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1月22日 18.8°C-20.6°C
澳元 : 人民币=4.72
珀斯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中间之声》第一集:澳洲华人今昔及澳中关系历史回顾

2019-01-31 来源: 中间之声团队 评论0条

策划、主持人:皮德.佛雷(PeterFray)

《中间之声》第一集:澳洲华人今昔及澳中关系历史回顾 - 1

策划、主持人:孙皖宁(Wanning Sun)

《中间之声》第一集:澳洲华人今昔及澳中关系历史回顾 - 2

写在前面

过去40年里,全球尤其是西方社会见证了中国的快速崛起,也日益真切的感觉到了中国崛起对现存世界格局带来的冲击,对有关国家在政治,文化,经济,军事,安全,甚至是心理感知,意识形态等多层次领域产生的影响。

在中国崛起及全球大局势动荡多变的背景下,过去的2年里澳大利亚发生了一场涉及面广泛,影响意义深远的大辩论。这场辩论围绕的主题是中国崛起,及其对澳大利亚的影响。辩论双方就中国的崛起对澳洲来说到底是机遇还是威胁,崛起的中国是朋友还是对手出现明显分歧。

让人关注的是,在这场争论中,出现了带有情绪色彩或以点盖面的偏向描述或争论,有些看法受到利益驱使或固有观念影响,有些人深陷其中,有些人饱受困惑,更进一步,如果对这个辩论不加以理性引导而任其偏离轨道,将会对澳大利亚将来国家利益,经济繁荣,人民福祉带来不利影响。

有鉴于此,悉尼科技大学的两位教授皮德.佛雷与孙皖宁策划主持了一台名为《中间之声》的视频/音频系列访谈节目。他们希望从中性中间的立场,客观学术的角度对这场辩论进行一个系统的回顾,理性的审视,及深度的探究。就这场辩论中所讨论的问题,他们把这方面的专家学者,亲身实践者,对该问题最有发言权事件主角们请来,将所涉及的事件或问题客观的呈现出来,并一起探讨分析。希望读者听众可以据于客观完整的信息而作出自己的判断。

正如两位教授在节目里解释的,这台节目之所以被称为《中间之声》是因下面几个原因:一,澳大利亚越来越多地夹在中美之间,二,当然,顾名思义中国就是中间王国。三,有很多人陷入了关于中国和澳大利亚的辩论之中。最主要的两位教授认为,在这场经常激烈而分歧的辩论中,可以找出有一条富有成效的中间路线。节目策划者的思路在哲学层面上,就是类似亚里士多德的中间理念或者孔子的中庸之道。而从这个取名中,我们看到了作者们制作这台节目的出发点及宗旨。

《中间之声》第一集:澳洲华人今昔及澳中关系历史回顾 - 3

《中间之声》第一集:澳洲华人今昔及澳中关系历史回顾

本集嘉宾介绍

《中间之声》第一集:澳洲华人今昔及澳中关系历史回顾 - 4

史蒂文. 菲茨杰拉德(Stephen FitzGerald),第一位澳大利亚驻华大使,中国问题专家,ChinaMatters智库董事长。

《中间之声》第一集:澳洲华人今昔及澳中关系历史回顾 - 5

达芙妮(劉瑞馨,Daphne Lowe Kelly),华人社区领袖,澳洲中国遗产协会前会长。200年前第一代华人澳洲移民的后裔。

本集主题简介:想要理解判断中国崛起对澳洲的影响,首先离不开充分了解认识澳洲华人的历史及他们对澳洲社会的贡献。达芙妮家族来澳200年的经历应该是澳洲华人社区一个典型代表及历史缩影。 准确了解中国,尤其是澳中建交开始的澳中关系史是对判断未来中国对澳洲影响的关键。显然,作为首任澳洲驻华大使,中澳建交见证人及内幕知情人,以及过去40多年里长期致力于中澳关系,中国问题研究的专家,史蒂文也该是这个话题上最有发言权的人。

《中间之声》第一集嘉宾陈述的主要内容:

史蒂文一开告诉主持人,他是73年初抵达北京, 76年底离开那里。当时街上很少人,更是很少看到外国人,而且外国人很难与中国人交流,实情是中国政府也禁止这种交流。

虽然中澳关系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归功于很多澳大利亚人的努力,也包括了澳籍华人,但是到1973年,澳大利亚与中国已经中断了23年的外交关系,所以当时的情形就像把断肢再植,要找到所有的神经末梢并将它们连接起来,这个无论是对学术人员,体育人士,或政府官员等都是巨大的挑战。这个挑战还因为当时还是毛泽东时代,官员们对外交举措可以做出应对的方面受到相当限制,你不能做任何类似于你在中国10年后可以做的事情。

斯蒂文告诉主持人这样一件事来说明只有对中国足够了解才能对它做出正确的预判。1976年斯蒂文将要离任时,他给堪培拉写了一份正式的汇报,其中预言,毛泽东去世后,中国将会发生很大变化,它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将会被淡化,中国人将获得自由。斯蒂文当时论点的依据是他的观察:中国是典型的唯物主义社会,也不信神,因此,当中国人一旦有机会自己谋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花钱,尤其是还可以赚一点的时候,他们会跳进去。中国社会中的一些元素组合使得它对物质激励非常敏感。中国人比较勤奋,中国社会对教育极其重视。另外,还有儒家的秩序观念,孝顺的观念和与之相关的约束以及社群的凝聚等种种因素组合。据此,他从大使馆形成的看法是,如果一旦移开所有那些被共产主义或毛放在中国社会之上的表层结构,这将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所以他当时预测到世纪之交,中国可能会有10%的经济增长率。后来邓小平提倡致富及其后40年的改革开放的事实证实了他的预言。但1976年写成这个报告时,所有不了解中国的堪培拉的人都在取笑他。

