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1月25日 17.1°C-19.5°C
澳元 : 人民币=4.73
珀斯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新闻媒体不能只报喜,不报忧”和项男的一次交往(图)

1个月前 来源: 炎黄春秋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本文转载自炎黄春秋,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我与项南工作上最早接触是1981年11 月。他的坦诚和热情,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那时候,全国农村改革方兴未艾,亿万农民开 始挣脱“左”的束缚,探索新的生活道路。但是保守 势力层层围堵,受到农民热烈欢迎的包产到户,安 徽、四川、内蒙古、甘肃等地大力推广,但全国有一 些地区依然阻力重重,举步维艰。我当时是《人民 日报》农村部负责人,支持农村改革是我们的职责。 有人向我推荐,说福建在项南领导下,农村改革搞 得很有生气。于是我决定南下福建采访。

1981年11月,我来到闽南穷县仙游,这是战 争年代我到过的熟地方。遇到县委宣传部长陈 金添,是个很有正义感的年轻人,他告诉我,仙游 出了一件引起争议的事,农民李金耀大面积承包 开发荒山,取得明显成效,但得不到县委和公社 的支持,被指责为“走资本主义道路”,许多问题 不给解决。出于记者的责任感,我决定到这座荒 山的现场去看看,新华社记者林群英也乐于同 行,由陈金添带路,我们一行三人登上了这座名 叫马山的荒山。

登上马山,一眼望去,只见山上到处绿树成 林,一派生气,没有一片荒地。李金耀闻声赶了 过来,他听说我们是前来采访的记者,激动得泪 流满面。这是个典型的闽南农民,黝黑的皮肤, 身体强壮,眼中透露出一股倔劲。我们捡个地方 坐下,听他详尽介绍开发马山的经过。

原来,这座占地700多亩的山,本来并非荒 山,是人为荒废的。马山地处周围5个大队的交 界处。十多年来大队无钱去经营,只是每年派6 个社员去看管,每人每年补贴150元钱和100斤 粮食。因补贴微薄,那6个社员根本无心去看护山林,山上的树木经常被人盗伐,社员们没有从 山上得到一点收益,却每年要分担管理费。好端 端的一座山,就这样渐渐荒芜了。

李金耀不忍心看这座山被荒废,受包产到户风 的启发,在1979年5月,向大队提出承包这座荒山。 大队领导拿不定主意,召开干部会和社员代表大会 讨论,会议整整争论了两天,最后同意让李金耀承 包,于1979年6月正式签订承包合同。

李金耀承包荒山的事,遭到妻子和儿女们的 一致反对。在外地工作的儿子闻讯特地赶了回 来,劝他父亲:“快别干了!你可别出这个头,开 山造林,费工又费钱,得不到什么好处,人们还说 你搞资本主义,弄得不好还会挨批,我们全家跟 你受苦。”李金耀对儿子说:“别看这是座荒山,满 地都是银子,你们却看不见。”他谁的话都不听, 把坛坛罐罐统统搬上了山,在山上安了家,全力 以赴地干了起来。不到两年功夫,昔日的荒山居 然变得一片葱绿。

多数乡村干部和社员都表示支持,认为李金 耀为家乡办了件好事。但县委和公社领导都持 异议,近两年时间,县里的负责干部一个也不上 山,分管林业的县委副书记就住在离马山不远的 地方,却执意不上马山,因为上山就意味着批准, 担不起这个责任。

为何县与公社领导干部坚持不上马山?问 题的焦点在于,虽然李金耀全家都参加劳动,但 他雇用了20个社员帮工,这是不是背离了社会 主义方向?算不算雇工剥削?“宁要社会主义的 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言犹在耳,谁敢放松阶级 斗争这根弦?

李金耀说,近两年他天天盼,月月盼,希望能 有一个领导干部到山上来看看,他几乎绝望了。 今天他终于盼到上级的记者前来采访,真是说不 出的高兴。看得出来,我们上山,使这位倔强的农民深深感动了。

“新闻媒体不能只报喜,不报忧”和项男的一次交往(图) - 1

项南与邓小平研究工作

我在马山和县里采访了两天,然后回到福 州。我住在新华社福建分社的招待所。

一天,一位新华社在门外大声喊:“季音 ,项南来看你啦!”

