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1月25日 18.3°C-20.0°C
澳元 : 人民币=4.71
珀斯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中国资本再度出手 中澳医疗保健行业并购持续升

2018-02-05 来源: 澳华财经在线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新年伊始,中澳医疗保健市场并购枪响业已打响。 1月31日,汤臣倍健(300146,SZ)发布公告,拟以现金方式购买澳洲益生菌品牌Life-Space Group Pty Ltd100%的股份,总交易对价将不超过6.9亿澳元。

新年伊始,中澳医疗保健市场并购枪响业已打响。

1月31日,汤臣倍健(300146,SZ)发布公告,拟以现金方式购买澳洲益生菌品牌Life-Space Group Pty Ltd100%的股份,总交易对价将不超过6.9亿澳元。

公告表示,交易完成后,Life-Space将成为汤臣倍健的全资子公司,公司目前已聘请相关中介机构对标的公司进行尽职调查等工作,将在相关工作结束后将交易事项提交董事会、股东大会审议。

至此,2018中资对澳医疗保健领域投资的首个并购案浮出水面。

作为一家总部位于墨尔本的澳大利亚私人公司,Life-Space创立于1993年,系澳洲益生菌市场领先企业,并在2014年通过跨境电商进入中国市场。目前该公司创始人、实际控制人Irene Messer女士、Alan Messer先生及公司首席执行官Craig Silbery合计持有Life-Space公司100%股份。

据汤臣倍健公告,本次收购将通过其在澳大利亚设立的全资子公司Australia By Saint Pty Ltd进行实施,并购资金来源于公司自有资金及银行贷款。

中资青睐澳线上热销品牌

中国资本再度出手 中澳医疗保健行业并购持续升 - 1

汤臣倍健收购Life-Space,并不令人意外。

该公司2017年中报有这样的描述——

“公司实施‘电商品牌化’策略,复制线下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到线上,不断强化公司在电商渠道的竞争优势。‘汤臣倍健’主品牌严格推行‘保线下、保价格、保品牌’ 的‘三保’核心原则,在2017年首次增加电商渠道专供产品,从线上QS专供品发力,保持并扩大‘汤臣倍健’品牌在电商保健食品领域的领先优势。与公司旗下运动营养细分品牌‘GymMax健乐多’及合资品牌‘自然之宝’和‘美瑞克斯’等共同发力,通过多品牌化策略, 抢占更多线上份额。”

短短一段文字,一共出现四次“电商”、三次“线上”。汤臣倍健借助并购来确立线上竞争力的战略已非常明确。

汤臣倍健并非第一个盯上澳洲热门保健品品牌的中资企业。

2016年8月,新希望旗下草根知本曾并购澳洲主营主要经营维生素、膳食补充剂和天然生活用品等产品的第三大知名保健品企业“Australian Natural Care”至此,一直在乳业、农业等上下游产业链布局的新希望集团正式进入营养健康领域。

2015年,港交所上市公司健合集团(原名合生元(1112.HK)收购 Swisse 83% 的股权,2016年底又收购了Swisse余下17%股权,收购对价为16.7亿澳元。

合生元公告称“swise”品牌产品自2016年3月份在国内市场推出以来,销售强劲。收购BAH集团的举措将使自身的产品组合扩展至成人营养及护理用品分布,将自身定位向整个家庭的全方位影响及护理用品靠拢。

在并购之前,Swisse 的销售情况没有被公开,但是在并购之后,Swisse 三个月内的销售额达到 1.69 亿美元,几乎相当于彼时另外一家澳洲保健品上市公司Blackmores一年的销售额。

而由于中国需求强劲, Blackmore的股价也从2015年初的35澳元飙升至2016年初的最高点217澳元,虽然其后有所回落,但现在157.72澳元的价格,仍意味着3年中Blackmore的股价翻了四倍多。

Swisse当时通过高盛出售该公司的股权,而当时参与竞标的并非只有合生元一家,联想集团旗下的弘毅投资与中国A股上市公司上海医药也参与此次竞标,但最终合生元将Swisse收入囊中。详见本网早前报道《香港合生元收购澳洲保健品巨头Swisse控股权

有意思的是,在Swisse竞购中铩羽而归的上海医药,于2016年底卷土重来,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春华资本(Primavera)联手,收购了澳交所上市公司Vitaco Holdings Limited(股票代码:ASX:VIT,简称“Vitaco”)60%的股权,上海医药以现金出资约人民币 9.38 亿元。详见本网早前报道《中国财团投资3亿收购澳新保健品商Vitaco 》

