性对女性妆容的要求,体现在那种多一分不多,少一分不少,恰到好处的自然之美。
更何况,作为男性的附属品,古代女性几乎困于家宅之内,不得自由,甚至首饰的数量、妆容的浓淡也成为了她们命运的关键。因而她们愈发的追求自己的容貌,追求精致的妆容、追求首饰的精巧、多少,由此也诞生了一种特别的装饰文化。
一、命运关键之一:首饰多寡
1、首饰的价值高
首饰的价值表现在两点上,一是其本身的材料价值高,后因打造人是手艺高超而具有艺术性;二是其为身份地位的象征。
首先,分析第一点内容。人们常说“乱世黄金,盛世古董”,可见黄金的新的性,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黄金都受到地方的控制,都是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储备存在。
如果说古代的男性喜欢收藏金条,那么古代的女性便是喜欢购买各种金银首饰了。尤其在一些经济高度发展的朝代,女性拥有的黄银首饰多少,某种意义上也代表着她本身的富足程度。
特别是唐朝的女性,她们拥有着一定的自由权利,也能继承一定的家产。因此,她们身上的首饰多少也代表着自己的经济实力。
再说,古代的首饰均为手工制作,一般来说,那时的工匠技艺都十分的不错。
例如,《唐六典》记载了许多关于金银器的制作方法,其中仅仅只是金的加工方法就高达十四种,有镂金、捻金、戗金、圈金、贴金、镀金、拍金、销金、织金、披金、泥金、嵌金、裹金等,可见当时的工匠手艺不是浪得虚名的。
在和平的盛世,首饰的工艺价值越高,其本身的价值越高。要知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旦这些女性家里出现什么困难,这些首饰不失为一种救急的资产。
其次,第二点内容提到首饰为身份地位的象征,其实早在几千年便是如此。
“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古时,玉不仅能够体现人的地位,还能形容人的品德高洁,相应的由玉打造的首饰玉佩也有这样的特点。
据《诗经》中记载,“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此处将孟姜和佩玉类比,来体现其在人们心中的美好地位。
另外,“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这里提到的步摇也同样的是一种玉饰。最初步摇以礼制饰物的身份诞生,其为贵族女子的专属首饰,普通的百姓禁止使用。直到唐代,步摇才走入寻常百姓家,这也侧面体现唐朝女性地位上升的时代特征。
后来《新唐书》记载的命妇、贵妇的服饰打扮中也提到,“一品翟九等,花钗九树;二品翟八等,花钗八树; 三品翟七等,花钗七树;四品翟六等,花钗六树;五品翟五等……宝钿视花树之数”.
可见首饰花钗的数量多少代表着身份品级高低。
值得一提的是武则天在位期间,女性地位达到了历朝新高,在外为官的女性比比皆是,她们身上的首饰的多少更能展现自己的地位。
2、首饰的涵义多变
然而,首饰的涵义除了代表地位外,还可以用此寄托自己的情感,也代表着当时社会的风气和精神。
例如,古代的手镯便有三个含义:一是指为财富,特别是黄金手镯,其本身象征着钱财,有着生财、聚财之意;二是代表平安,寄予了长辈对子孙驱邪消灾美好祝福。
三为成双成对的寓意,一般手镯可结婚礼物和定情信物,寓意“圈住爱情”,祈盼新婚夫妻能够一生一世,白头偕老。有诗证:“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这里的跳脱指的便是手镯。
事实上,除了手镯之外,古代的手链、玉佩、发簪都有定情信物的涵义,其中,手链还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用来含蓄的表达男女之间期望牵手终身的示爱情感。
