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1月25日 18.3°C-20.0°C
澳元 : 人民币=4.71
珀斯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出国之后,我拉黑了父母”:原生家庭的伤与痛(组图)

2023-10-06 来源: 美国留学那点事 原文链接 评论4条

01

如果,你见过足够多的人,听过足够多的故事,阅历过不算短的人生,就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在中国,一个人,最痛的伤疤和最深的牵挂,都是家。

家庭和父母,兄妹和孩子,夫妻和责任,亲情和矛盾,离别和回归,伤害和治愈,几乎无人能够逃脱。

把家庭看得太重(不管是爱得太深,还是恨得太切),是中国人普遍都有的“病”。

只是,普通人的“病”,因缺乏流量,被掩盖在生活的泥沙下,成了鸡毛蒜皮或家长里短。

而特殊人的“病”,因自带光环,被推到公众的视野中,成了舆论热点或亲情话题。

比如,之前备受关注的“母亲病危,失联20年的北大博士后拒绝回家”的事件。

02

北大博士后事件,起源于江苏当地媒体的一次寻找:

病危的常州母亲郭巧娣,吸着氧气躺在病床上,晃动着枯枝般的手,对媒体记者说,在走之前,她最放不下的,是她50岁的小儿子——王永强。

“出国之后,我拉黑了父母”:原生家庭的伤与痛(组图) - 1

王永强病危的母亲

1969年出生的王永强,出身底层,天资聪慧,自幼就是个学霸。

苏州大学研究生毕业后,他考取了中科院的博士,后又在北京大学做了博士后。

“出国之后,我拉黑了父母”:原生家庭的伤与痛(组图) - 2

王永强年轻时照片

1999年,王永强博士后毕业,和妻子一起出国。

据父亲王纪生说,出国的前一天晚上,王永强还给母亲打电话:“妈妈,为了工作的需要,明天我就要带夫人出国了,我过两年就回来看望你们。”

结果,这一走,20年杳无音讯。

父亲王纪生说,这些年,他和老伴都步入老年。老伴身体越来越糟糕,每天在家都哭着想儿子,说走之前要见儿子最后一面。

父母还拿出,王永强在读博士和做博士后期间,写给家里的信。这些一直保存的信件,仿佛证明了昔日亲情的温煦和畅通。

“出国之后,我拉黑了父母”:原生家庭的伤与痛(组图) - 3

王永强曾给父母写的信

王永强的小舅舅说,王永强出国前,他赶到北京和外甥见了一面,受到王永强和妻子的热情接待,大家还一起吃饭合了影。

出国伊始,王永强还和家里报平安。但后来,就渐渐联系不上了。

“出国之后,我拉黑了父母”:原生家庭的伤与痛(组图) - 4

王永强和舅舅的合影

半年后,家里人辗转找到王永强的联系方式,他态度极其冷淡,随后失联。

为寻找王永强的下落,父母找到他的老丈人,却被告知王永强已经和人家女儿离婚,“请不要再来骚扰”。

寒门贵子的王永强,缘何在远走他乡、遭遇婚变后,和家人失联?

他遭遇了不测,还是有什么难言之隐?

03

12月3日,在媒体传播和网友扩散中,王永强被找到了。

如今,他在美国亚特兰大工作。只是,听说家人正发动媒体找他时,他通过中间人传话“不要再找了”。

当被问及老母亲病危,是否会回来和老人见最后一面时,王永强只说了7个字:

“清官难断家务事。”

对于这个经由别人转述的回复,王家人收到后,也说了四个字:

“失望至极。”

“出国之后,我拉黑了父母”:原生家庭的伤与痛(组图) - 5

寒门贵子,远走他乡,失联20年。母亲病危,亲人哀求,他却不见。

这个交织着北大学子和原生家庭、病患亲情和孝道伦理的话题,很容易被推上封面新闻和头条热点,让不同处境的人们找到自己的槽点和投射。

有人诅咒王永强“读了那么多书,却丢了良心”,有人讽刺“中国父母皆祸害”,还有人感慨“我不知道你经历了什么,所以我不劝你选择大度”。

更多的人是像我身边这两位朋友一样,认为这个反人性的事件,大概率不像媒体报道的那么简单,肯定有着不为人知的隐情。

“出国之后,我拉黑了父母”:原生家庭的伤与痛(组图) - 6

“出国之后,我拉黑了父母”:原生家庭的伤与痛(组图) - 7

身边两个朋友的观点

菲茨杰拉德说:

一个成熟的人,是同时拥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还能正常做事的人。

所以,下面,我要谈谈另一个北大男生王猛的故事。

04

2018年2月,北大男生王猛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的新闻,引发全网讨论。

王猛,是个化名。

或许说,它是出身寒门成为贵子,但被原生家庭所伤,至今都无法突围的所有孩子的统称。

在那封长达15000字的控诉信里,王猛说,他自幼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从小成绩就是数一数二,曾是四川某地的理科状元,考上了北京大学,就读的是最好的专业之一,本科毕业后考上美国排名前50的名校的研究生。

