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1月03日 23.1°C-23.1°C
澳元 : 人民币=4.55
珀斯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依我之见,留学生和第一代移民根本没有“融入美国社会”的必要!(组图)

2019-08-26 来源: 北美全知道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不管是留学还是移民,几乎每一个来到美国的中国人,或多或少都会被别人或是对自己问起“融入美国社会”这个问题。那么,在大多数中国人的概念中,究竟怎样才算是“融入了美国社会”呢?

依我之见,留学生和第一代移民根本没有“融入美国社会”的必要!(组图) - 1

社会是一个巨大而抽象的概念,身处任何一个国家,我们所能看到的,并不是一个抽象的“社会”,而是一个个具体的人。所以,当我们说一个中国人“融入了美国社会”的时候,除了表示这个人已经习惯了美国的生活之外,更主要的是指他交了美国朋友,进入了美国人的社交圈。

但光有美国朋友是不够的,如果你交的朋友都是在美国的黑人、亚裔、拉丁裔,咱们的很多同胞仍然不会觉得你已经融入了美国社会,因为这些美国人的圈子,在他们眼里也并不是美国的“主流社会”。

狭义地说,只有进入以WASP(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为主的社交圈,才是很多中国人心目中真正“融入了美国社会”的标志。

01 

且不论这种判据是否涉及种族歧视等等问题,如果真以此为标准,那么:中国人要“融入美国社会”有多难?

显然,到美国时年龄越小,融入就越容易。而根据我对学校里一众中国本科生的观察,在这些高中毕业之后来到美国的年轻的中国人里,真正能和美国小本打成一片的,也不是多数。

大部分中国学生,依然喜欢凑在一起做作业。上实验课分组,我必须特意把中国学生分到不同的小组,因为自由组队的时候中国学生必然扎堆坐在一起。本科生尚且如此,像我这种在国内读完大学,再来美国读理工科研究生的人,就更难真正和美国人深交了。

你想啊,本科毕业,我都二十多了,性格、爱好都已定型。像我这种不爱体育、不看漫画、不打游戏、不泡吧,业余爱好主要就是看看历史、写写文章的中国人,能和普通美国人有多少共同语言呢?

和办公室里的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同学,除了讨论专业问题以外,也只有聊起各国文化差异的时候话比较多,平时也就是随便寒暄应酬几句。几年下来,我的社交圈,依然还是差不多同时过来的中国同学。

出了国依旧只和中国人混在一起,在有些人看来是一种混得很失败的标志。刚开始一段时间,我自己也是这么想的。于是,我也尝试着更主动地去和美国同学“social”,无奈,臣妾实在是做不到啊。

美国同学都很友善,而且都挺话痨的,可是,我真的有必要为了找到共同话题而硬着头皮去看那些根本不感兴趣的超级碗比赛么?

依我之见,留学生和第一代移民根本没有“融入美国社会”的必要!(组图) - 2

02 

后来我才意识到,我根本没有什么“融入美国社会”的问题,因为按很多人的标准来看,我连中国人的社会都没融入过。

幼儿园的时候,我被老师起了个“小麻雀”的外号,就是因为话痨。也许是小时候把话都说光了,年纪越大,我的话越少。

到了高中毕业,脑电波还跟我处在一个频道上、可以经常深聊的朋友就只剩下一个了——如果你曾在我其他文章里看我提到过一个“搞艺术的朋友”,那肯定就是他了。

不管什么时候,哪怕两三年没联系,只要一搭上话,我们两个都会立即脑洞大开,口若悬河,谈天说地,完全没有朋友久别再见时的生疏感。

而与此同时,我越来越觉得,身边很多人的闲聊都相当无聊无趣,哪怕有些人已经够得上“高级知识分子”的资格了。

举个例子,那天带我儿子在小区游乐场玩。另两位中国朋友在一旁聊天,他们就一个申请EB1绿卡的细节问题翻来覆去讨论了有半个小时之久。

所说的无非是审批速度慢影响了去公司报到,于是给州议员写信求助,然后议员办公室又如何如何回应。

我一边看着儿子玩,一边听着其中一位反反复复地抱怨“唉呀什么破效率啊~” 另一位则反反复复地宽慰“啊没事很快就能下来的。”

在我看来,这种事情,既然该做的、能做的都已经做了,要等的还是得等,真不知为这点事说那么多话有什么意义,简直无聊到死。如果这就是传说的社交,那我还是不要好了。

而在美国这几年新认识的真正谈得来的中国人也就那么两三个。其中一位,恰恰也是那种平时没什么话,但可以和我一起在零下十度的晚上扛着望远镜和照相机去学校农场拍月亮和星空、引来巡逻的条子叔叔一遍遍问候的基友。