刚跨出门外,项南已笑眯眯地迎面走 来,他拉住我走进房间,连连说:“欢迎你到福建 来采访。”他没有一点架子,也没有带随从人员, 热情、爽朗地和我聊了起来。

我们聊了些一般情况后,就向他汇报了仙游 县农民李金耀承包荒山的事。他听得很专注,不 时提出问题。临走,项南说:“你们反映的情 况很重要,我们一定抓紧落实。”

我回到北京以后,对如何报道李金耀承包荒 山的事,也一再考虑。这是件好事,但却是个“禁 区”,即涉及雇工问题。中央对雇工问题迄今并 未明确表态,怎么办?我想,现在党不是提倡“解 放思想,实事求是”吗?项南的明确表态也 给了我力量。于是,我在取得编委会同意之后, 在12月8日的《人民日报》二版头条显著位置,刊 出了我和林群英、陈金添三人署名的通讯《开发 荒山的大胆试验》。我写了个编者按语,大意是 李金耀承包荒山是个有益的探索,是否可行还有 待实践的检验。

通讯发表后,反映最快的是福建,项南 要求《福建日报》立即全文转载。林业部也表示 支持,他们说,中国是个多山的国家,调动群众的 积极性开发山区经济是件大事。

在福建采访,不时听到一些干部 称道项南真心实意、雷厉风行推进改 革的好作风。事实正是这样。我汇报 李金耀承包荒山的事之后,次日项 南就去仙游上了马山。省委书记上山 了,于是地委、县委书记,公社书记也 统统上山了。项南向他们宣布,要全 力支持李金耀承包荒山的这件好事。

项南上马山可不是走马观花地转 一圈了事,他仔细地询问政策的落实 情况,查看李金耀与大队签订的承包 合同,他发现合同上有许多条款不合理,对李金 耀过于苛刻。例如不少果树的分配,百分之九十 的收益归大队,李金耀只拿个零头。显然,这是 李金耀在大队干部的压力下的让步。项南把 大队干部们和李金耀一起找来,坐下来商量。项 南说:“这个承包合同不少条文不合理,要修改。 先进分子的思想要表扬,但他们的合理收入要保 障,不能剥夺他的合理收益。”于是,项南和大队 干部逐条研究了合同的收益比例,一条一条修 改,直到大队干部与李金耀本人都满意。

之后,项南又几度走上马山,检查合同的落 实情况,并在全省推广李金耀开发荒山的做法, 不久,全省就有2800多个大队的农民,承包了16 万多亩荒山。

项南重视李金耀承包荒山这件事,是从福建 的大环境着眼的。福建山区多,耕地少,地处沿 海。因此他到福建后,提出要大念“山海经”,在 农业地区全面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集中力 量发展山区与沿海经济,大办乡镇企业。项南通 过实地考察,认识到兴办乡镇企业符合福建地少 人多、工业基础薄弱的实际,能解决农村多年悬 而未决的问题,对经济整体发展大有好处。福建 是侨乡,这是优势。项南十分重视落实华侨政 策,加强与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的联系与合作, 激发了华侨爱国爱乡的热情。他牵头引进资, 建成许多侨资企业。一位闽籍老华侨深情地说: “项公没有海外关系,也不是华侨亲属,可是他在 华侨的心中,威信之高无以复加!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他的人格魅力。”

工业基础薄弱,是福建的劣势。项南把工业 基础建设放到头等重要的地位。在他的提议和 推动下,修建了厦门国际机场和水口水电站,完 成了改善福建投资环境的十大工程,改变了福建 的经济面貌。

