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2月28日 13.9°C-17.8°C
澳元 : 人民币=4.53
珀斯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深圳一家三人先后捐献角膜遗体:给世界留下最后的意义(组图)

2022-12-21 来源: 澎湃新闻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今年3月,84岁的李宝兰安详地合上双眼,离开人世。根据她生前的遗愿,她成为了一名无语体师。无语体师,是医学系学生对解剖教学用遗体的一种尊称,寓意“不会说话的身体老师”。

深圳一家三人先后捐献角膜遗体:给世界留下最后的意义(组图) - 1

叶锦青、李宝兰一家旧照。受访者供图

李宝兰是这个家庭里第三位捐献角膜、遗体的人。2005年,她的丈夫叶锦青因高血压中风离世,所捐献的眼角膜先后让7个人的8只眼睛重见光明。2011年,她的儿子叶宁在罹患癌症后的第十五年不幸离世,也捐出了自己的眼角膜。

一家三人先后捐献角膜、遗体,他们家的捐献故事感动了无数人。“告别之日,亦是久别重逢之时。”深圳市红十字会微信公众号曾发文讲述这个家庭的捐献故事,并写道:“爱长存,代代相传,爱不朽。”

2022年11月上旬,叶锦青、李宝兰夫妇的女儿叶玮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最初,由于当时国内主动捐献器官、遗体的人很少,思想观念还没转变过来,作为子女,他们理解父母有爱心,却难以接受父母的决定;后来,在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响下,他们才逐步理解、接受捐献器官、遗体,并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推动这项公益事业。

澎湃新闻了解到,父亲去世后的第三天,叶玮签署了器官捐献志愿书;在家人的感召下,今年,叶玮的儿子也签署了器官捐献志愿书。

器官捐献,让逝者的“生命”换一种方式延续。叶玮透露,她的父母都是有大爱之人,早在25年前,两人就有去世后捐献器官、遗体的想法,他们觉得器官捐献是人身故之后“给世界留下最后的意义”。

深圳一家三人先后捐献角膜遗体:给世界留下最后的意义(组图) - 2

李宝兰生前照片 受访者供图

难以理解的重大决定

在深圳大学附属中学退休教师叶玮的心里,她的父亲叶锦青、母亲李宝兰都是有大爱之人,两位老人18年前就做了一个重大决定:签署器官捐献志愿书。

过了许久,叶玮才逐渐理解父母的选择,她觉得这和父母的人生经历有关。1933年,叶玮的父亲叶锦青在印度尼西亚出生,他在那里度过了少年时光。新中国成立后,叶锦青倍感振奋,响应祖国号召,归国建设新中国。1953年,叶锦青在海船上颠簸航行了7天7夜后,从深圳罗湖口岸踏上了魂牵梦萦已久的祖国。

回国后,叶锦青先后在上海、山东、东北等地学习,毕业后分配到华南理工大学任教并做科研。上世纪60年代,叶锦青被下放到老家广东陆丰,先后担任当地中学校长、工厂厂长、侨联主席等。1997年,退休后的叶锦青和妻子李宝兰随迁到女儿工作居住的深圳,一家人过着简朴安宁的生活。

叶玮表示,虽然工作地点、职业身份一直变,但父亲为人处世的风格却没变,为人正直善良,对待子女温和,乐于助人。叶玮回忆说,“几乎每一次,爸爸在街上看到陷入困难需要帮助的人时,都会毫不犹豫地倾囊相助。”有一次,父亲在街头的善意捐款明显是被欺骗了,面对家人善意的取笑,他没有生气,乐呵呵地说,“错就错了,总比错过帮助一个有需要的人好吧”。

1997年,叶锦青、李宝兰夫妇年仅36岁的儿媳因癌症去世。经历生命的脆弱与无常以及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后,两位老人开始思考,当生命走到最后,还能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如果生命可以延续多好啊!”感慨之余,李宝兰向丈夫提出捐献器官、遗体的想法,这与叶锦青的想法一拍即合,他们都觉得器官捐献是人身故之后“给世界留下最后的意义”。

夫妻俩随即向子女提出去世后捐献器官、遗体的想法,但这一决定并没有得到子女支持。叶玮表示,当时国内器官移植的技术刚处于起步阶段,社会大众普遍不了解器官捐献的相关知识。虽然知道父亲从小在国外接受的教育让他养成了开明的思想,观念也比常人超前,但他们子女还是没法理解、接受,毕竟当时很少人主动捐献器官。

2004年,叶锦青因脑溢血住院,昏迷了一个月。“医生告诉我,爸爸醒来之后,瘫痪或者变成植物人的可能性很大。”叶玮记得,一天夜里,母亲李宝兰和她聊到最坏的打算时,再次提及要捐献器官和遗体。当时,母亲跟她说,“如果你爸爸就这样走了,没有实现捐献的心愿,你真的不会后悔吗?”