“出国之后,我拉黑了父母”:原生家庭的伤与痛(组图) - 8

王猛当年的控诉信

但,在这光鲜和荣耀的背后,是他一直疼痛滴血的成长:

从小到大,他连选择穿什么衣服的权利都没有,所有衣服都按照母亲的喜好来置办。

一切学习、生活,都由父母把控。他任何越出边界的行为,都会被阻止,遭到严厉斥责。

父母从不关心他的成长环境和心理健康,对他在成长中的一次次“求助”视而不见。

小学时,他因不会剥鸡蛋,遭到同学取笑,亲戚群嘲,父母在场,却无动无衷。

高中时,他向父母反映自己调座位后身边环境变糟,竟遭到了父亲的打骂:“你凭什么要学校优待你?凭成绩好?”

毕业后,他决定出国读研,父母的“关爱”如影随行,安排“老朋友”照顾他。他与这位“老朋友”合不来,父亲却依然要求他学会跟有问题的人交往。

为彻底摆脱父母,他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与“家”彻底告别,不再主动联系家人,不回复父母的任何信息。

“出国之后,我拉黑了父母”:原生家庭的伤与痛(组图) - 9

“如今,而立之年,我依然内心敏感,不善交际,犹如一个情感上的孤儿。”

王猛说,长久以来,他都是家庭肆意操纵的受伤木偶,亲子冲突厮杀的受害证人,父母拿去炫耀的道具面子。

唯有和父母决裂,他才能做他自己。

只是,面对他的控诉,他的父母又是怎么说的呢?

05

“真搞不懂,他为何要揪着过去不放?”

在王猛的父母看来,儿子从小学到大学,都很正常,有什么问题都会和他们交流,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抗争。

甚至初到美国时,还主动和父母说自己的情况,但不知为何,渐渐地,他就不和家里联系了。

父母分析了儿子王猛和家里冲突的几个转折点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但凡儿子情绪爆发最激烈的时候,都是他到一个新的环境中,遭遇不顺的时候:

比如,初到北大时,碰到比他更优秀的人;毕业后,工作没有他想象的那么高大上;到美国就业读书后,遭遇一系列歧视,去看心理医生。

“这么多年过去了,他还把什么问题都迁怒于我们,我们做错了什么?”

父亲老王委屈地说。

已经成年,仍突围不了原生家庭的孩子;已经衰老,却无法靠近亲生孩子的父母。

从王永强到王猛,从北大博士后到北大毕业生。

除掉这些极端事件的概率,摘掉“北大”“状元”“博士后”“留学”“出国”的标签,这一场又一场的亲情战争内核,其实一直也在我们生活中上演。

只是,没有被报道罢了。

06

因为工作关系,我几乎每天都要接触大量倾诉,关于亲生父母和原生家庭,关于童年治愈和亲情之痛。

在我看来,不管是王永强还是王猛,不管是江苏的王家,还是四川的王家,不管是新闻里的北大毕业生,还是现实中我们家门口的技校毕业生,都不免囿于血脉和亲情、养育和期待、孝道和纲常,陷入这样5个误区:

1. 我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面子。

为什么看似越优秀的孩子,越容易和父母决裂?!

是他们读书读坏脑袋了吗?是他们行走名利忘了爹娘吗?是他们自己有本事嫌弃父母愚昧了吗?

不是的。

除了舆论爱炒作名校毕业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走出去的孩子,特别是底层出身的孩子,来到钢筋水泥、人才济济、竞争激烈的丛林社会后,几乎每个人(其实就是每个人),内心都发生过激烈而动荡的战争。

战争中,个别人挺不下去,倒下了。

大部分人,挺过来后,在自卑中重建信心,在受伤中学会自愈,也开始审视源头和出身,走上治愈和救赎,进而确定:

自己以前所承受的、经历的、遭遇的,不少是错的,或者是需要反思的。

每个人都不是父母的期待和面子,而是自己的主人和里子。

“出国之后,我拉黑了父母”:原生家庭的伤与痛(组图) - 10

但,仍停留在故土的父母,依然生活在一成不变的认知和桎梏里,将走出乡村、小镇和小城的孩子,看作自己的荣耀和附属。

父母的这种期待,在孩子远走他乡、沟通不畅、遭遇坎坷、甚至走投无路时,是无形的压力。

甚至,让一些孩子,在无法自处中,产生深深敌意。

走出去不愿被控制的孩子,和留在家很难成长的父母,他们是亲人。

但他们的认知和灵魂,早已归属两个世界。

这是很多亲情之殇的导火索。

2. 我是你的父母,不是你的主子。

如果说,在汉字中,哪个字最沉重,我觉得是“恩”。

“孩子就是要报恩的;父母养了你,你就要报恩的;父母对你是有养育之恩的。”