项南到福建后,解决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 “地下党”案和其他一些冤案,解放了一大批干 部。他提出对知识分子要宽松、宽容和宽厚。他 在列席党的十五大时,写了一个发言提纲,对党 的建设与改革、反腐败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 见。发言稿的第二条是这样说的:“我党全部历 史,是一部辉煌灿烂的历史,但也犯过极其严重 的‘左’的和右的错误,危害最烈的是'左',而不 是右。中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是好的,都有为 人民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我们党应当为他们 营造一种宽松、宽容、宽厚的氛围。给提不同意 见的人,随便冠以右倾、右派、资产阶级自由化的 帽子,其后果是永远落后,送现代化。”

改革必然要突破某些旧框框,不利于一些既 得利益者,项南在福建推行改革阻力重重,有人 造谣中伤,有人打小报告,告恶状,他的一些富有 前瞻性的积极建议往往不能实施。项南主张加 快厦门特区建设,在一次中央会议上受到胡乔木 的尖锐批评,说搞特区是搬来旧社会的“租界”。 还有人说,特区只有国旗是红的,其余是一片灰 色,意即江山改变了颜色。项南支持与外合资 生产“福日”电视机,又有一位高官批评“这是搞 殖民地性质的企业”。

项南提出要给企业家“松 绑放权”,又有人质问他“你还要不要党的领 导”?1985年夏的“晋江假药案”,弄得沸沸扬 扬。所谓晋江假药,是晋江县陈埭镇涵口村几户 农民专业户,他们把银耳与白糖掺在一起,制成 了自称是“感冒咳嗽冲剂”,对外出售。

这件事不 久即被当地领导发现,报告省委和省政府,立即 作出果断措施,销毁全部制成品,收回已售出的 “药”,并处罚了这几个专业户。本来事情已经了 结,不料竟被人无限夸大,从中央到各地的报纸, 纷纷报道“晋江假药案”。

许多客户都提出退货, 拒绝购买晋江的产品,一时间流言四起。奇怪的 是,上级有关部门事情还未完全弄清,就批评福 建省委,要省委负责人作检讨。项南被迫作了几次检查,均未通过。最后,上面竟提出要给项南 以“党内警告处分。项南坚决拒绝了。1986 年,项南离开了辛勤工作5年的福建。

项南退居二线后,意志没有消沉。1989年, 他担任全国扶贫基金会会长,他矢志于中国的扶 贫事业,抱着病体,经常深入老、少、边穷地区, 调查研究,做了大量扎扎实实的工作,给贫苦群 众送去温暖。他说:“我们对贫苦老百姓欠账太 多,现在总算有机会还点账了。”

由于长期工作劳累,项南的健康状况不佳。 一天,一个老朋友去看他,发现他明显有些憔悴, 但仍然很健谈,他说,他控制不住自己,老是要想 些问题,老想找朋友说说心里话。这位来访的老 朋友是做新闻工作的,于是他兴致勃勃地谈起了 新闻工作。

“我给你们提一个建议”,项南说,“希望你们 新闻媒体克服报喜不报忧的片面性,发挥新闻与 论的监督功能”,接着他就滔滔不绝地说了起来, 他说,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坚持实事求是的原 则,是并行不悖的,新闻媒体不能只报喜,不报 忧,只讲成绩,不讲缺点。在宣传鼓舞中国人民 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要敢于揭露我们消极和不 健康的现象,这是一个政党有信心有力量的表 现。揭露这些消极腐败现象,其目的是要纠正 它,制止它的滋生发展。如果只报喜不报忧,就 不能取得人民群众的信任,而且会助长弄虚作 假,阿谀逢迎的坏风气。

项南这段肺腑之言说出了媒体长期存在的 一个老毛病。我从那位朋友处拿到了项南谈话 的记录,很有感触,写了一篇题为《项南的呼吁》 的短文,希望媒体界的朋友都来听听这位忠诚的 共产党人的忠告。万万没有想到,项南这次谈 话,竟成了他最后的遗言。1997年11月10日,他 因心脏病突发,与世长辞,享年79岁。福建人民 深深怀念他,称他是振兴福建、发展福建、建设福 建的开拓者、奠基者、创业家;他主持福建工作的 五年,是福建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

本文转载自炎黄春秋,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关键词: 项南邓小平经历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