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从“爱国者治港”看北京对台的“底线思维”(组图)
本文转载自多维新闻,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北京时间3月4日,2021年中国两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召开。事实上,在中共两会开始以前,外界多预测此次中共有极大可能性聚焦于港台等议题。但随中共向外释出修改“香港选制”的消息后,包括台湾学者在内的分析,多以为北京当前主轴仍放在香港身上,因此有了不少“重港轻台”或“急港缓台”的声音。
2021年中国全国人大会议前夕,发言人张业遂出席3月4日晚首场新闻发布会,回应香港选举制度修改问题。(央视视频截图)
但事实如此吗?确实,从两会开始至今,中共凡提及台湾问题,通篇一律强调的仍是诸如“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高度警惕和坚决遏止台独分裂活动”等话语。听起来千篇一律的言论,就容易让台湾各界产生松懈,同时也会认为这与蔡英文春节前的对陆喊话,以及后续内政官员的安排,应有收到北京的“善意”回应。毕竟,中共两会并无如外界所猜测般将制定与台湾高度相关的《国家统一法》或是更具爆炸性的政治制度安排。
然而,如若细致的探究,北京对台的“启示”则尽在“对港”的治理脉络中。首先,需了解的是,眼前备受台湾关注的修改香港选制话题,实质上并非横空出世,而是中共在历经2019年香港反修例风波后,为了“稳住”香港,因而接连颁布“港区国安法”、并强调将落实爱国者治港,如今香港选制的改革,更可视为中共在处理香港问题一系列作为及一贯思路的下一阶段重点工作。
事实上,若理性回顾香港自1997年回归至今,北京数次面临香港政治社会风波时,大多是克制的。2002年,北京曾要求港府就《基本法》第23条具体条文进行立法,但在2003年“七一游行”50万人强烈反弹下,该案无疾而终。即便后来北京多次提醒港府,但始终认为港府有能力解决,而未强硬插手。
2011年,香港政府原预计推出《德育及国民教育科》,要求香港学生“加强和和谐团结、关爱家国的情怀”,但经多家媒体揭露该教材过度贬低欧美民主政体,以及对中国大陆“隐恶扬善”,后在多数香港市民反对下告终。同样的反对港府政策事件,在2014年的占中运动、甚至2019年因反修例事件导致港府撤回《逃犯条例》以平息民愤等作为看来,都能看到北京意图维护“一国两制”运行的决心。
然而,陆港间的内部矛盾,北京尚能容忍退让,但这并不代表港人就能够无限上纲,以保护“两制”为由,不断触及“一国”红线。尤其在香港反修例事件过程中,不少港人及团体在中美关系不睦等国际氛围下,寄望由境外势力协助香港往西方式民主、乃至于更激烈的希望脱离中央控制的作法,显然就触及到北京最为敏感的神经。随后,可看见北京不甩欧美压力,也不因任何外来压力而退缩,随后出台“港区国安法”、抛出“爱国者治港”原则,再到如今的香港选制改革。
也就是说,假使香港泛民派别能在2014年港府倡议的政改方案“袋住先”(粤语:能得甚么要甚么,得不到的日后继续争取);2019年,在港府撤回《逃犯条例》的情境下就此收手,无论如何也不会沦落现在毫无任何谈判的空间与利基点。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闭幕会,由汪洋主持并发表讲话。(新华社)
但吊诡的是,当民进党政府一边戒慎恐惧的呼喊着“不能让台湾沦为香港”时,却又总用与香港同样的方式,把台湾往“最有可能变成香港”的方向推进。而依当前局势看来,如果香港终究不可能脱离“一国”,而两岸也注定难以脱钩。
如今,通过中国两会的议程,外界可以只看到“重港轻台”,但身处两岸漩涡中的台湾却不能视而不见,因为唯有理清此一脉络,才能从中看见两岸关系应有的政治平衡与智慧。也因此,北京绝非“急港缓台”,而是在看似云淡风轻之际依然重视台湾。“魔鬼藏在细节里”,台湾应该看到更多。
本文转载自多维新闻,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