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施工队发现一奇怪夯土台基,发掘出一古墓,考古家走进后看呆了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掀起了生产建设的热潮,饱经沧桑的古都西安也沐浴在这股春风中,焕发出了无穷的活力。随将建设脚步的加快,原先被明代城墙包裹的西安城区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建设的用地需要,城市的面积很快就突破了城墙的限制,开始向四周延伸。其中,一支施工队来到了距离唐代长安城西墙内约1千米的梁家庄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就是在这里,他们有了惊人的发现。
在开挖地基的时候,施工队发现了1座台基。扒开表面的泥土,一个长50米、宽22米的夯土台基出现在工人眼前。工地负责人一看,怀疑有文物,不敢怠慢,立即将情况予以上报。接到消息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专家立即赶到了现场。起初,他们怀疑这是一座建筑物的遗址,但后来的一份资料让他们改变了这种看法。
原来,施工队在开挖前,为了了解工地的地质情况,曾经对该地进行过钻探。
结果,从后来发现的黄土台基的下面,他们发现了完全不同的土壤,地面上层都是纯净的黄土,而从夯土台基下采集到的却是五花土。了解了这个情况后,考古专家立即推翻了先前的建筑遗址的推断,转而怀疑这下面很可能有一座古代墓葬。
为了揭开这个疑惑,考古学家们决定对这个奇怪的夯土台基进行发掘。
由于施工队之前已经开挖了很大面积的土地,因此考古队前期的发掘工作极为顺利。刚挖了0.6米深,这个神秘的地下遗址就现出了真容。大家一看,这果然是一座规整的墓葬,施工队先前取出的五花土就是这个墓葬的填土。
清理完填土后,考古人员对这个墓的形制有了大致的了解。这是一座长方形的竖井土坑墓,共分为墓室和墓道两个部分。但凡发掘古墓,考古学家第一个想要弄清楚的问题便是墓主的身份。眼前这座古墓,形制虽比不上帝王之陵,但也具有相当的规模,这里面的墓主是谁?他又属于哪个年代呢?这两大问题很快就在随后的发掘中有了答案。
施工队在自行探测时,探铲曾经遇到一块坚硬的石质物,经考古队发掘才知道这石质物原来是墓志。所谓墓志,是放在墓内、刻有死者生平事迹的石刻。墓志分为志盖和志石两个部分。施工队的探钞好打在下志盖的正中,再也前进不了了,志盖也被打成了4块。
考古专家将这破碎的墓志盖重新拼凑起来,在上面看到了阳刻篆书"隋左光禄大夫女墓志”9个字,表明了这座墓属于隋代,墓主是左光禄大夫的女儿。虽然志盖被探铲打碎,但志石还保存完好。整块志石为方形,长宽均约40厘米。墓志铭采用楷书镌刻,共计有370字。
从墓志铭中,考古专家了解到墓主是个名叫李训的女孩,陇西成纪人。按照墓志铭上记载的生卒年来看,墓主李静训去世时竟然只有9岁。一个隋代的9岁女孩为何会享受如此规模的墓葬,深陷疑惑的考古专家立即从墓志铭和相关文献中寻找答案。
查阅了历史记载后,专家们才发现李静训绝非一般家庭出身,而是有着极为显赫的背景。李静训的曾祖父名叫李贤,是北周骠骑大将军;祖父李崇曾追随隋文帝南征北战,并于公元583年在抗击突厥的战役中为国捐躯。
李崇之子、李静训的父亲李敏因父亲为国捐躯,得到了隋文帝杨坚的加倍宠爱从小在宫中长大,后被隋文帝的长女、周皇后杨丽华选为女婿,并封为光禄大夫。
由此可见,李静训的家世是极为显赫的。她一出生,便得到了外祖母周皇太后的百般宠爱。然而,天意弄人,在公元608年李静训刚满9岁的时候,她就突然患病离世了。周皇太后悲痛万分,便下旨予以厚葬。这便是一个隋代9岁女童能享有如此豪华墓葬的背后原因。
那么,李静训作为一个9岁女童,她的墓葬究竟有多豪华呢?看一看墓中的随葬品便知一二。
在墓室中,是一具由17块平均厚度为0.14米至0.18米的青灰色岩石板拼成的石椁。石椁长2.63米、宽1.1米、高1.61米。揭开石椁的盖板和四壁后,里面是一具雕刻精美的石棺。揭开棺盖后,考古专家在里面发现了一层厚约10厘米的淤土,淤土上有一块丝麻织品。清除淤土和丝麻织品后,墓主的尸骨和随葬品便完全展现在大家眼前。
在棺上和棺椁之间的夹缝中,考古专家找到了90多件冥器和陶俑在棺椁两端的空隙中,考古专家又发现了17件瓷器;在棺内墓主近身的地方,则堆放着大量的金银器、玉器、玻璃器等。这些器具大部分都属精品,也是李静训生前喜爱的和使用过的。
在众多随葬品中,有一条金项链可谓价值连城。它由28个金质球形链珠组成,左右各14个,每个球形链珠又都由12个小金环焊接而成,金光闪烁,让人爱不释手。项链的下端中央镶嵌着一块晶莹的鸡血石,鸡血石的四周还镶嵌有24颗珍珠。整条项链鲜艳夺目,雍容华贵,现已成举世无双的国宝。
一个年仅9岁的小女孩死后能享有如此规模的墓葬,如此奢侈的陪葬品,这在今人看来是无法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