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18日 10.0°C-14.8°C
澳元 : 人民币=4.81
珀斯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印度城市高温多人死亡:49度天气普通人有多难熬?(组图)

10天前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原文链接 评论3条

5月下旬,印度北部遭受持续高温天气,5月29日德里市区录得创纪录的49.1摄氏度。极端高温造成印度211人身亡。印度气象学家的研究显示,城市建设带来的环境变化,正在抬高城市的体感温度,让更多人面临健康挑战。

停电的不眠夜

5月29日星期三夜晚,印度德里市区有史以来最热的一天,留学生李梓硕经历了入夏后最漫长的一次停电。

停电是从凌晨12点开始的。等待来电的李梓硕,跟住在隔壁的同学一起爬楼梯上了天台。午夜,室外温度仍高达40度,但和室内相比,那里至少不闷。两人用聊天分散着停电带来的烦躁。恰逢期末考试周,同学告诉李梓硕,他一共有7门考试,但是因为天热,连续一周没能睡好觉,头疼,已经考砸了一科。

印度城市高温多人死亡:49度天气普通人有多难熬?(组图) - 1《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剧照

从五月中旬开始,由于用电需求暴涨,跳闸断电成了常态,尤其是晚上家家户户打开空调的时候。“一到晚上睡觉的时候就疯狂停电,这谁受的了?白天哪怕50度,只要不在室外挨晒,我可以在室内工作,但是我不能晚上40度在室内睡觉。”

李梓硕所在的学生公寓没有窗户,靠空调通风换气,一旦空调停摆,热气就凝滞在房间和楼道里。“只剩下洗澡这种方式来降温,让水蒸发带走热量。”但是在一室一卫的房间里,“一洗澡,整个屋湿度直线飙升,没有电用不了排风扇,等于让房间更热了,没过多久又得去洗。”李梓硕算过,最多一晚上洗了8次澡。

一般来说,电力会在一小时左右恢复。但是29日这天,电迟迟不来。在天台上,李梓硕试着闭上眼睡一会儿,但没有凉风,暑热令人辗转反侧,“根本睡不着”。直到天上的云渐渐显出轮廓,李梓硕才意识到一整夜就这么熬过去了。等到早上10点,烈日当空,电力供应才终于恢复。这天李梓硕要准备一门课的期末答辩,但是通宵失眠让他感觉“很虚,恍惚和亢奋交替”。

当地时间5月29日,印度德里有气温监测站记录到49.1摄氏度高温。有一座监测站曾测出52.9摄氏度高温,但印度政府在6月1日澄清,该温度传感器出现故障。49.1摄氏度的高温打破了此前德里辖区的最高温纪录。1998年,德里的气温曾经达到过48.4度。

这场极端热浪还赶上印度五年一度的大选。6月1日,大选投票进入最后阶段,不少民众顶着酷热前往投票站排队,有人在队伍中晕倒。据《印度时报》报道,截至6月3日,印度全国已有211人疑似因中暑身亡,其中包括33名选举现场当值的工作人员。新闻网站ThePrint援引政府数据称,3月至5月,印度共有近2.5万人疑似中暑。

印度城市高温多人死亡:49度天气普通人有多难熬?(组图) - 2当地时间2024年5月22日,各地市民在酷暑下参与政选活动(图源|视觉中国)

在德里做电子产品销售的李成,每周上6天班,要四处跑客户。他用“榨油”来形容白天呆在户外的感受。“下午12点到6点之间,温度基本都在 45 度左右,人像在炉子里,穿短袖露出的手臂直冒汗,但又不像汗,像被榨出来的油。”李成告诉本刊,他最近每天都要喝三五升的水,此外还要靠印度传统冷饮补充盐分和糖分。“那是一种柠檬水,加了很多玛萨拉(香料),咸咸的,虽然喝完胃有点不舒服,但是解渴,而且喝完有体力,不会像喝白水一样,喝完有虚脱的感觉。”

