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2月20日 33.9°C-36.2°C
澳元 : 人民币=4.54
珀斯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纽时:有关安倍之死,中国网友的反应这次够真实?(组图)

2022-07-15 来源: 纽约时报中文网 原文链接 评论2条

本文转载自纽约时报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小粉红”言论固然存在,但网络上也有许多不同的声音,显得更为多元。这种多元体现的是中国网民的真实心态,还是政府刻意引导后的结果,抑或二者兼而有之?

纽时:有关安倍之死,中国网友的反应这次够真实?(组图) - 1
民众向日本在位时间最长的首相安倍晋三致哀。Credit...Kimimasa Mayama/EPA, via Shutterstock

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被刺杀引发了全世界的震惊和哀悼,相比之下一些中国民众和网友欢天喜地的反应显得格格不入,受到了国际关注。

但如果放眼全网,浏览各个平台中国网民的相关评论、跟帖,你可能也会发现,这次中国网民的反应似乎比对近期大多事件表现出的民族主义情绪爆棚的反应都更多元。

这种多元体现的是中国网民的真实心态,还是政府刻意引导后的结果,抑或二者兼而有之?

民族主义情绪一旦被激发,极端的言论和行为总是很难避免,中国人对欧美日等国家的长期积怨更是容易在当下事件的刺激下一点就着。

1999年科索沃战争时,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北约轰炸后中国国内民众走上街头示威,在南京市中心新街口附近,我亲眼目睹了游行者在砸了麦当劳塑像之后又顺手砸了一家名叫“加州牛肉面”的小饭馆,全然不顾老板也是中国人,出售的食物跟美国也没有任何关系。

2012年日本购买钓鱼岛引发的中国国内反日示威中,开日本车的中国人车被砸、人被打的恶性事件至今仍让一些人心有余悸。

疫情期间沈阳一家粥店打出的“热烈祝贺美国疫情,祝贺小日本一帆风顺长长久久”的条幅同样让人大跌眼镜。

二战时期日军在中国的暴行在很多中国人心中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创伤,这成为了中国政府搅动民族情绪的得力工具,这次刺杀事件的受害人安倍被一些中国人视为日本军国主义遗存的化身。

在他去世后,一些中国网民历数他的“罪状”时,提到了推动修宪以恢复日本军国地位、参拜靖国神社、坚持钓鱼岛是日本领土、力挺台湾政府这些看来触碰到他们底线的“劣行”。

正是因为这些“新仇旧恨”,有店家打出“庆祝安倍归西,普天同庆,全店买一送一”的促销条幅;有人调侃凶嫌是“抗日英雄”;相关新闻下面出现“日方有难,八方点赞”、“愿枪手平安”的评论……这些反应看起来并不令人意外。

不过这次,网上能看到的中国网民的反应并不止于此。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自媒体,随处可见很多评论者引用《礼记》,用“邻有丧,舂不相;里有殡,不巷歌”批评爱国“小粉红”。

在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上,一篇题为《外网热议:为什么中国网民都在“庆祝”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被暗杀?》的帖子吸引了超过25万人参与,列在前三位点赞最多的跟帖分别是:“我没有庆祝,因为我首先是个人”、“丢人现眼”、“不要把真正的中国人和这群畜生混为一谈”。

连中国鹰派小报《环球时报》的前总编胡锡进也在推特上表明自己对安倍的同情,并呼吁更多中国人“把与他之间的政治纠葛放在一边”。

这些持不同意见的评论大多并没有被删,与“欢庆”的声音形成了对阵之势。这与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后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当时中国互联网上只见一片“挺俄”之声,而谴责俄罗斯入侵的评论几乎全军覆没、悉数被删。

这当然并不能说明中国已经放松了网络言论管制,而是更多与中国政府对此事的官方态度紧密相关。枪击事件发生后,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记者会上说中国对此“感到震惊”,希望安倍脱离危险并向家属表示慰问。

次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就安倍逝世发出唁电,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表示“深切的哀悼”。也有人指出,中国政府对安倍的哀悼并非最高规格,似乎显示了中国在这次事件上的态度有所保留,但这次“小粉红”的反应与官方立场至少表面上并不一致,网络审查在删帖方面也没有明确的指向。

反观俄乌战争相关的网络评论,那些与中国政府明里暗里坚定挺俄立场背道而驰的言论大多在网上活不过24小时。

但无论出于什么原因,这次网络监管的暂时宽容还是让外界看到了中国网民观点多元化的一面。一些外媒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在关于一些网民狂欢的报道中指出,中国的媒体和社交网络上不是只有这一种声音。

如今中国与世界逐渐拉开距离,疫情期间几乎“与世隔绝”、鲜见外国游客,各种采访限制使外国媒体驻华记者锐减。

去年河南水灾之后,当地民众围攻前来采访的外媒记者,时报专栏作者袁莉在关于此事的一篇文章中警告说:“世界需要做好准备,对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美国主要竞争对手的实地报道会越来越少。”

在这种情况下,网民的评论和兴起不久的民间“大翻译运动”正在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挥舞网络审查的铡刀,塑造看上去一边倒、有时甚至非理性的网上民意,不仅无助于人们认识真实的中国,大概与中国国家主席提出的“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目标也并不相符。

本文转载自纽约时报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2)
腐Sa
腐Sa 2022-07-15 回复
现在只能说家属节哀吧
小旻蔚
小旻蔚 2022-07-15 回复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