斯蒂文表示,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的观点,任命他的魏特曼(Whitlam)下野后,他继续与后来的政府继任者沟通,使得他的有些观点得到了政府的认可,斯蒂文此后写就并上报的另一份报告中特别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澳大利亚必须为促进与中国的文化关系付出巨大努力。他指出,我们必须有这个支撑,否则我们将对中国一无所知,我们会疏忽大意,而且当它成为一个硕大巨人时我们将无法驾驭。由于他的这个观点,后来政府成立了名为澳中理事会(Australia-China Council)的机构,该机构在自那以来的40多年里做了大量工作,以促进两国文化,教育和科学交流。

问及当前的辩论,史蒂文指出,主流英语媒体中有一种反华情绪日益增长的趋势,而联邦政府的某些部门为某些记者选择性的提供信息等等因素让事件更为扭曲。对中国的描述关系到我们与中国的关系,因此,我们应该慎重对待那些“中国试图接管澳大利亚”的指控,并且谨慎看待那些对澳大利亚华人存有的质疑。

史蒂文回答主持人的问题时说,在某种程度上,澳大利亚也有对中国的就事描述,但这是一个很大程度上受到美国观点左右的过时描述。只要中国不太傲慢, 你可以忍受这种观点。但现在中国开始傲慢了,所以政府就不知到道怎样如何处理这种陈述,这就是问题所在。

主持人问及,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史蒂文分析道,这是综合的因素使然。对于政客来说,其中很多是关于国内选区的民众意向。但对于那些机构来说,更多的是反映一种意识形态方面华盛顿同行对中国的看法及立场。现在我们看到我们自己的情报和安全机构(华盛顿的同一机构)所持的观点为,中国是一个威胁,几乎要宣称为敌人了,只是还没有真正使用这个术语而已。

对于这种情况,史蒂文表示,有关对中国的叙述我们必须就事论事。在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的政府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试图对我们周围发生的变化,那种将在我们内心产生巨大影响力的变化,以及我们在接下来的10、 20、 30年里将如何应对处置这些变化制定一个长远的看法,因为无论好坏,变化就在那里。

史蒂文透露,他与琳达将做出一个草案,然后召集来自各个层面的人士,尤其包括那些比较关注中澳关系的人,商界人士,社会人士等等举行一些头脑风暴会议,大家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不一定都是对中国友好的观点,所有观点都可以碰撞.....这个过程后,我们把讨论综合整理成一份提案草案。那个草案成文后拿出来供公众讨论,然后进一步修改发展成一个我们希望可以被政府和反对党接受的关于中国的陈述文件。

本集另一位嘉宾,第一批移民后代的达芙妮告诉主持人,她的第一个有实际记录的,来到澳大利亚的亲戚是她的外祖父,大约在19世纪90年代到达,来澳后,他成了卡姆登区(Camden)的一个市场园丁。由于白澳政策的出台,当她的父亲在1920年想来到这个地方时,只能设法先去新西兰后来才迁到澳洲。她父亲是一名水果和蔬菜店店员。后来赚了点钱回到中国老家娶了她的母亲,但在他们结婚后的头10年里,父亲在海外,母亲则居住中国农村。那些早期的来的中国人都过得十分艰辛。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来自乡村,他们中的很多人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但是他们愿意努力工作,因为他们深知有家庭亲友需要他们的支助,就像她的父亲。

主持人问及达芙妮关于中国移民在澳大利亚挫折与成就时,达芙妮表示,将时光退回到19世纪,特别是在1852年左右开始的淘金热时期,相当数量的中国人第一次在金矿区引人注目的出现。不幸的是他们不受欢迎。他们被看成是'另类',因为当时仍然是在清朝时期,中国男人仍然会有他们的辫子。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会说英语,他们吃不同的食物,所以他们是完全不同的。不幸的是,由于这个原因,殖民地维多利亚州政府于1855年颁布了第一个反中国立法,以限制中国人来澳大利亚的数量。所以从那开始......对中国人的攻击时有发生。

达芙妮也向主持人表示,尽管200年来的移民之路历尽艰辛曲折,但她也遇到很多优秀移民的成功故事,像张任谦(Victor Chang)这样的著名心脏外科医生。也有像John Yu这样的儿童医院院长, 1996年的澳大利亚年度人物,还有数学老师Eddie Wu等等。拿她自己的家族为例,她的侄女和侄子们的工作几乎涵盖了所有专业领域。达芙妮表示很为自豪的是,当年她的父亲在他到达新西兰时甚至通不过英语测试,而最近他的一个孙子在参加新西兰的英语和拉丁语考试中拔得头筹。

当主持人问达芙妮,这里的中国社区的一些人担心白澳政策的一些阴影了回来了,你认为这种恐惧是否有依据?达芙妮回答道,她认为在过去的两年左右,从政治捐款问题及Sam Dastyari事件开始,很多带有情感色彩的言论一直在发酵,尤其是现政府一直在推动“外国影响力立法”。这肯定会对很多人产生影响,尤其是对140万人来自广泛的背景,具有中国血统的澳大利亚人。

达芙妮指出,澳大利亚中国人在澳定居的历史是澳大利亚历史的一部分,至今这一部分的历史重要性几乎没有得到什么认可。虽然现在有些研究正在开始,但还不多,她非常感兴趣的是澳籍华人应该懂得了解他们自己的历史并记录下来,这不仅仅是为了他们自己而是为了更广泛的传播。

本文是由节目制作者授权,根据英文版《中间之声》第一集的原版录音翻译、节选、综述而成。本文尽量表达反映原录音中主持人与嘉宾的原意。

(文:中间之声团队)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