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1月24日 34.6°C-36.1°C
澳元 : 人民币=4.71
珀斯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外媒:中国到底有没有“产能过剩”?为何事关欧美(组图)

2024-04-23 来源: BBC中文网 原文链接 评论4条

本文转载自BBC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今年4月,“产能过剩”突然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热词——4日到9日,美国财长耶伦访华,点名了三个中国的产业产能过剩,可能会伤害美国;16日,德国总理朔尔茨访华,再提对“产能过剩”的关切。

中方也多次辩解,财政部、商务部的官员,乃至总理李强都下场回应,基本观点是,从全球范围来看这些产业并不存在产能过剩,而即便有一定过剩,也是市场经济下的正常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在4月之前,对“产能过剩”的讨论和担忧,广泛存在于中国自己的官方语境和媒体舆论中。

如果真的存在“产能过剩”为何又事关欧美?这场贸易争端是否会延烧到政治领域?

外媒:中国到底有没有“产能过剩”?为何事关欧美(组图) - 1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在中国安徽省阜阳市的一家汽车零部件工厂,一名女工正在组装汽车线束。

欧美的指控

“美国将不会接受新兴产业如同10年前美国钢铁领域那样,被获得补贴的中国廉价进口产品大批摧毁。”耶伦不久前在访华时表示,此行重点是针对中国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板和其他清洁能源产品产能过剩的问题,与中国政府沟通,这些问题对美国和其他国家的生产商构成了威胁。

她也解释了背后的逻辑,对于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大力支持,产能大幅攀升,而中国国内需求疲弱,因此行业出现过度投资,商品价格被人为压低,当这些产品出口到欧美,当地企业的生存将陷入困境,如同十多年前,中国钢铁席卷全球市场一样。而且,“中国今天的经济体量太大了,中国主体采取的行动可以改变国际价格,可能让美国和其他国家公司的生存成为问题。”

朔尔茨在上海同济大学演讲称,“在某个时候,德国和欧洲也会有中国汽车。唯一必须明确的一件事是,竞争必须是公平的。换句话说,就是不能有倾销,不能有产能过剩,而且不能侵害产权。”

4月17日,中国欧盟商会主席彦辞称,该机构发现中国“全面产能过剩”,无论是化学品、金属还是电动车领域。“接触的公司几乎没有不面对这个问题的”,而这些过剩的产能将在未来几年内冲击市场。

彦辞补充称,“对于构成欧洲工业基础的、具有战略可行性的工业正因价格过高而被挤出市场,欧洲不能接受。这时贸易就变成了一个安全问题,我认为中国可能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而随着保护主义浪潮高涨,中国和欧洲面临“慢动作火车事故”(slow motion train accident),双方之间的贸易摩擦有可能演变成一场全面的贸易战。

外媒:中国到底有没有“产能过剩”?为何事关欧美(组图) - 2

图像来源,Getty Image 中国街头液晶大屏幕播出的朔尔茨访华与习近平会面的新闻画面。

中国的辩解

面对美欧的指责,中国的辩解大致有三招:

首先,否认存在过剩。背后的逻辑是,受到指责的产业在全球范围并不过剩。中国财政部副部长廖岷就表示,根据国际能源署测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量将达4500万辆,是2022年的4.5倍;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需求将达到820吉瓦,是2022年的约4倍。当前产能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特别是众多发展中国家对新能源产品的潜在需求巨大。

其次,即便有过剩,也是正常市场规律。见完德国总理朔尔茨后,中国总理李强在记者会上表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需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普遍的,适度的产大于需有利于市场竞争和优胜劣汰,不同国家在各自强项的产能高一些,在其他产业的产能低一些,这是由各自比较优势决定的,只要加强合作,就能共同发展。

彭博社评论称,“如今最杰出的经济学家之一正在拒绝经济学中存在已有200多年历史的最基本原理之一:比较优势……如果某个国家能够以比你更低的成本制造商品,你就不应该实施贸易关税壁垒,相反,应该进口商品;作为回报,你应该使自己的产业更有效率。”

实际上,耶伦也意识到了这种矛盾之处。访华之前,耶伦向美国媒体表示,“我从小就有这样的观点:如果有人以低价卖给你商品,你应该写一封感谢信。这基本上就是标准经济学所说的。”不过她补充说,“我以后再也不会说‘寄一封感谢信’了。”

中文互联网一位自称从事外贸的网友表示,“如果国内供大于求就是过剩,那按照这个逻辑,法国红酒产能过剩,澳大利亚铁矿产能过剩,德国汽车产能过剩…...”