这些老话,都是对的。但对的道理,也是需要辩证看待的。

不少封建家长式的父母,高高在上地一直给孩子灌输“我养了你,你就要报答我”的观点。

这样的结果是,让他们的孩子,要么一辈子活在负罪感里,不得舒展;要么一辈子活在逆反中,视父母为灾难。

这些父母,从不觉得:生养孩子是我自愿的;孩子来自我,但不是我的附属;我真心爱孩子,孩子是会感觉到的。

但,他们的孩子,在成长中逐渐明白:

真正的爱,不是你一遍遍以恩人的姿态,强求我回报你。

“出国之后,我拉黑了父母”:原生家庭的伤与痛(组图) - 11

养育之恩,不必说,应记得。

所以,我们生活中,就经常上演这样的镜头——

父母:“你别给我丢人了!”

孩子:“我只想做我自己!”

父母:“老子养了你,你就要听老子的!”

孩子:“谁让你生我的?你和我打招呼了吗?”

父母:“你太没有良心了!”

孩子:“都是你教的,你从来没有爱过我!”

养育,不是一场索取回报,而是一场相互滋养。

我们不打招呼地把孩子带来这个世界上,就要爱他如初。父母不辞劳苦地把我们养大成人,我们就要爱他到老。

前提是,我们在真正地爱,而不是控制。

这是大多亲情战争的悲痛点。

3. 我是你的亲人,不是什么完人。

如果,有一面镜子,能窥见每个家庭,我们终将发现,没有十全十美的父母,没有优秀完美的孩子,没有从无冲突的亲子关系,也没有从不争吵的亲情。

为什么,出身大致相同的人,有的幸福好运,有的命运多舛?

除了运气,很大程度上,是我们有没有成长。

成长,不是接纳父母犯的错,不是原谅父母留的伤,不是把自己伤痕累累的出身,美化得金光闪闪,也不是对自己糟糕的过去,感恩戴德。

成长,是我们看见父母那代人的局限和伤痛,不拿父母的错误惩罚自己,不在憎恨中毁掉自己的一生;

成长,是我们看见父母的问题,知道原生家庭的伤痛,所以最终选择勇敢突围;

成长是,我们用一路努力,把内心的阴影小孩一步步带到阳光下,让快乐和美好越来越多,让明亮和丰盈越来越多,多到足以穿透过往岁月的黑暗,并最终学会放过自己。

而接纳自己,才能创造世界。

这是突围原生家庭的必经路。

“出国之后,我拉黑了父母”:原生家庭的伤与痛(组图) - 12

4. 我们是一家人,也是两个人。

亲情最大的问题,就是浆糊心理下的边界问题。

你是我的孩子,所以,你得听我的;你是我的父母,所以你得对我负责;我们是一家人,所以还分什么你和我。

这些认知,都是把对方当作附属,而从来看不见一个独立的人。

当那些被父母当作面子的孩子,把父母视为仇人,一二十年不愿相见。当那些被孩子啃到老的父母,忍无可忍,将孩子告上法庭,我们终将明白:

尘埃落定,泥沙退却,往事如烟,我们最终要看见的,是一个鲜活的人。

我们让那个人对他自己负责,我们在放手中让那个人做他自己,我们在尊重中让那个人忠诚于内心,我们之间,才有爱可言。

这是一切亲情矛盾的爱之道。

5. 我爱你,所以我强大了自己。

心理学上有句话说:那些捋不顺和父母关系的人,其实很难过好这一生。

这句话的深意,并非让每个人向父母缴械投降,而是说,生命是一场因果,无法厘清源头的人,也很难圆满余生。

厘清和父母的关系,就是因为看见自己的来路,知道自己受过的伤,吃过的苦,作过的难,遭过的罪,所以学会了好好爱自己。

在这深深的爱里,你觅得平和与柔韧,理性和慈悲,舒展和成长,勇敢和自信,进而去爱他人,爱世界,爱众生。

然后,强大起来的你自己,站在一个春暖花开的高地,长成一棵枝繁叶茂的树,默默引领你的孩子:

我爱你。

所以,我允许你是你自己。 

我爱你。

所以,我要做好我自己。

我爱你。

所以,我们不会辜负这场相遇。 

我爱你。

所以,如果有来生,我还要如是爱你。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4)
Feeby
Feeby 2023-10-06 回复
父母老是拿养育之恩来要求孩子,孩子却往往误会父母的爱意。也许真的需要更多的沟通和理解,才能让家庭关系更加和谐。
罗杰安白登
罗杰安白登 2023-10-06 回复
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父母自己成长的过程,随着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变化,父母也需要不断地完善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思考方式
-VssyY神大爷
-VssyY神大爷 2023-10-06 回复
真是太心疼了!这些孩子都太不容易了!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真的是很大
宝宝Miyako
宝宝Miyako 2023-10-06 回复
成长的痛和委屈只能自己消化烂在心里。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