李宝兰生前接受采访时表示,丈夫昏迷之际,她为了帮助他尽快恢复意识,经常会在他耳边放广播,说话给他听。丈夫通常都没太大反应,但提到捐献这样的字眼,他有时候会微微点点头。随着丈夫病情恶化,一天夜里,丈夫发着高烧,口中喃喃地说着什么,尽管言语含糊不清,但李宝兰凭直觉意识到,是关于遗体捐献的事情。于是,她向老伴承诺,自己一定会办好遗体捐献的事情。

叶玮开始反思自己之前的想法,“‘孝顺’二字,我平日里做到了‘孝’,可我真的做到‘顺’了吗?”叶玮决心达成父母的愿望,不让他们此生抱憾。随后,叶锦青和妻子李宝兰一起签署了器官捐献志愿书。这也是2003年深圳为器官捐献立法后,深圳市红十字会首次接到夫妇同时签署捐献器官、遗体的志愿书。

深圳一家三人先后捐献角膜遗体:给世界留下最后的意义(组图) - 3

李宝兰和女儿叶玮参加2019年“光明树”缅怀活动。受访者供图

一家三人先后捐献器官、遗体

归国侨民的身份,多元的教育背景,让叶锦青对生死有着超然物外的认知。相关影像资料显示,李宝兰生前曾在访谈节目中回忆丈夫叶锦青,“他曾对我说,我们来到世上本就不带任何东西,离开时也不该带走什么。如果可能,尽量为这个世界创造最后的一点价值。”

2005年7月,72岁的叶锦青永远闭上了眼睛。李宝兰生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丈夫叶锦青走的时候神态很安详,好像睡熟了一样。当她翻开他的眼皮的时候,发现他的眼睛“像婴儿一般明亮、纯净”。她觉得老伴仿佛还在注视着自己,注视着这个世界。丈夫的眼神也提醒了她,马上通知深圳市红十字会,争取尽快把丈夫的眼角膜捐献出去。很快,深圳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来到家中,经过协调,叶锦青的眼角膜被迅速送到深圳市眼科医院。

叶锦青捐献的眼角膜先后让7个人的8只眼睛重见光明,鉴于深圳当时条件受限,他的遗体在家人的努力以及深圳市红十字会和民政部门的协调下,捐献给广州一所医学院用于临床教学研究。

2011年,叶锦青、李宝兰夫妇的儿子叶宁,在罹患癌症后的第十五年不幸离世,他也捐出自己的眼角膜。

丈夫去世后,李宝兰将证明自己是器官捐献志愿者的身份卡片随身带着,她怕意外离世时,身边人不知道自己是捐献器官的志愿者,延误了捐献的最佳时机。她希望在自己生命垂危之际,看到这张卡片的人可以尽快联系深圳市红十字会,完成自己的捐献意愿。

2021年年中,84岁的李宝兰不慎摔倒骨折,经历了两次手术后,一直卧床。2022年3月20日,李宝兰离世。遵从遗愿,她成为了一名无语体师,成为叶家第三位捐献角膜、遗体的人。

澎湃新闻注意到,李宝兰一家曾荣获2013年“南山好人”、2014年深圳“十佳爱心家庭”等荣誉。对于自己和丈夫双双签署器官捐献志愿书的举动,李宝兰曾说,“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我觉得这是谁都能做到的事。”

生前,李宝兰是一名教师,将所有心血都倾注在她的教育事业上。对于死后捐献遗体,她曾表示,“我是当老师的,所以他们(医学生)把我解剖的那个时候,我是给学生上最后那节课。”

深圳一家三人先后捐献角膜遗体:给世界留下最后的意义(组图) - 4

叶锦青捐献纪念网截图。

爱的传承,第三代也决定捐献

以爱以善传家,在叶玮看来,父母的言传身教影响了她的一生。

叶家是一个“教师家庭”,除了叶锦青曾任教师,李宝兰也是一名教师,最后叶玮也成为了教师。受父母的影响,叶玮一直热衷公益事业。退休后,更是全身心投入。

据叶玮回忆,三十多年前,母亲还在老家任教时,了解有学生交不起学费,便自掏腰包帮助。有一年教师节,这名学生辗转来到他们深圳的家中,感谢曾帮助过他的李老师,家人才得知此事。

生前,李宝兰热衷公益,经常参与志愿者活动。据深圳市红十字会介绍,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之后,李宝兰常通过讲述自家的故事,向身边人宣传器官捐献的理念,也曾多次参与深圳红十字会的志愿服务活动。哪怕已80多岁高龄,公益慈善的活动中也时常能看到李宝兰老人的身影。

