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1月28日 19.4°C-21.1°C
澳元 : 人民币=4.55
珀斯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中国最高温的城市,我想绕着走(组图)

2022-07-26 来源: 新周刊 原文链接 评论3条

反常的酷热已经打破了夏天的美好滤镜,想要在被热岛效应反复炙烤的城市里避暑,除了自我封印在空调房中,似乎别无他法。

但你可能不会察觉到的是,在没有空调的时代,避暑其实是一件十分奢侈的事情。每天吐槽快餐店一杯可乐半杯冰,但在古代,冰块的获取是横跨大半年的大工程。现在看来,“到底谁更热”这个问题可能并不那么重要,但依然牵动着人们的神经。 

中国最高温的城市,我想绕着走(组图) - 1

入夏后的广州,已经历几轮酷热。/视觉中国

席卷全国的热浪,已经不算什么新闻了。

冷涡退缩,副热带高压横行,甚至一度与伊朗高压连成一片,控制从华北到南方的广大地区,许多城市拉响高温警报,气温纷纷突破历史极值……气象专家们侃侃而谈,指出酷热的成因,却并不能平复高温下人们的焦躁心情。

哪凉快上哪呆着,成了盛夏里最大的奢侈。人们纷纷涌向地图的西北和西南,以至于网友感慨“朋友圈一半的人都去了西藏”。

但那些看上去凉爽宜人的旅行照片,显然不能给看客降温。环球同此凉热,老外也一样炎热的消息,也许才能带来一点点内心平衡:史所罕见的炎夏同样降临欧洲,连英国都在7月15日发布了有史以来第一个高温红色预警,萧伯纳听腻了的“好天气”,此时也终于成为奢望。

烈日烤焦了许多兴趣,懒得出门、懒得运动、懒得做饭,连针对酷暑本身的讨论和段子,也显得没什么新意。反倒是老生常谈的“火炉城市榜单”,还能激发起一些讨论兴致——谁让我们那么喜欢排名呢?

01 铁打的火炉,流水的城市

给高温城市排名,难度不亚于给名牌大学排名。虽然“火炉城市”的提法由来已久,但名单却并不固定。

把城市比作火炉,最早是在民国时期,沿着长江顺流而下,沿岸的重庆、武汉、南京三座大城市,被称作“三大火炉”。但或许是出于国人对“四大”的偏爱,“四大火炉”很快又取代了“三大火炉”,多出来的一个编制被南昌、长沙、福州、杭州、上海等城市反复争夺,至今没有定论。

近年来,随着郑州、西安、济南等北方城市在高温榜上表现抢眼,也有人提议“火炉城市”应该吐故纳新,适当吸纳北方新成员。还有人提出,“四大火炉”已经远远无法容纳中国的高温城市,于是“七大火炉”“十大火炉”的说法也应运而生。

其实,依照当今的气象监测水平,排出天气最热的几座城市,并不是什么难事,我国的气象机构也一直在更新相关数据,哪年哪月哪日,全国城市温度榜,结果一目了然。但无奈热与不热,很多时候更是个社会议题、文化议题,掺杂了太多个体感知和群体印象,精准的统计数字反而未必能够服众。

比如人口庞大的大都市,不一定热得过“中国热极”吐鲁番,但大城市喊热的人更多,在社交平台上的声音也更大。

中国最高温的城市,我想绕着走(组图) - 2

中国“热极”吐鲁番。/视觉中国

再比如同样高温下,气候潮湿的华南明显比北方更难熬,就是因为叠加了“温度高”和“湿度高”两重因素,令人在体感层面加倍不适。

总体来说,火炉城市依照纬度和地势分布,可具体到某一年或某一人的感受怎么样,就像是玄学了。

在海南贬谪了三年的苏东坡,感受过热带气候的炙烤,“岭南天气卑湿,地气蒸溽,而海南尤甚”。可大赦北归的这年夏天,苏东坡却感觉越往北走,天气越热,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如此描述:

“那年夏天突然来临,而且非常之热。他觉得自己从热带回来,为什么反觉得在中国中部会如此之热。”

中国最高温的城市,我想绕着走(组图) - 3

《苏东坡传》林语堂 著博集天卷 湖南文艺出版社,2016-6

不久后苏东坡就在距离三大火炉之一南京不远的常州病逝了,后世甚至有人猜测,中暑是六十六岁的诗人最直接的死因。

据说上世纪九十年代,知名学者易中天离开求学工作十几年的另一座火炉武汉,南下厦门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武汉天气不好”。但武汉的夏天,是否就比更靠南的厦门更热?这份对武汉气候的“指控”里,是不是还有其他所指?答案也只能见仁见智了。

02 夏日社会学

鲁迅的小说《风波》里,有一位唠唠叨叨的九斤老太,口头禅是从前的日子“天气没有现在这般热,豆子也没有现在这般硬”。

虽然这篇小说的写作时间和现在相隔整整一百年,但九斤老太的同道并未断绝,“以前就没有这么热”,大概是每年夏天出现频率最高的感慨。回忆中的夏天温度,通常会随着记忆的遥远程度渐次降低,“凉爽的童年”成为某种乌托邦般的存在,充满了城市化后的我们对田园牧歌时代的遐想。据说乾隆八年是中国历史上最热的一年,身在北京的外国传教士,测得了高达44°C的气温。当然,三百年前的数据可信程度如何,或许可以合理怀疑,不过按照记载,这年夏天整个华北的确被热浪包裹,受灾者不计其数。