另外,首饰还体现了时代的特点,依旧以唐朝为例,那时的首饰几乎有着海纳百川的包容时尚精神。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这便是唐朝的盛世之景,因其文化交流时尚、包容的社会影响,礼教对女性的束缚愈发的宽容,那时不仅表现在她们自由的衣着上,还表现在首饰之上。
当时唐朝社会几乎为世界的经济中心,各国人士来唐旅游、居住、经商等,一时之间胡人之风盛行,女性的装饰文化也不断的发展,均有着胡人的风格元素。再加上佛教文化的兴盛,也让唐代女子的首饰变得愈发的多样华丽,带着明显的佛教符号元素。
可见,这些首饰不单单是古代女性对外在貌美的追求,还是其情感满足的具体象征,故它与女性自身的分不开的,换句话说,首饰的多少也能展现出她们自身的命运好新。
二、命运关键之二:妆容浓淡
1、妆容目的:取悦他人,取悦自己
女为悦已者容,相比较男性而言,女性对自身的美貌追求情绪更加的强烈一点,而妆容便是其采用的一种手段。
不同朝代的妆容也不同,大致为朴素清丽的秦汉、飘逸秀雅的魏晋,奢华艳丽的大唐,清新淡雅的两宋,这些妆容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的环境下,男性审美的影响,以及女性自身的生活习惯、审美的变迁。
在古代常见的浓妆一般为红妆。例如唐朝的杨贵妃便十分喜爱红妆,有史料记载,当时她脸上的胭脂多到,锦帕轻抹便是一片红色。
而与浓妆相对的便是淡妆了,接下来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女子妆容为例,来谈谈古代女性的淡妆。
魏晋南北朝这个时期,老、庄思想在中上层阶级中盛行,清谈玄学之风兴起,当时人们的审美追求自然脱俗、飘逸如仙。
由此,那时的女性基本追求不施粉黛的自然之美,她们的妆容整体偏向现代化,会在脸上涂上白皙的底妆,打上浅浅的腮红和明艳的唇妆,甚至还带有少数民族的元素,会画上粗狂且细长带着异域风格的弯眉,整体来说比较淡雅,颇具神仙气息。
一些比较有“心机”的女性,还会特意画上“分妆间浅靥,绕脸傅斜红”,来吸引人的目光。这个妆容可谓点睛之笔,其色泽鲜红艳丽,分列于面颊两侧,鬓眉之间,让整体淡雅的妆容更添一分妩媚。
到了后期部分女子还故意将其描成残破形状,好似两道刀痕伤疤或者卷曲花纹,这类区别于其他女性的妆容,更显她们新颖奇趣,惹人怜爱。
这样的妆容不仅能够达到标新立异吸引男性的目光的同时,也能让女性自身爱美之心得到满足,可谓“一举两得”。
2、妆容淡浓:代表命运
最后,妆容不仅可以愉悦自己,还可以表达出女性的生活和命运。
实际上,女性化妆最初是为了祭祀活动的开展,随后这个文化特性保留了下来,故她们需要在特定的场合画特定的妆容,以显示自己的重视和礼仪规范。
比如,唐白居易的 《江岸梨花》一诗中写道:“最似孀闺少年妇,白粧素袖碧纱裙。”这里的女性妆容是典型的素雅淡妆,也是女子居丧的妆饰。
换句话来说明,便是女性的妆容艳丽与她们自身的生活息息相关。
一般情况下,如果这个女性生活的幸福美满或富足,那么其自然会花费更多的心思打扮,妆容也偏向艳丽和浓郁;一旦这个女性丧偶或者生活的哀怨,自然无心打扮,甚至比较沉郁,妆容也更加偏向暗淡、无光。
三、结语
总的来说,无论是首饰的数量,还是妆容的浓淡都与女性自身的生活命运息息相关。由于时代的差异性,不同的时代其主要流行的思想、文化不同,这些都导致了女性首饰、妆容的不同和个性多元化。
鉴于时代的局限性,女性们对首饰、妆容的考量大多都深受男性的影响,只有在类似唐朝盛世这样时尚的条件下,她们才有更多的机会追求自己的想法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其实,妆饰文化在商周便萌芽,于汉朝开始发展,等到魏晋时期变得个性鲜明,到了唐朝才彻底繁荣盛行起来、可惜宋朝面临礼教的束缚而遭到打压抑制,直到明清再次发展,最终才形成了如今完整的妆饰文化历史,其更是我国古代文化的新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我们古代妆容》
《古代女子化妆文化》
《唐朝女性的头饰和面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