Vitaco 注册地位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产品主要包括保健品、体育营养品以及健康食品,其中国业务包含通过电商渠道“直接销售”品牌为 Healtheries(中文名称“贺寿利”)和 Musashi(中文名称“武藏”)的产品。于2015 年9月16日在澳交所上市,仅上市一年多便被上海医药收购。

随着中国消费者对健康保健的重视,保健品尤其是标榜高品质的澳洲保健品一直很受国人欢迎,并且澳洲保健品多是走跨境电商渠道,在中国国内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中国保健品市场品牌排行

中国资本再度出手 中澳医疗保健行业并购持续升 - 2
资料来源:Austrade,Complementary Medicines in China,2017

澳大利亚是对保健品监督最严格的国家之一,在澳大利亚保健品被纳入药物管理,因此澳大利亚所产保健食品和药物一样,其配方也要经过反复的实验室试验和临床试验之后才被推向市场。而海淘和代购的兴起,为国内消费者购买海外保健品打开了方便之门。由于澳洲保健食品太火,澳洲药房被各类中国代购们挤满,不少保健品在上货开店半小时内就被抢光。

澳洲资产魅力直追美国

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至2017年,中资对澳医疗保健行业的收购共有16起。2015年投资额为25.5亿澳元。2016年为13.5亿澳元,2017年为15.8亿澳元。

中国资本再度出手 中澳医疗保健行业并购持续升 - 3

2015年绿叶集团旗下的绿叶医疗集团以9.38亿澳元收购澳大利亚第三大私立医院集团——Healthe Care。当年合生元砸下13.86亿澳元收购了 Swisse 83%的股权。

由于2016年没有这样大规模的并购,中资对澳医疗保健投资降至13.5亿澳元,相当于中资对澳投资总额的9%,但也高于农业(8%)投资比重。 2017年中资对澳医疗保健投资略有回升,录得15.8亿澳元。

期间的主要收购案包括:

华润集团携手麦格理资本收购澳大利亚最大的癌症与心脏病治疗服务提供商Genesis Care多数股权。详见本网报道《中澳财团投资获批 17亿入股癌症医疗服务商》 

中国A股上市公司人福医药集团及中信资本联合出资收购拥有Skyn、Lifestyles、杰士邦等多个国际品牌的澳洲橡胶设备制造商Ansell,对价8亿澳元。详见本网《人福医药携中信资本斥6亿并购安思尔避孕套业务》 

中国中小板上市公司恒康医疗耗资超过17亿元人民币收购澳洲第二大影像诊断企业PRP公司70%的股权。

中国高达投资与澳洲QIC昆士兰投资公司、高盛联手以10亿多澳元收购癌症医疗服务提供商ICON集团控股权。详见《QIC财团成功收购澳最大癌症治疗集团ICON》 

据毕马威的数据,在2015-2017年三年间,中资对澳医疗保健投资为55亿澳元,而在同期,中国对美国的卫生、制药和生物技术行业投资约为56.7亿澳元(44.7亿美元)。澳洲医疗保健行业的“魅力”可见一斑。

民营乐当“回头客”

近年来,中国企业在澳大利亚的医疗投资激增,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更值得关注的,是这背后的新趋势。

据毕马威分析,中国对澳大利亚医疗保健的投资可分为医疗保健产品和医疗保健服务这两个广泛的领域。2015年和2017年之间,属于医疗保健产品的中国投资额占比47%,属于医疗保健服务的中国投资额占比53%,这两个领域的投资几乎各占一半。

以区域来看,中国对澳大利亚医疗保健的投资主要集中在新南威尔士州、维多利亚州和昆士兰州。虽然大部分交易都是在这三个州完成的。新南威尔士州在2015-2017年吸引了中国医疗保健投资的49%,其次是维多利亚州,为45%,昆士兰州是6%。但其它州也有一些被中国资本看好的标的公司。

今年早些时候,嘉富诚基金董事长郑锦桥教授在接受本网采访时透露,2018年嘉富诚与国内知名投资机构信中利联手,共同发起1亿澳元的大健康产业并购基金,目标是将澳洲最新科研发明和领先的生物及医疗技术与中国市场相结合,给投资人带来丰厚投资回报。