今年4月,在叶玮为母亲举行的线上追思会上,全国各地的亲友都在云端吊唁,满屏的弹幕、语音都表达着对老人的感怀和思念。“您的从容淡定、自强善良,还有您们家的家风,都让人感动”“您对我们慈祥的爱永留心中”“您永远让我们崇拜和爱戴”……叶玮没想到,母亲平日里的善举竟积极影响着如此多人,她再次坚定,要将父母的这份温厚善良的品质和无私利他的精神传承下去。

事实上,早在父亲去世后的第三天,叶玮就签署了器官捐献志愿书。在家人的感召下,叶玮的儿子今年也签署了器官捐献志愿书。一家三代五人登记捐献角膜、遗体,叶家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今年4月,深圳市红十字会微信公众号曾发文讲述叶家的捐献故事,文章写道,“‘爱长存,代代相传,爱不朽’,这正是李宝兰一家关于生命延续故事的真实写照。”

点滴爱心汇聚向上向善的力量

深圳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张英姬曾表示,叶家人是参与深圳器官捐献的志愿者及其家属的一个缩影。在深圳,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感人的捐献者,他们的事迹在全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器官捐献事业。

在深圳,像叶玮一家主动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的人还有很多。澎湃新闻了解到,有着“志愿者之城”之称的深圳,是国内第一个为器官捐献立法的城市,捐献比率也一直位居全国前列。

每一个人体器官捐献、移植的成功案例背后,除了器官捐献志愿者的无私与大爱,也离不开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的努力。深圳市红十字会目前有专职器官捐献协调员3个,在深圳市红十字会注册且长期参与器官捐献宣传的志愿者有百余人。深圳市红十字会器官捐献总协调员徐小玲告诉澎湃新闻,目前,还有很多器官衰竭患者在痛苦等待器官移植的过程中绝望地离去,“我们希望在共同的努力下,让这样的悲剧减少发生”。

宣传、普及器官捐献知识,多种方式向大众传播器官捐献理念,负责联络器官捐献家庭,组织开展捐献家庭关爱慰问活动,组织开展捐献者缅怀纪念活动,加强与医疗机构的联络,向医护人员及医学生宣导器官捐献知识……这是徐小玲日常工作的主要内容。饱含对工作的热情和对生命的敬重,徐小玲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9年,“我们主要是推动市民对人体器官捐献的了解与认同,促成更多捐献志愿”。

2011年,中国红十字会曾遭遇过一场信任危机。据徐小玲回忆,那时他们的协调员、志愿者走上街头、社区、公园,向人们科普器官捐献,不止一次遭到路人的误解和质疑,他们需要不厌其烦地解释。经过一次次的宣传动员,加之后来社会大环境逐渐开明,这项工作的阻力才越来越小。

深圳市红十字会另一名器官捐献协调员高敏,是中国第一个器官捐献协调员,有着15年的从业经历。她见证了一个个让爱延续的故事:少数民族人士杨杰捐献器官让7人重生,11岁少年梁耀艺临终捐献器官救人,90后女孩房晓宇捐献所有器官,八旬奶奶刘幼雪生前跨越2826公里志愿捐献遗体……截至2022年3月,经高敏协调成功的遗体捐献600例、器官捐献400多例、眼角膜捐献近千例。

一边是生死离别,另一边是绝处逢生,作为器官捐献协调员,徐小玲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她深感责任重大、使命非凡。她直言,在一线工作的协调员会面对很多阴郁情绪,靠着强大的心理疗愈能力,才能坚持这份工作,“但这份工作带给我的,更多是感动”,曾有不远千里从外地赶来登记的志愿者,也有志愿者亲属在悲痛之余还在考虑到能为别人做些什么,这些点滴爱心汇集成了向上向善的力量。

澎湃新闻注意到,今年7月和8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相继公示了《2022年医疗机构人体器官移植执业资格认定审批结果》《具有人体器官移植执业资格的医疗机构名单》。截至目前,全国共有183家医疗机构具有人体器官移植执业资格,其中广东省为19家,居于全国各省市区榜首;广东人体器官捐献数、志愿登记数,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

23年前,深圳大学教师向春梅成为深圳首位眼角膜捐献者。至今,深圳市红十字会累计帮助1361人捐献眼角膜,649人捐献遗体,662人捐献多器官,有81536人登记为器官遗体捐献志愿者。仅今年1-10月,深圳市红十字会已成功帮助40人捐献眼角膜,57人捐献遗体,72人捐献多器官,器官遗体捐献志愿登记新增17570人。

“最初的诞生和最后的死亡一样,都是人生的必然;最初的晨曦和最后的晚霞一样,都会光照人间。”在深圳吉田墓园有三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叫“光明树”,是器官捐献志愿者们的安息之地。自2006年5月以来,“光明树”树下已陆续安葬了一百多名角膜、器官捐献者的骨灰。如今,这里已纳入深圳市生命主题文化园的统一规划建设中。绿意盎然的枝干不断成长,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将无限的生机传递到无穷的远方。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