高中时读到王小波说的一句话:无趣的人生不值得过。我大概就是那会儿中了毒,开始觉得无趣的“天”不值得聊。于是大多数时候都懒得开口的我,不管是美国社会还是中国社会,都通通“融”不进去了。

更要命的是我偏偏娶了个很会聊天的社交达人作老婆,她既可以跟我聊虐猫狂人薛定谔、明白数字“42”的特殊含义,也可以跟邻居讨论月饼的做法、口红的颜色,于是我就更懒得张嘴了。

好像有点跑题了。总而言之,对跟我有类似背景的中国人来说,“融入美国社会”是很难的——像我这样的社交无感者,就更是困难——当然,对此我早已经皮糙肉厚、满不在乎了。

03 

但接下来的问题我觉得更有讨论的意义,那就是:

外国人真的有必要“融入美国社会”吗?

那些将在国外的中国人喜欢扎堆作为缺点而炮轰一番的人,肯定是没见过韩国人、印度人在美国是怎么扎堆的。

以前在研究生宿舍住的时候,常有一帮韩国人深更半夜在外面抽烟、聊天,声音太大被人打911举报的;在外面租房子,更有本来只能住三人的公寓挤进六七个印度人然后被房东发现轰出去的。

还有一些身在国内的人,喜欢对那些到了美国却不会英语只能住在唐人街的中国人语出讥讽。他们大概也不知道美国很多城市一样有“韩国街”、“越南街”,以及更早时候的“小意大利”。

在新英格兰地区,经常可以看到,某片地区的小镇名字全是 -ville 结尾,那便是当年法国人聚居的地方;而有些地方则满眼都是“考文垂”、“曼彻斯特”这样熟悉的名字,自然全是英国来的移民住的地方。

在我学校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镇,很多年前有一家纺织厂招了许多墨西哥和波多黎各工人,如今纺织厂早已不复存在,小镇上则住满了拉丁裔的新老移民,英文说得比我的西班牙语还差的大有人在(我不会说西班牙语)。

一批一批先后来到美国的移民,无不以“扎堆”开始自己的新生活,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老婆刚来的时候,去上面上外国人的免费英语课。第一天去报道,老师问大家的名字,有几个中国人就报上自己的英文名字,老师连连摇头,说没有必要,不管什么国家来的,大家都用自己的原名就好。

然后老师就努力地反复练习这几位中国人的名字发音。还有一次,一位中国同学问起“纯正的美国口音”,老师有点哭笑不得地说:“你觉得波士顿口音和纽约口音哪一个更American?”

依我之见,留学生和第一代移民根本没有“融入美国社会”的必要!(组图) - 3

04 

除了寻找共同的聊天话题以外,取一个英文名和“说纯正口音的美语”,是很多追求“融入美国社会”的中国人最喜欢抓住的着力点。

这其实是一种推己及人的误解。因为在国内,我们很容易因为一个外国人取了个中文名字,并且说得一口流利的中文甚至方言而认定他“喜欢中国文化”、“融入了中国社会”。但这一套放到身在美国的中国人身上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因为在美国这样一个由一批又一批的移民组成的国家的国民眼中,“外国人”这个概念和中国人在中国所看到的“外国人”是不一样的。

说白了,对美国人说,尤其是大城市的居民,再古怪的名字他们都见过,说话的口音再独特他们也见怪不怪。没人指望一个外国人会有一个英文名、会说“美国口音”的英语。

“Diversity”是一个在美国经常听到的词,这里面不光有反对种族歧视的意思,还有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文化多样性就是这个社会的常态,而不是新来的文化在“融入主流文化”之前的过渡状态。

无论是出于意识形态或是别的什么原因,你大可以吐槽美国宣扬的价值观是虚伪的,但美国社会多元文化并存的事实却是客观存在、毋庸置疑的。

也正因为这种观念,描写纽约意大利移民黑手党的电影,名字就叫《美国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同样,这部电影里出现的当年唐人街的鸦片馆,也一样是“美国往事”,而不是“中国往事”。

唐人街也好,小意大利也好,它们都是美国社会的一部分,不能把它们看成是中国或是意大利在美国的“租界”。

依我之见,留学生和第一代移民根本没有“融入美国社会”的必要!(组图) - 4

所以我认为,对留学生和第一代移民而言,其实也根本没有什么“融入美国社会”的必要性。本来嘛,你在美国工作、学习、生活,你就是已经是美国社会的一部分了(哪怕是暂时的)。

如果你对自己的经济或是社会地位不满意,想要挣大钱并且“跻身上流社会”,那就去努力咯,这是很正常的心态——所谓的“美国梦”嘛;

但如果你总觉得除了经济因素,在文化层面上还有那么一个抽象的、“高大上”的“美国社会”存在,并且需要刻意改变自己而去“融入”它,那其实反映的还是内心深处一种毫无必要的自卑心态。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