毕马威发现,从这三年的并购案例来看,与对资源和能源领域的投资不同,中国民营公司正在竞逐澳大利亚医疗保健领域,私有资本在这一投资领域的占比达80%,国企仅占20%。

这些中国民营企业在澳洲医疗保健行业投资的一个显着特点是,在做过初次投资后,他们正在变成“回头客”。 2016年尤其明显,这一领域有71%的中国投资是再投资。

绿叶即在澳洲进行“连环并购”的一个典型。

2015年底,绿叶医疗集团从私募基金手中买入本地私营医院集团排名第三的Healthe Care,收购价格为9.38亿澳元,次年四月完成交割,当时被一些市场人士称为中企“最贵”海外医疗资产并购。2017年5月,绿叶再以以1.55亿澳元收购澳洲私立医疗集团Pulse Health。详见本网报道《绿叶在澳连环并购 中澳医疗投资将入黄金期

一个显着特点如前所述,中国投资者正在越来越多地关注出口或能够出口到中国市场的标的公司。

销售保健品的电商平台已对传统的销售网络形成巨大冲击,并降低澳大利亚企业的准入门槛。Swisse和Blackmores等公司正是利用了电商渠道,成为中国前十大保健品牌。Swisse通过阿里巴巴集团的在线零售商天猫(Tmall)在中国正式展开了产品的销售,因此合生元投资后便可获得这部分中国市场。

毫无疑问,有良好线上基础的澳洲医药保健品牌,会继续成为牵引中资视线的热门目标。

并购“暗箭”

为遏制由于美联储加息及人民币走弱带来的资本外流,中国政府已于2016年下半年对中企境外投资施加限制。2017年8月,中国发改委等四部委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引导和规范境外投资方向的指导意见》,采用“鼓励发展+负面清单”模式,进一步引导和规范企业境外投资方向。

德勤认为,中国国内政策因素,再加上外国政府加强监管举措及政治潜在的不确定性,中国企业境外并购或将受到影响。

德勤的数据也证实了这一放缓的趋势:自2016 年第四季度起,中国生命科学与医疗行业出境并购出现放缓,2016年第四季度和2017年第一季度分别录得交易10起和9起,涉及金额各为10.0亿美元12.6亿美元,相比2016年第三季度的高峰,已出现明显回落。

而从并购本身来看,并购能够给收购方带来协同效应实现公司增长,这一期望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合理的估值的基础上。

数年前就有德勤专家认为,生命健康行业并购活跃,部分公司估值已经脱离合理范围,而来自中国的投资者开价都不低,动辄几亿美元甚至十几亿美元。对于收购方来说即使并购后成功地整合和运营,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达到预期收回投资。如果在并购前不能进行合理的估值和全面的财务分析,导致最终交易价格过高,将会对收购方带来沉重的财务负担。

并购之后的整合风险同样可能成为失败的“暗箭”。

中国医药企业在海外并购中普遍遇到投后整合的瓶颈。由于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加上文化和理念的差异,以及国内外医疗体制和管理模式的差异(中国的医疗服务市场是封闭式的政策市场,而欧美等国的市场是竞争市场),不少企业和投资机构在企业整合上还不够顺畅。

也正因此,汤臣倍健在其收购Life-SpaceGroupPtyLtd100%股份公告中如是描述本次交易完成后的面临的整合风险——

“标的公司为一家境外公司,其主要资产和较大比例业务在澳大利亚,与本公司在法律法规、会计税收制度、商业惯例、公司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经营管理环境方面存在差异,存在交易完成后整合无法顺利实施以及整合效果无法达到并购预期的风险。”

德勤之前在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时曾建议,企业在完成并购后需要对公司治理结构、当地政策法规以及产品生产标准三个方面进行调整,以求发挥最大的协同效应。

首先,需要思考收购后对被收购方的公司管理人员的安排,两家公司的策略如何有 机地保持一致。

第二,跨境投资需要充分了解不同地方公司和行业的法律规定,充分运用政策给予的优惠以及避免违规。

最后,收购方及被购方在生产药物、医疗设备以及提供医疗服务上由于规定不一,标准也会不同,公司在并购后应思考如何处理由于生产标准不一带来的对成本和效率的影响。总之,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中国资本在海外医疗服务市场的投资会日趋成熟。相比国内市场,投资海外医疗服务市场具有较好的投资回报率,但这其中也蕴含巨大风险,必须谨慎对待,做好充分准备。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