最后一招,李强则说的相对隐晦——他表示,至于有人说中国新能源等产业优势是靠补贴形成的,不符合事实,产业补贴是世界通行的做法,美欧很多国家都有,有的国家补贴项目更多、面更广、补贴额度更大。

2022年8月16日,拜登正式签署《通胀削减法案》(IRA),投资3690亿美元用于应对气候变化,将重点支持电动车、光伏等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对于在北美进行组装的新车,消费者最多可获7500美元补贴。该法案甚至还引起了美国和欧盟的贸易摩擦。

中国对新能源汽车的产业补贴则在美国开启补贴的同一年取消,每车补贴在1000至2000美元之间,12年间补贴1500亿元人民币。

“当我们正在做同样的事情时,这很难说得过去。”卡托研究所贸易专家斯科特·林西科姆向美媒称,“事实上,当你的论点是‘照我说的做,而不是照着我做’(Do as I say, not as I do.)的时候,其政治和话语效果将不可避免地打折扣。”

外媒:中国到底有没有“产能过剩”?为何事关欧美(组图) - 3

图像来源,Getty Image 4月16日,在中国山东省青州市一家机械装备制造企业的车间里,工人们正在组装发动机。

中国真的存在产能过剩吗?

值得注意的是,在4月之前,对“产能过剩”的讨论和担忧,广泛存在于中国自己的官方语境和媒体舆论中。

比如,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其中即包括“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今年3月“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对此予以重申。

而上一次“产能过剩”出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还是五年前。

2023年末,中国汽车制造、计算机通信电子、纺织业、食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电气机械等行业的产能利用率,甚至低于2016年末。

中国的财经媒体《财新》在3月底就发表社论称,这轮产能过剩与前期各地激烈竞争、纷纷给予产业政策补贴不无关系。近年来,计算机通信电子、电气机械、医药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大大受益于各地竞相推出、不断加码的政策支持,这些行业出现产能过剩并不令人意外。

北大国发院经济学教授卢锋则在3月14日的一场公开活动上表示,新一轮产能过剩的技术和资金密集度比较高,甚至是先进行业、前沿行业,而“前沿行业很快出现过剩的压力和风险,是从未有过的;原先属于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如汽车,因为新兴经济体的进入造成产能过剩,引起的连锁反应也是过去不曾经历的” 。

卢锋当时强调,具有全球供应链特点的行业,一旦出现产能过剩,在国际经贸领域引起的扰动,与早先的水泥、煤炭等部门影响仅限于国内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不到一个月,美欧相继在这个问题上发难。

外媒:中国到底有没有“产能过剩”?为何事关欧美(组图) - 4

图像来源,Getty Image 产销两旺的中国汽车,经历了三年高速增长后,开始放缓。

同一个问题,不同的担忧

“虽然中国和欧美都关注产能过剩,但双方的具体担忧却不相同。”经济学人智库(EIU)首席中国经济学家苏月向BBC中文分析,中国决策者主要担心无序竞争和产能利用率低,而贸易伙伴则更关注中国整体产能和产量的快速增长。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耶伦对电动汽车(EV)市场供过于求和潜在的不公平补贴表示担忧,尽管按照中国的标准,电动汽车(EV)的产能利用率并不低。

“我们预计,在今年剩余的时间里,将有更多针对中国制造业的反补贴和反倾销调查,尤其是在许多发达经济体对通胀的担忧减弱的情况下。这些调查可能会延伸到中国的海外工厂,包括东盟国家的工厂。此外,随着美国大选年的到来,两位候选人为争取选民支持,对中国的言论可能会更加鹰派。”

经济学人智库(EIU)中国分析师李子谦(Chim Lee)向BBC中文表示,中国工业部门的某些领域存在产能过剩,并将持续下去。然而,贸易紧张局势不仅源于对产能过剩的担忧,也源于中国产品竞争力的提升,尤其是在“战略”领域。

安邦智库在发给BBC中文的一份报告中表示,在具体问题处理过程中,经济问题最好不要政治化。即使“产能过剩”问题存在,本质上也是市场现象,是微观经济主体的市场竞争行为,不能以政治或行政方式来定义问题,也不能以政治和行政干预来解决问题。这种区分的意义在于划清解决问题的原则,对美国的博弈进行某种约束。

中美双方似乎在这一点上存在默契。耶伦在华时就强调,“对产能过剩的担忧并非出于反华情绪或脱钩的愿望”,相反是出于防止全球经济失调、与中国建立健康经济关系的愿望。

本文转载自BBC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关键词: 产能过剩影响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4)
Qxc
Qxc 2024-04-23 回复
每年都是中国经济崩溃了,现在居然崩溃到产能过上?请问美债印制不是早就过剩了还逼人买吗?美国黄豆不是产能过剩?
为什么来澳洲
为什么来澳洲 2024-04-23 回复
美国的iPhone 特斯拉 芯片等等,太多的产品产能过剩了,该怎么解决
Nickyyi
Nickyyi 2024-04-23 回复
工人工资那么低,就有了低价出口的资本
草青1988
草青1988 2024-04-23 回复
对对对 产能不过剩,那就不要出口了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