气象数据的确支持夏天越来越热的判断,中国天气网统计了中国主要城市过去四十年的天气变化,气温的升高趋势十分明显。尤其是广为人知的热岛效应,与人们的主观感知相吻合。密集的现代建筑群拔地而起,坚硬的柏油和水泥取代植被,覆盖更多土地,加上现实生活的重压,城市的夏天愈发燥热难熬。

中国最高温的城市,我想绕着走(组图) - 4

热岛效应之下,城市的夏季愈发难熬。/视觉中国

其实不管是在现代还是遥远的过去,生活境遇的悬殊,始终左右着敏感的城市人对炎热的感受。同一个夏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过法。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梦华录》满足了人们对宋代繁华的想象,“冰淇淋源于宋朝”的夸耀广为传播。《东京梦华录》一书确实记载了不少当时的冰饮,比如著名的冰酪,果汁、牛羊奶加冰块的组合,听上去好像真是后世冰淇淋的雏形。北宋南宋交替,南渡的宋人也许把冰淇淋制作技术,也一起带到了另一座火炉城市杭州,周密《武林旧事》也有近似的记载。

中国最高温的城市,我想绕着走(组图) - 5

《东京梦华录》[宋]孟元老 著,侯印国 译注 果麦文化 | 三秦出版社,2021-5

这很容易让现代人产生宋朝人实现了冷饮自由的错觉,实际上在中国绝大部分的历史时期里,冰都是十足的奢侈品。传说中的硝石制冰,光是听上去就觉得繁琐昂贵,冬天采集夏天使用的所谓“窖冰”,才是古人用冰的主流。用冰窖藏冰,是历代皇室的传统,直到清朝的《大清会典》,仍详细记录了冬季采冰的壮观景象,开采量也十分惊人:凡纳冰,紫禁城内窖五,藏冰二万五千块;景山西门外窖六,藏冰五万四千块……

除了皇家,一些富贵之家也会享用窖冰,东南沿海地区甚至早就用上了冰镇海鲜的保鲜方法。清朝的苏州人尤倬,写过一首《冰窨歌》,描述采冰工人的艰辛:“君不见,葑溪门外二十四,年年特为海鲜置……窨户重裘气扬扬,指挥打冰众如狂。穷人爱钱不惜命,赤脚踏冰寒割胫……千筐万筥纷周遭,须臾堆作冰山高。堆冰成山心始快,来岁鲜多十倍卖。”

冰块冻伤了双脚也在所不惜,为的是多采一些冰,来年能多挣一些钱,这种矛盾的心态和“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卖炭翁类似。如此看来,北宋几位皇帝吃冰吃到生病、腹泻,崇祯皇帝在夏天冰敷降温的记载,也有了点朱门酒肉臭的意味。

03 空调:卷起来了?

1973年,科学家竺可桢发表了那篇著名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展示了历史上气候波动与社会发展的关联。

中国最高温的城市,我想绕着走(组图) - 6

气象学家竺可桢。/wiki

用气温解释历史,无疑足够直观,而对普通人来说,直观总有魅力。如果说温度真的能够一次次影响历史走向,那么上世纪初诞生的空调,绝对算得上是改变历史的发明,无愧于李光耀“最有意义”的赞美。导演英达的父亲、著名演员英若诚出身世家,据他回忆,当时英家在颐和园西北的温泉附近有专门的避暑之地,夏天大人们带着孩子乘汽车去消夏纳凉。而空调的普及改变了这一切,今时今日,应该没有人会把吹空调当做一种奢侈的享受了。曾经骇人听闻的空调病,也像网瘾症一样,在时代发展中逐渐少被提起。

中国最高温的城市,我想绕着走(组图) - 7

在城市中,空调已经普及。/unsplash

不过,随内卷概念的流行,空调也被贴上了“卷王”的标签:把冷气留给自己,把热气排向城市,天气越热,人们就越开空调,开空调的人越多,城市就变得越热……套娃之下,空调或许也给今夏的高温添了一把火。生活在压力山大的现代社会,人们就像二十四小时运转的空调一样,一刻也不能休息、一刻也不能离开令人疲倦的城市。比逃离北上广深还难的,或许是逃离火炉城市。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3)
小E狠狠摔手机
小E狠狠摔手机 2022-07-26 回复
重庆现在是四季如春,凉爽舒适,已经不是过去的火炉重庆了,不信你来试试,一试就知道。
Jasmine2012
Jasmine2012 2022-07-26 回复
还是昆明好啊,当大部分城市还在寒冷之时,昆明早已是春暖花开。最热的时候也就是五月份了,气温最高让人也能接受。当大部分城市热浪袭来之时,我们这里是凉爽之时,“大暑”也无奈何昆明
Totti_GO
Totti_GO 2022-07-26 回复
是否真正的在夏天体验过成都的生活?成都作为天府之国的中心,不是浪得其名,成都不仅物产丰富,美食遍布合城,名胜古迹市区内外都有。尤其这几年大力发展市内交通,成都的地铁线路东西南北都有贯通。所以,现在的节假日,市民离开市区外出非常方便。要说气候,四季分明外,气温最高也是将近摄氏四十度,但仅有那么几天,其他时间都是比较适度的。笔者把成都列为国内最热城市,并与“火炉”之称重庆相提并论,有些言过其实。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