最热的那两天,李成出现了疑似中暑症状。“出差的地方没空调,两点半我准备睡觉,但睡不着,爬起来喝了四次水。尽管如此,一夜没有去过洗手间,水分全都出汗出掉了。我全身都被汗湿透,连整个枕头浸湿了。”第二天,李成觉得自己好像感冒了,吃了一天感冒药,“浑浑噩噩,到了有空调的地方才缓过气来。”

印度城市高温多人死亡:49度天气普通人有多难熬?(组图) - 3《我是余欢水》剧照

对于在读研究生李梓硕来说,白天只要避免户外运动,勉强能撑过去。他会坐公交车到有空调的高级商场去,找一家咖啡馆坐上一天,因为那是城中少数供电稳定的地方。经过德里街头,李梓硕发现面熟的几个流浪汉不再沿街乞讨,而是从早到晚都躺在地上,“感觉已经没有力气了”。街道清洁人员在恶劣天气下也难以持续工作,垃圾堆放在街道上两三天也没人移走,异味极为强烈。不过,李梓硕觉得今年蚊子格外少,“好像减少了90%”。

城市升温

德里不是突然一下子热起来的。位于印度北部的德里有超过2千万人口,范围涵盖首都区新德里,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初夏总会干燥炎热,直到季风来临的雨季才会好转。往年4到6月,德里的平均气温在38摄氏度左右,出现45摄氏度的高温也不出奇。所以,德里居民早就养成了一些应对高温的习惯,比如使用水和风扇组合成的“水空调”,食用高盐分的食物,以及推迟睡眠时间。

不过,今年比往年更难熬,不仅气温高,而且超40摄氏度的天数是往年同期的两倍,习惯了酷暑的德里居民也开始受不了。去年刚来德里上学的时候,李梓硕注意到,他的印度同学不像中国男生,再热也不会在宿舍脱掉上衣。但今年,“印度同学也都开始赤膊在宿舍走动了。”

据印度科学媒体《自然印度》报道,今年的极端高温,最直接原因是厄尔尼诺现象导致海洋温度上升,而来自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的潮湿海风被高压系统挡住。

不过,印度科学家发现,如果把时间拉长到近20年,印度城市温度整体升高与城市化的热岛效应也脱离不了干系——由于地表、建筑、植被和人类活动的不同,城市比周边地区更热。印度理工学院布巴内斯瓦尔分校的地球、海洋与气候科学学院副教授V·维诺杰(V. Vinoj )今年5月发表了一篇论文,指出热岛效应对于印度城市气温升高的作用,可能占到60%。

维诺杰和同事进行的这项研究,分析了2003年到2020年印度141座城市的温度变化。他们发现,城市的环境温度平均每十年升高0.5摄氏度,是全国平均值的2倍,而且城市的变暖幅度远大于它们周边的乡村。经济和人口规模处在第二梯队的新兴城市,因为发展速度快,气温受城市化影响也最明显,个别城市升温甚至100%来自热岛效应——在所处地域普遍降温的情况下,这座城市仍反向升温。

印度城市高温多人死亡:49度天气普通人有多难熬?(组图) - 4印度新德里遭热浪侵袭 民众“挤爆”市政水车取水(图源|视觉中国)

事实上,影响人们体感的,还不单纯是气象站探测到的温度。印度研究机构科学与环境中心(CSE)的数据显示,印度大城市体感温度的上升,远远快于环境升温速度,这主要是因为空气更湿了,以及夜间温度降不下来。

CSE的报告称,比起10年前,2023年德里的夏季平均气温变化幅度不到1摄氏度,但体感温度增加了3.3摄氏度,湿度增加了8%。CSE高级研究员、城市环境学家阿维卡尔·索姆万什(Avikal Somvanshi)告诉本刊,湿度升高对于干热的印度北部来讲,不是好消息。“人体通过排出汗液、水分蒸发来达到降温的目的,但是当相对湿度较高时,水分的蒸发率就会降低,体感会更热。”

