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特会背后的中美关系微妙平衡(图)
2018年12月,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G20峰会上的习特会,打破了之前的贸易谈判僵局,双方在关税问题上达成了“停战协议”。
2019年6月,日本大阪G20会上的习特会,再次打破两国的贸易谈判僵局,使得贸易谈判重启,美方不再对中国产品加征新的关税。
应该说,这是中美双方在大阪峰会上能够达成的最好结果。
两次峰会,两次习特会,两次相似的结果。在中美贸易谈判的僵持中,中美两国元首的会面,再一次让局势趋向缓和。
但与上一次阿根廷习特会,北京方面更为被动不同,这次习特会,是特朗普主动给习近平打电话,双方约定在大阪G20峰会会晤。
笔者在之前文章——为什么说中美贸易战局势已经改变——一文中曾对此有过说明:中国已经化被动为主动,不再被美国牵着鼻子走。焦急的,可能是华盛顿。与中国打一场持久战,并非特朗普最好的选择。
现在看来,特朗普作出了选择。华盛顿和北京,正在重新定义和认识彼此。中美关系的全新格局正在形成——这一格局是中美,以及中美两国领导人,不断重新认识彼此,不断利益权衡之后的必然。
这一格局不是稳定的结构,会不断的在天平两端上下起伏,甚至可能会因为微小的分歧而产生波动,但总体不会破裂并走向全面对抗,这是一种微妙的平衡。
很多人原意用斗而不破来形容,但总的来说“斗”并不是全部,中美两个超级大国依然彼此需要,这种相互间的联系甚至是无法割裂的,对于中美来说,远远还没有达到必须要决裂的地步,而且这个时间会延续很长。
一方面,是因为美国没法一口吃下体量和国力庞大的中国,60多年前朝鲜战争时不能(中间有很多苏联因素),60多年后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今天更加不能。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中国不结盟、不称霸的国策和外交路线。中国的崛起,必然挑战美国的全球老大地位,但这种挑战短时间内,甚至很长时间内,并不会让美国达到非决一死战不可的境地。
普遍认为,中美之间的争锋,注定会长期化、复杂化,打打停停、停停打打将会成为常态,而且彼此间的矛盾不时可能重新激化。
今天的中国,和今天的美国,都不再是之前的那个中国和美国。不仅美国需要适应崛起中的中国,中国也需要是适应面对中国崛起存在不适应感,和因此做出反应的美国。这一适应过程会很长。
中美贸易战的发生,有其必然性——美国这个世界老大必然会对他的挑战者进行遏制;也有其偶然性。所谓必然性,是所谓偶然性,是因为——中美贸易战的开打,比很多观察家所预见的要提早了很多。
中美两国领导人:特朗普和习近平,左右着这场贸易战的走向。他们此前和刚刚,都曾夸耀过彼此之间的亲密关系,然而这种关系还不足以让他们在现在的时点上达成贸易协议。
这两位领导人有太多的共同之处,他们都把自己的国家放在第一位,并谈论让自己的国家重现辉煌。习近平的中国梦是让中国重新成为全球大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一句“让美国再次伟大(Keep America Great!)”特朗普坐上了美国第45任总统的宝座。
贸易战的你来我往,让特朗普和习近平更加了解彼此,更让中美各自的述求和底线更加明晰。现在来看,对于特朗普和习近平来说,走向全面对抗不是他们的选择。这无疑是对他们彼此,以及两国都有好处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