夜间高温则是另一个棘手问题。“以前德里市区入夜后可以下降13、14度,现在只会下降8、9度。”这意味着,夜晚温度也将保持在40度以上。索姆万什说,“比起工作状态,睡眠需要更低的温度。如果夜间温度过高,人体将无法从炎热白天的疲劳中恢复,如果连续三四天都是如此,身体健康会受到明显影响。”

索姆万什表示,科学家们对于印度北部的湿度为何增加尚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夜间高温与城市的“混凝土化”有关。“德里的老房子,通常有更厚的墙壁,阻隔烈日。这些墙壁用泥土和石头建造,散热快,而且会有很多通风设计,能够让微风穿过房子。但是随着城市发展,越来越多建筑采用水泥、玻璃建造的外墙,而些材质不利于散热,到了晚上把热气锁在室内,室内比室外更热。空调虽然能把热气从室内带走,但是这会加剧室外的高温,那些没有空调的人就遭殃了。”

如何“降温”

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城市和乡村面临着不同挑战。索姆万什说,“尽管城市有更多的经济资源和基础设施,空调覆盖率也更高,但城市比乡村至少热上2到3度,有时甚至高出5、6度,而且城市人口要密集得多。此外,城市里的快递员、外卖员、维修工,他们受到酷热影响的风险,远远大于乡村里从事类似行业的人。”

根据世界银行2022年的数据,印度有大约5亿人居住在城市,占总人口36%,而这个比重还在增加。如何应对越来越常见的城市高温风险,成了印度科学家们关注的问题。

维诺杰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说,他希望自己的研究能提醒人们,虽然全球气候变化是个宏观问题,但是从改善城市的“小气候”入手,是切实可行的。“比起干预全球变暖,改变城市的局部温度,成本要低得多,而且对人们的生活影响更直观——水泥结构和绿地造成的温度差别是可计算的,把深色的建筑刷成白色,也能带来明显的降温效果。政策制定者能够很轻易地从数据中,量化这些措施带来的回报。”

印度城市高温多人死亡:49度天气普通人有多难熬?(组图) - 5印度新德里持续遭遇高温天气 民众拎“大盆小罐”排队接水(图源|视觉中国)

“过去许多年,印度在城市建设上喜欢赶时髦。我们会听到官员说伦敦是怎么建的、上海是怎么建的,我们也要建成那样。虽然看起来富丽堂皇,但是有些建筑形制其实不适合我们本地的气候。”索姆万什说,德里还有许多建筑在翻新和重建,在接下来的建设中,更多地考量气候和环境因素,是缓解城市高温的关键。

除了城市建设,公共政策也有很多调整的余地。索姆万什说,“我们的劳动法需要改变。如今印度的许多工作单位没有午休。但在最热的午后时间,专注工作几乎成了不可能的事。”据世界银行估计,印度近75%的劳动力,即3.8亿人,依赖于暴露在高温下的劳动,这些人面临着极高的健康风险,以及工作放缓带来的收入锐减。

印度城市高温多人死亡:49度天气普通人有多难熬?(组图) - 6当地时间2024年5月30日,印度瓦拉纳西,医生正在检查一名中暑患者。(图源|视觉中国)

家在印度南部的学生,暑假通常选择回家避暑,但李梓硕的选项不多。当被问到接下来如何度过这个夏天,李梓硕回答:“最主要是忍”。

索姆万什说,对于普通人来讲,除非能换个地方生活,否则尝试从衣着、饮食和作息上,适应高温这种新常态,也许是眼下能做的事。 “气候变暖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即便我们遏制住恶化的趋势,也意味着今天我们面对的高温,恐怕还将持续。”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3)
桃苏
桃苏 10天前 回复
反思一下城市化
Totti_GO
Totti_GO 10天前 回复
“ 城市建设带来的环境变化,正在抬高城市的体感温度,让更多人面临健康挑战” 同样适合大陆
快开门抄水表
快开门抄水表 10天前 回复
人类,在通往气候地狱的高速公路上,一路狂飙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